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的思考

时间:2022-09-13 10:44:05

大众哲学的思考

一、走近生活: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成功诠释

按照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哲学源于生活,然而,时下对于哲学走近生活的呼吁尤为高涨,甚至兴起了一场日益博兴的哲学运动,主张必须回归生活。究其原因,是当前哲学远离了现实世界,远离了“现实的人”,并未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造成了纸上谈兵,引起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强烈不满,继而民众对于哲学持冷漠态度。在民众心中,哲学如高空明月,高不可即。最后源于哲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无能无力,不能为现实提供明确的道路。然而哲学并不总是无能无力的,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抓住了马克思哲学与群众生活实践休戚与共的精神实质和独特品格,它成功的诠释了马克思哲学应该如何走近生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事例,简明扼要而又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原理、认识论内容和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范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它像革命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启蒙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奔向革命道路,“当时就有《大众哲学》动员了10万青年参加革命的说法”。艾思奇也就被称为“人民的哲学家”(艾青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蔡尚思语)。他之所以会这么成功,主要归功于他对于哲学与生活的把握,恰到好处的把哲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走近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需要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大众哲学》的产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大众哲学》产生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年代,一方面面临着全国抗日战争和救亡运动的蓬勃形势,刚刚体会长征的喜悦就继续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战争中;另一方面面临着外抵侵略,内除国贼的民族危机,既要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又要镇压反动派的内战。当时在民族和个人的生死关头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挽救国家、挽救民族、挽救个人的道路。而《大众哲学》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就像革命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进的方向,鼓舞了广大同胞满怀着革命热情走上革命道路,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贡献自己的力量。

2.使用通俗语言,贴近群众生活

在《大众哲学》中,艾思奇指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从而揭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把哲学由玄妙的殿堂引入实际生活,使哲学和人民群众接近,使人民群众知道日常生活中就有哲学。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用贴近大众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事例,深入浅出的笔法,通俗而深刻的阐明了深奥的哲理,赢得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如,“果树林里找桃树“”两军对战”“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天晓得”“岳飞是怎样死的”“七十二变”“谈虎色变”等等。同时艾思奇在文章中故意不加剪裁,不怕重复。“重复和不加裁减,也是我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力,而故意这样做的”,从而使读者更好的进行理解和掌握。

3.具备研究素质,心怀使命研学

艾思奇出身于哲学世家,受其父李曰垓实业救国论思想的影响,自小就立志探索哲学的真谛,他潜心攻读各种哲学书籍,从古希腊哲学家到培根、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纵观了人类几千年的思想发展历程,他逐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及其历史地位,成为了一个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满怀着无限的爱国爱民热情,他继而积极投入到五四新文化思想运动之中,积极参加编刊物,办报纸,著文章,以此实现他的救国抱负。受其父所言“哲学是一切学术的概括,欲究事物之至理,宜读一些哲学书为宜”的影响,主张“无论作诗写文章,应像白居易那样,使人人能读,妇孺皆知。”尽可能把深奥的哲理用通俗化的方式表达出来,鼓舞着万千人民参加到革命中去,使他最终成功地成为“大众哲人”。

二、走近生活: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有效路径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成功典范,在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处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如何更好的走近哲学,无疑具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1.紧扣现实问题,契合现实需要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因此,马克思哲学就应该从物质生产生活着眼,力争“改变世界”。正是基于这点,马克思结合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恰当的分析了各种矛盾和造成各种矛盾的根源,从而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这一伟大命题。很显然,任何哲学都是基于当时、当地的特点而产生的。那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今天,也不例外。我们显然已经不能全盘照搬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解决处理问题的逻辑和方式来思考、解决我们现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是不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思想的。艾思奇正是由于看到了这一点,立足于他那个时代的特点、问题,才使得《大众哲学》如此成功。而当代中国化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必然是要立足于我们时代的具体问题,才算有成效。现如今,我国改革已涉入深水区,良性发展难以为继。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问题、医疗卫生问题、“三农”问题、医疗保险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日益突出。只有真正面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的哲学思路,这样的哲学才会真正“改变世界”,才能更好的回归哲学的本真,才能更有效的推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2.使用通俗语言,贴近群众生活

党的十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进头脑”,就必须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民大众所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东西,而在这一点,《大众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的相当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将马克思的思想活化在现实生活中。而广大的人民群众更是把马克思思想置身于空中楼阁中。我们只有充分借鉴其《大众哲学》的优点,用贴近群众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事例,言群众所关心之事,多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通俗而深刻的宣传和普及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真正做到深入基层,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能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将先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为早日实现美丽中国而奋斗。3.具备研究素质,心怀使命研学哲学的研究者往往起的是点醒世人、批判不当、指路引路的作用,但当前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一些学者的政治热情衰退了,参与现实的激情没有了,社会责任感消失了,做学问的那种崇高感、神秘感、使命感荡然无存。做学问不再是为了理想,学者们也没有了什么崇高的理想;做学问也不是为了济世救民,不是为了国家民族,而是成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写文章是为了评职称。学者们退回到书斋,退回到自我,把一切都世俗话、商业化、功利化了”。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抑或不能全然谋其政,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可见,对于哲学研究者而言,他们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哲学研究者要充分学习艾思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精神。艾思奇始终满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情治学,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启蒙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奔向革命道路。所以评价艾思奇是“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我们的研究者也要做“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舍己为公,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精髓并以之为指导,努力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献言献策。

作者:王轲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上一篇: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大众哲学思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