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灵性教学

时间:2022-09-12 05:28:25

诗歌的灵性教学

“性灵者,即性情也,沿流讨源,要归于正,诗之本教也。”(清·钱泳《履园丛话》)许多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惯用论文、小说的方法,极尽剖析、结构之能事,深入词藻文采、主旨立意之深幽,不在激发学生的性情与灵感上下工夫,结果使得诗教如剖尸,只见其形,未睹其神,从而失去了诗歌言志、言情之真和言性之灵的境界之美。因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灵性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主题的隐与显

古人云:“诗言志。”这里所说的志,是指诗的主题和立意。我们知道,任何一首诗都离不开具体的作者和时代,故其思想的产生和情感的抒发,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只是有些诗是直观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而有些比较含蓄。含蓄的诗歌,王国维称作“无我之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主题隐含在诗歌的意象之中。

意象是诗歌的载体。古人云:“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这是说主旨与意象的关系,对于含蓄的诗,我们要从意象分析入手,但我们不能执迷于意象。假如我们从“采菊”的行乐图,隐隐感到了陶渊明寄情山水、物我两忘、远离尘嚣,“不为三斗米折腰”的性格与人格时,又如何不将“见南山”的辞藻抛之脑后。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因此,诗歌教学的精神在于性情的诗化,即灵性与美感的养成,而不在于“意象”的分析探幽,故“《诗》之失,愚”(《经解》)。老是去搞文学的人,就会把诗歌教成呆板的、无味的东西,教诗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

二、情感的沉与浮

没有诗歌不写情,情是诗歌的血液。教诗需以情传情,教诗者必先动之于中体味诗人深厚的感情,方可授之于学生,自己未动衷情而欲使人感动者,古今未有。在一首好诗歌里,教者必先蕴藏并喷发自己的感情,学生的灵性、情绪才能款款不绝。如戴望舒的《雨巷》中“我渴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接着愁怨的姑娘”一句时,“我”“丁香”和“姑娘”三个意象之间,必定有一条纽带连着,那是“渴望”还是“愁怨”?其实都不完全,显露着的意象深藏着一种怅然无措的爱折磨着诗人,一旦这种想爱却不能爱的情感在老师与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共鸣时,那么灵感的合力会像潺潺流水,流过平缓的河床上五彩的卵石,诗境成了有生命的运动体!于是,邪念不再产生,忧愁暂时隐退,理想就是“她默默地走进/走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惋迷茫”。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真是深知诗教之精微至理,至今为教诗者所可取。

三、意境的大小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人间词话》王国维)意境是诗歌的品格,写情能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叙事能催人泪下者,全在于意与境的优劣与诗人感慨的浮与沉。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曹操)以其建安风骨之刚建,独以意胜,其情凄切,发人震撼。而魏晋花间词虽情浓词艳,工于骈赋,但终沦为下流者,实在是其情萎顿,其意消沉所致。另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诸句,可谓千古壮观,言有尽而意无穷,其特点是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一般,诗歌的朦胧性使其味绵长,其思悠远。因之,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石,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但它的结构并不是像垒金字塔一样堆砌而成,意象与意象之间是跳跃性连续的,诗的空白就是意象之间的距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中没有构成逻辑的关联词和判断中介,而是“空白”串在一起,由读者用想象再造出一种美意。

诗歌意境的灵性教学,要避开传统的“见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老教学模式,必须立足实际,用灵巧、跳跃、变幻和欢快地踩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即“跳涉水石”式的教学模式,摸清诗歌的意象脉络,然后临春水,提鞋携雏,踏波而渡,兴趣盎然,此乃灵性的诗教之典范。

四、语言的定与变

诗歌语言具有多义性。唯有多义才能使诗的内存信息,成倍增加,也正是这种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才增加了诗的神秘美。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这似通非通的奇句,才使千古以来,人们不能确定这是一首爱情诗,还是悼亡诗,或是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怀诗。然而,正是这“珠有泪”和“玉生烟”的违背常理的奇思妙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奇效。诗人淋漓尽致地应用了潜意识、象征手法、借物移情、五官通感的表现方法,表现了灵性的诗歌无穷的魅力。

诗的语言教学是诗教的重要环节,但没有灵性的“渐悟”和“顿悟”,有些诗的语言并不是用逻辑和汉语规则可以分析的。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们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只能在“拈花微笑”式的感悟中,找到自己灵性的支点,而不是讨论“悄悄”与“笙箫”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逻辑形式或语法规则。教师只需要轻轻一点“心”中已有之灵犀,诗歌的灵性教学,就已豁然开朗,一目了然。

上一篇:怎样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下一篇:高中作文写作思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