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文化建设须以人为本

时间:2022-09-11 03:32:10

制度文化建设须以人为本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手册、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以及各种社团和文化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等。它是一所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证,也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制度文化,简言之,即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也是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的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学校制度文化是有形的制度与无形的价值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以有形的制度作载体,另一方面以无形的价值在学校的诸多领域体现出来,不仅体现在制度本身,而且通过制度实施,体现在一切结构、组织、形式、过程、方法、技术、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之中,学校制度文化越发展完善,无形价值在上述各领域的体现与制度所承载和推动的文化越趋同”。

管理离不开制度,制度是人们行为的准则。然而,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管人要管心。不论什么单位、什么部门,如果在制度建设中过于强调外显的行为控制,过于强求机械的统一要求,过于追求短期的轰动效应,而很少去关注人们的心灵世界,那么这种管理就一定是一种“目中无人”的管理,低效的管理,所制定的制度也很难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形成优秀文化,反而会带来人们的抵触情绪,形成阳奉阴违、工作消极、做表面文章的“颓废文化”。教育是师生生命的对话,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创造,所以学校在制度建设中更应关照人的心灵世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现在许多学校很重视建立校规、校纪,但是许多学校只热衷于形式化的规章制度建设,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管理简化成了检查。这种管理制度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没有人情味,忘记了教师的劳动是特殊的、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过程也被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这样的学校管理制度根本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果不改变,教师是不可能进行教学改革的,即使做了也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在学校的制度中,除了公事公办、板起脸,我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必要的惩罚或经济刺激是不可缺少的,但仅仅依靠它们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精神的、情感的投入,有对教师的智力投资,对教师成功、成才的关心和帮助。教师体验到被领导、同事关爱时,人际关系就会和谐,工作热情就会高涨,学校的凝聚力自然也就形成了。另外,学校必须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在按时计酬制下,人要是得不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价值的20%~30%,由此,他推出一条管理学法则:绩效=(能力×激励)。也就是说,绩效是能力与激励的函数变化。所以,学校实施人本管理,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激发与释放学校中每一个人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通过目标激励、成就激励、物质奖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信任激励等方式,适时满足师生的心理需求,以求得师生积极性的“最大值”。

制度文化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人性化的校长。领导眼中有人,才能体现民主;教师眼中有人,才能关爱学生;学生眼中有人,才能感恩父母和回报社会。

(作者单位: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白泉学校)

上一篇:怎样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 下一篇:校长,千万别学“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