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14 01:27:45

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研究

摘 要 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延续基础教育模式,实行辅导员为中心,两个委员会配合和三项目标制度的特征越来越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识别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以期主动建构团队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班级管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77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raditional class management mode in the continu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to implement counselor as the center, two Committees cooperate and three target system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an't adapt to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cogni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raditional class management mode, in order to active construction team of class management mode, become the direction and goal of the reform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 management; mode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特点是培养“职业人”。职业人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的无缝对接,即学生毕业后就能走上职业岗位,成为一个劳动者,要完成这个使命,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试图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试图不断提升学生的一般技能,两个技能培养合璧起来构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典型特征。同时,不可忽视的是,高职院校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依然延续着“一个中心,两个委员会和三项目标制度”模式在运行,这个模式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讨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以适应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

1 以辅导员为中心是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典型特点

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辅导员为中心,辅导员就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职责更加趋向于全面管理。对于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两个目标来说,辅导员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还显示出各种弊端:

(1)学生的被动化管理造成学生的发展受限。在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是被管理者,辅导员是管理者,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的被动化程度不断加深,这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峙局面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这个局面不能仅仅归结于辅导员,也不应该归结于学生,而应该从这个管理的模式入手加以分析和研判。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都不是很好,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之管理的负效应,更加会使得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蒙上更多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的因素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来说,不利的一面会在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2)辅导员的有限性决定了管理死角的存在。目前,辅导员一个人所带学生有人数的限制,而辅导员的工作又需要特别的细致,从学习到生活一体化管理,使得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的目标渐行渐远,大量的管理死角出现,使得辅导员的管理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学生潜能的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难以深入细致开展。而大量管理死角出现,使得辅导员对学生的危机识别和解决造成了很大的盲点。

(3)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中,辅导员的班级管理目标是底线管理,也就是说辅导员管理的最大追求就是确保学生的安全和纪律;而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显然是培养人才。两个目标上的差距随着管理时间的推移会逐步拉大,而且可以说,这个差距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是很难得到突破的。班级管理的目标差异的存在,常常还造成辅导员工作的懈怠,因为作为一个辅导员虽然知道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才是自己工作的目标,但是由于工作实际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更多地会求一个安稳和达标,使得整个工作陷入一种应付的状态。

2 班委和团支委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效率低下

班委和团支委是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两个委员会在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效率低下,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委员会中的委员职能分割过细。一般而言,班委会的委员一般有5-7个,团支委的委员一般有3个,也就是说一个班级有8-10个学生干部,他们各自承担的是依据他们的工作职责来进行的分工,每个班级学生干部所应该承担的只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班级学生干部都属于闲置状态,每个学生干部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其实并不是很多。由于职能分割过细,这种基于职能设置的班委和团支委往往在现实管理中很多都是虚职,或者说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形同虚设的学生干部在高职院校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大量存在。

(2)学生干部的自我定位容易出现偏差。由于职能划分过细,两个委员会的学生干部对自身的定位存在着两种偏差,一种偏差就是让学生干部参与过多的班级管理事务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学习,因为总是有一些学生干部承担的任务要重一些,和其余的学生干部相比,或者与普通学生相比,这种学生干部自己所承担的事务性的工作会多一些,学生干部心中多与少的工作衡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干部自身的定位;另外一种错误偏差就是让没有更多任务的学生干部没有得到锻炼,从而产生了不愿意担任学生干部的思想,更有甚者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学生干部辞职的困局。

(3)学生干部协同参与管理的可能性较小。学生干部协同辅导员参与班级管理是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追求的一大目标,但从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由于职能分割过细,大量学生干部闲置没有事情可干,加之班委没有正确的定位,管理的合力很难形成,这样一方面造成辅导员管理职责变得更加沉重,另一方面对将来职业人参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3 学生个人学习成绩考核、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生活动的开展是支撑高职院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三项目标制度

(1)学生个人学习成绩考核是学生最关心的事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一个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一个是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从专业技能来看,这个技能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学习完毕专业课程后,这些专业知识在何种程度上转变成为学生的专业技能。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和社会分工发展的角度来看,真实的工作岗位中更多地需要学生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在生产、管理和服务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解决这些实际困难,很大程度上需要一个团队来运作,或者说应该在学生中培养一个运用和实践这些专业技能的团队来进行支撑,单靠单打独斗基本上不可能完成一个项目。而传统的学习考核方式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单就这个量化考核的分数来说,并不能证明学生是否具备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个人学习成绩考核实际上并不适应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内在要求。从学生的一般技能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即将成为职业人,应该具备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等一般技能,也需要在一个团队化的情景中训练和完成,而抽象地用学生在每个课程的个人学习成绩这样一个数字化的分数来予以证明,这样只会使得学生真正地只重视自己每个课程的分数,而忽视了对自己职业人的一般技能的培养和塑造。

(2)综合素质测评是指引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针。高职院校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测就是综合素质测评,纵览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模式大体相同,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考核,也就是学生个人的智育成绩一般占据较大的比重,其余的德育、体育、社会实践和创新等环节占据的比重一般都较小。这样看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其实更多体现了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是否优异,如前所述,学生个人学习成绩是否优异与学生是否能够具有专业技能和一般技能来说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诉求,而过度强调学生的智育成绩的倾向为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上造成了很大的偏差,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那么是否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是一个能够适应某个专业或者某个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员工,显然两者之间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应该将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素质测评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强化,才能让学生的学有更加具体地符合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标准进行具体的引导。

(3)学生活动是学生社会化程度的考核依据。高职院校学生活动大体上偏向文体活动方向,学生活动中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活动和田径和球类的活动构成了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文体活动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效果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但如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全员化的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基于学校层面的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流于表面热闹和散场冷清的境地,应该说文艺素质和体育素质应该是一个职业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但是这两个素质的设计和实施上来说,还缺少很大程度上的个性化的体现。作为职业人,文艺素质和体育素质应该是职业人放松心情,重新获得工作动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为了达到这个方式,这两个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应该更加地个性化,或者说应该让职业人获得审美和汗水的体验,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规模应该小组化和兴趣化,培养的时间也相对教长,同时也要体现选择性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传统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班委和团支委配合管理,依赖学生个人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生活动为目标制度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该适时予以改革。这个改革的方向总体上是朝向班级管理团队化的目标进行的,总体思路是,让每个学生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别,归属于不同的团队,实行团队化管理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班级管理模式朝科学化、信息化、合作化和人文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涵.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3(4).

[2] 刘贵祥.当代大学班级管理模式研究.科教文汇,2007(7).

[3] 丁志强,唐继红.建构“四维一体”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

上一篇:政府拨款导向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下一篇:公允价值改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