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12 06:18:04

论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交际活动的不断扩展,使得大学生无论在世界观、人生观等思潮方面都产生系统格式转变,在这种文化冲击背景下实现高校思政教学机制改革无疑是较强的社会挑战。实际上提升大学生对特定阶段社会思潮判断能力对于稳定高校思政课程规范质量和固定教师队伍编制辅助意义深刻。为了进一步缓解这部分社会思潮负面冲击,在进行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学环节中需要全面秉承人本服务理念和开放交流规则,灌输更多生活化和现实性内容,配合问题、比较和阶级分析手段,实现网络、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有机交融绩效指标,借此全面推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创新进度,为后期社会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适应性人才和协调因素。

[关键词]社会思潮;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课程引导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4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3

[本刊网址]http://

前言

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期间,引起全球化热点思潮的交叉碰撞风波,包括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等内容,对于大学生群体世界观和人生理想发展成就科学筛选产生严重干扰效应。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内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有理由进行接连不断时事政策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析不同阶段社会思潮冲击背景结构形态,令学生自身获取适当感悟,并能够在今后多元发展机制中寻找专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发挥最合理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技术应用绩效,最终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景拓展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形态影响结果论述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社会思潮正反向影响效应关注模式上存在严重差异现象,尤其随着大学生群体视野和思维不断开阔,使得错误思潮在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成果上产生强烈冲击反应,具体表现在这类群体标准价值观、人生观选择层面之上。大学生由于特殊生理和心理原因,处于人生高度完善阶段之中,同时又对社会内部反向思想内容产生好奇心理,因为自身在社会思潮本质上难以精准掌控,经常会陷入蛊惑性思潮之中而无法实现抽离,包括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在内,如若高校既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做出适应性引导,就会令大学生三观困惑问题更加深刻,对于后期任何创新教育内容难以消化吸收,相信日后在固定职务拓展上也不会有何优秀成果。按照客观层面审视,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于我国时下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高校主导控制地位产生一定程度的消解,而高校实施思政教育核心动机指标在于塑造理想状态的大学生素质形态,为我国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主导价值地位稳固奠定深刻适应基础。但是目前社会思潮多样且全面泛滥,并且逐渐吞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功效,在思维模式上全面朝着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靠拢,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批判性理解上产生混淆结果,随意放任不管便会慢慢陷入西方文化霸权陷阱之中难以自拔。

二、高校完善思政课程教学对社会思潮合理回应功能的现实意义研究

针对当下不同社会思潮模式进行有机回应,相对有助于高校进行内部思政课程引导机制改革,尤其在日渐汹涌的社会思潮交错空间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经过主体政治渠道延展过后,会主动依照现实变化结果探析全新应对策略,不然既定思政指导工作就会丧失时代感和长久生命延续能力。现当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政教学期间主动规避最新社会思潮客观评析环节,不但会令特定课程教学实效脱离这类群体实际需求,同时会令整体课程教学堕入无的放矢的学说危机情境之中。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既定社会思潮客观评析与正常对话能力

目前高校进行内部思政课程教学引导模式整改期间,注重外部理论灌输状况,同时结合主体素质形态解析和实际问题应对手段,将固化思政教育被动局面分解开来。在教师示范性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升学生自我行为检验水准,培养其随时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基础立场和方法鉴别社会思潮;必要时分小组讨论内部错误分布位置和危害结果,保证个体困惑问题的全面解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抵制社会思潮干扰的免疫能力,借此提升大学生不同社会思潮交流和分析对话技巧。

(二)有助于稳定高校思政课程教师队伍高度发展效率

经过教育对象和客观思潮对立形势影响,使得高校固定思政课程教师队伍产生系统性变化,为了有效适应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主动划清与消极社会思潮交接界限,时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标准,特别是在高校青年思政课程教师面临各类社会思潮侵袭背景下,应该时刻净化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空间。实际上目前现代化思潮内容主要借助网络信息结构在高校内部广泛传播,由此便可清晰判定,积极令社会思潮纳入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空间之内,将会有助于有效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实力,保证后期对学生群体素质整改成就前景。

三、高校思政课程对于不同社会思潮合理改革与创新承接的特定手段解析

结合当前不同社会思潮在高校内部渗透状况和广泛影响特征等问题加以客观验证,全面关注应对思潮冲击的内容要素,此时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活动需要适当克制传统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思政教育奠定主体选择方式和认同观念,实现认同论点转变目标,并且在教学创新方式上有效适应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隐患。

(一)教育理念科学革新

高校党委在抓好科研、教学的同时,必须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时,应当始终把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引领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必要情况下应当在宣传部设立专门研究引导社会思潮的机构,能够经常给学校党委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思潮的信息和引领社会思潮的建议,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识别、引领社会思潮方面的素质。尤其结合传统思政课程灌输角度观察解析,教师基本上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忽视,在课程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上过分加以强调,使得学生长期深陷阴暗教学环境之中丧失跟进动力,而消极形态的思潮便借助人员主体价值和情感体验强调模式俘获人心,在某类层面上直接击中高校思政教育的软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队伍建设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结合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对社会思潮及其对青年的影响感受最深,但是由于自身所学专业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辅导员中能够敏锐识别、科学分析社会思潮的并不多,所以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政课教师建设相结合。

结语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各类社会思潮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全面干扰效应,使得党中央被迫下发多个文件,督促各大高校今后将工作精力集中投射在社会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层面之上。由此,作为高校思政创新形式的指导教师,必须保留一定的危机意识,能够时刻联合最新社会思潮进行高校内部冲击效应精准判定,同时明确这类思潮在教学活动中穿插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讲,就是全面遏制社会思潮在高校思政教育环节中的简单陈列迹象,必要时配合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各类新闻热点,令学生全面参与到这类话题探讨活动之中,主动审视自身社会主义正确观念的认可程度并做好自我素质改造,尽量为后期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合理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素红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9-95。

[2]宁晓菊,合作学习理念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解读与践行[J].菏泽学院学报,2010 (1):56-62。

[3]何丽,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思政课教学可持续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115-127。

[4]焦子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23):84-88。

[5]魏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74-83.

[6]邱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探[J].延边党校学报,2012(3):114-119。

[7]樊有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河南教育(中旬),2012(4):147-153。

上一篇:论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对高校篮球运动队建设的积... 下一篇:浅析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