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研究的思考

时间:2022-09-12 11:03:27

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研究的思考

摘 要: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教育建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作为我国中小学生成长学习的建筑载体,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建筑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正确的教育理念设计建筑空间,该文主要对教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我国教育建筑特点及教育建筑的设计原则进行研究,探讨教育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建筑 空间模式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47-01

1 教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雄厚文化背景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建筑,早在西周我国初期教育体系便崭露头角,在民间更是发展了许多古代的教学建筑,如“明堂辟雍”就是古代的学校,孔子儒学的兴起让古代学术发展到达了一个顶峰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孔庙学堂,从孔子《论语》里面的记载看,孔子教学的地方大都不固定,乡间集市都是他教导学生的地方,可见当时并没有成熟的教育建筑理念和体系。

我国教育建筑发展兴旺的时代是在民国时期,西方国家的入侵,大大地抨击了中国传统的教学制度,西方学术思想影响了大量民国时代的学生与青年,他们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摒弃中国传统教育里面不好的地方,渐渐觉得由于封建社会的私塾等低级的教育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吸取先进知识的需求,由此大量的民国学校涌现在全国各个地方,著名的黄埔军校便是那个时代教育建筑的标志。

2 我国教育建筑的特点

2.1 灵活、开放、自由

新型中小学教育建筑为了适应义务制教育的需求,在教育建筑的空间上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在空间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由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当代教育建筑里,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空间里受到了很大调动,这种开放的教育空间没有固定的空间模式。

2.2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新型教育建筑在注重空间模式的灵活性同时,更加注重建筑内部所营造的学习氛围及学习环境,教育建筑的外部则比传统的学校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们在内部学习知识的同时,与教师在学习氛围浓烈的教室,不仅促进了师生交流,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建筑外部的环境丰富了学生校外的生活,让学生在学校教室学习书本知识,在课后又能体会不一般的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增加对课外知识的获取。

2.3 建筑设计新颖创新

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与进化,当代的教育建筑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教育建筑的外形设计更是充满创意,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的同时,新颖创新的建筑空间模式,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对教育建筑的思考,提升了他们在未来学习中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新型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了设计新颖的教育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新奇的教育建筑涌现出来,促进我国教育建筑设计的完善。

3 教育建筑内外环境的设计

3.1 教育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教育建筑设计的最大的空间设计便是教室,教室的空间与平面布局是教室环境的主要方面。教室的空间一般都要容纳比实际学生人数更多的数量,有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建筑的内部教室空间正在逐步扩大,教室的空间质量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授课,师生交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其空间和平面的设计尤为重要,再加以传统和新型的教学设施陈放,教育建筑的内部环境质量大大提升。

3.2 教育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教育建筑里的外部环境是指走廊,楼梯等外部空间环境,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将传统的书本知识汲取转换成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外部空间对学生学习生活起到了辅助作用,走廊楼梯引导人群疏散,办公室则帮助师生交流,储藏室帮助收藏整理学生档案等等作用,是教育建筑另一不可缺少的部分。

3.3 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体系,现代教育建筑提倡新型的教育建筑是将教学环境的内外结合,而不是传统只重视教室内部,忽略了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教育建筑发展至今,更加看重的是建筑带给学生的影响,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学校生活水平,促进知识的扩展提升,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是教育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的根本目标,从而满足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硬件要求。

4 教育建筑设计原则

4.1 多用型空间原则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对学校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学习上,更多的是生活与学习的结合,现代教育建筑在内部空间的模式设计上体现了多用型空间的原则,在同一个空间里满足某些条件下能够同时拥有其他功能,而不是单一的教室的存在,能够有转化空间使用的能力,适应空间需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2 包容性空间原则

相对于较大的建筑空间,内部的模式设计则应该同时具有一个小的空间,在满足对大空间需求的同时也应该能满足对小空间的应用需求;大空间的分层为空间的灵活性提供了可能,大小空间的相互包容,提升了教育建筑模式的可用性。

4.3 空间富余原则

教育建筑的容量伸缩性很大,它取决于学校拥有的中小学生人数,而这些人数在每一个学年初期都是不固定的,所以教育建筑在设计空间容量上应该有很大的富余空间留存,比如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为三十人,那么它所需求的教室空间应该是四十五人的学习空间,这样不仅能容下所有的学生学习生活,而且增加了教室的运用率,真正地做到教育建筑空间的可持续使用率。

5 教育建筑的发展趋势

5.1 多元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这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已经逐渐深入我国教学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室的发展已经变成运用新型信息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场所,面对科技与需求的发展,可见教育建筑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是必然需求。

5.2 建筑规模壮大

从古代学堂发展到当今社会庞大的教育建筑群,我国教育建筑在规模上取得了质与量的改变,与以往只关注面积,功能的建筑相比,教育建筑逐渐将学生需求和设计相结合,在满足学习需求的同时,设计创新模式新颖的特点更是让教育建筑风格迥异,不仅担负了教学功能的职责,更是以教学为目的的文化职能的载体。我国教育建筑发展以来,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建筑形式不断增加,建筑设计不断创新,在全国各地都是著名的教育建筑的踪迹,是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5.3 空间设计内外兼顾

教育建筑在设计教室内部空间的同时,与外部环境相互辉映,人性化的设计与学习环境相结合,优化了素质教育下的学习环境,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更是教育建筑的一大进步。

6 结语

教育建筑作为素质教育基础建筑设施,是中小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地方,我国教育建筑应该努力为学生创作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屈健.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J].中国勘察设计,2010(1):29-32.

[2] 韩丽冰.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建筑空间灵活适应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3] 杨建德.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研究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178.

上一篇: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探析 下一篇: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