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危险性及火灾预防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13 06:59:10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危险性及火灾预防对策分析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的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网吧、酒吧、餐厅、歌厅、舞厅大量涌现,规模从几十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不等,并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投资成本、追求利益、轻视安全思想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下,许多场所消防安全达不到要求,消防设施严重滞后,在豪华装修、改建、扩建的情况下隐藏着严重的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火势蔓延迅速,极易造成恶性的群死群伤火灾事故。本文针对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特点,探讨分析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隐患成因,并提出火灾预防对策

关键词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危险性;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205-01

1 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1)人员流动频繁,自防自救能力差。人员密集场所主要以进行消费娱乐为主。因此,消费人员流动性大,对场所不熟悉,消费者个人素质有高有低,一旦发生火灾,自救能力差。另一方面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变动性大,由于经济利润的大幅度下滑且难以盈利后,人员密集场所经营者会进行转手或更换管理层人员,进而对下层服务人员进行更换,这就造成对消防管理不到位,各项规章制度难以贯彻落实到位,自防能力差。

2)场所位置设置不当,造成建筑使用性质变更,附设在其它建筑内且没有独立的防火分区。酒吧、网吧、饭店等场所经营者一般都是租用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装修和改造,这些建筑原设计不是用作人员密集场所,内部的消防设计不能满足人员密集场所的相关要求,附设在其它建筑内且没有独立的防火分区。如果发生火灾,则无法对火势进行有效的阻拦,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火灾的蔓延和发展。

3)采用大量易燃可燃材料进行装修,增加了场所火灾荷载和发生火灾危险性,火灾发生后蔓延速度快,并极易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有毒烟雾,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4)电气设备不符合安全规定。为追求更好的现场效果,公众聚集场所内多使用各种灯光效果照明、大功率照明灯具、音响及空调用电设备,但是为节约成本,业主并没有按规定安装,并缺乏相应的散热、漏电保护等措施,一旦长时间使用,很容易造成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转,这将直接导致火灾的发生。

5)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建立,内部管理混乱,消防意识淡薄,没有进行防火安全知识教育,未取得有效合法的上岗证件,没有对安全疏散预案进行有效的演练,不具备安全防火知识和火场逃生方法,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引导顾客逃生,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6)消防设施不足或损坏,疏散设施不符合要求。由于涉及投资成本以及营运管理费用,人员密集场所业主不肯在消防设施上做大量资金的投入,只有在开业前应付检查不得以才安装消防设施,并且对安装的消防设施质量不能做出保证。在营运期间没有专人保管,不维护、不保养、不检测,以致不能正常投入使用。一些娱乐性场所在营业时,以为防止场所物品丢失、安全出口无人使用等为借口,对安全出口上锁、阻塞,并且上锁之后钥匙无专人保管;缺乏疏散指示标志,设置有疏散指示标志的由于缺少检测和保养造成无法正常工作,这些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因拥挤造成疏散困难,更有可能出现人员踩踏、出口堵塞,以致短时内无法逃离火场而造成人员伤亡。

2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预防对策

针对以上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火灾危险性,进而开展专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强化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预防,遏制群死群伤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严格落实审批制度。人员密集场所在使用或者开业前必须经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检查合格,依据《消防法》、《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经检查合格后,发给《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方可使用或者开业。不能存在将就、差不多、边开业边补办手续等侥幸心理,杜绝“人情”合格、“关系”合格等违法行为。

2)建立消防安全制度,健全消防安全组织,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一名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需要出具合法的书面材料证明),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经营单位内部应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消防安全制度必须公开,并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负责人管理制度以保证其履行相关职责。

3)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员工必须经专业消防安全培训,熟知消防安全知识,能够正确有效的报警,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器材,能够有效组织人员疏散。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消防安全培训。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作业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

上岗。

4)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实行严格管理,由专人专门负责,定期维护、检测。不得擅自拉接临时电线,不得超负荷用电,并做好散热、漏电保护措施,对老化、不达标的电线、电器及时更换;严禁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营业期间禁止动火施工;在营业时必须确保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无阻,严禁将安全出口上锁、阻塞。

5)突出专项治理与坚持长效管理。一方面针对不同时期开展不同的专项治理,尤其是重大节日期间更要加大专项治理力度,责任到人,层层落实,消除侥幸心理,将专项治理成果与年终考评挂钩。另一方面,要加强长效管理措施。将人员密集场所按市级、县(市)区级、乡镇街道级全部纳入重点单位管理范畴,分别落实,分级管理,做到监管权限明确,责任落实。

6)建立有效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多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分口把关,实行消防安全一票否决。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对人员密集场所的日常监督管理。

7)配齐消防器材设施,保证有效好用。按照相关规定标准配齐建筑灭火器材、室内消火栓、火灾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设施。落实专人维护,定期检测,建立消防器材设施档案。

8)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员密集场所从业人员的自防自救和应急处置能力。对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全员培训,实行人员密集场所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在对违法违章行为予以处罚的同时,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教育,使场所的全体员工熟知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 二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宣传专栏,开展报道,播发公益广告,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防灭火常识和火场逃生知识,加大新闻曝光力度,警示市民,震慑违法违章行为。

9)督导经营单位内部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狠抓整改,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要强化经营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单位内部定期进行防火检查,每日要开展防火巡查,营业期间要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防火巡查,主要巡查用火、用电、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等内容;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在位、完整好用;重点部位的人员是否在岗在位等,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改正。同时要发挥社区、基层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其消防工作职责,加强监管、落实责任。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大抽样性监督检查的力度,增加检查频次,特别要重视夜间的检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下发相应法律文书,依法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各行政主管部门要适时联合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联合执法,坚决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努力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要做好人员密集场所防火工作,进一步改善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环境,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应当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责任,加强审批管理,加大监督检查管理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存在,保证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同时,人员密集场所的防火责任人及其员工应当重视防火安全,不断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再次,积极联系各级政府,争取到更多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社会面对消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排除消防工作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争取在公安消防机构和人员密集场所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做好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杜绝各种重大、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4]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上一篇:水污染问题浅论 下一篇: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