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校以人为本制度的实现途径

时间:2022-10-12 03:41:03

小议高校以人为本制度的实现途径

摘要:文章通过对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内涵的探讨,在分析以人为本管理对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基础上,指出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强化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增强高等教育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管理现代化最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途径

一、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

要理解以人为的本管理,就要理解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对高等学校来说,以人为本,就要以学生为本。在高校的学生基本上已经成熟在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对话,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支持学生的表达和行动;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发挥他们的钻研优势,主动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教师更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学生的状态和学生的诉求。创造出尊师,爱生的公平,公正开放的和谐的新型校园文化环境。

“以学生为本”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传统的校园文化管理,往往以任务为中心,对教师来说,他们在管理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只是执行领导命令完成任务的工具。这样,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对学生来说,他们常常消极、被动地处于客体地位。这样,学生的民主管理、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都非常低,而且对学生潜能与个性的科学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在现代校园文化管理中,全体师生是整个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和关键因素,他们既是文化管理的客体,又是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在校园文化管理中,学校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人,是为了学校师生员工的健康和谐科学地发展,因此学校成员的价值被置于高于行政权力的地位。通过最大限度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凝聚人和培养人,可以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位师生员工关心学校文化,自觉地成为校园文化和学校利益的维护人和管理者,从而不断增加学校的内在文化力。

老师要爱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老师给学生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以学生为本”决不是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想法和行为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决不是在学生犯错误后的姑息迁就、视而不见。一方面要注意给予学生申诉、维护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机会和渠道,另一方面更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供适当教育,强化管理,注意倾听,注意观察,注重分析,注重诊断,把握学生鲜活的个性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成长进步。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还要做到以教师为本。治校兴学,人才为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系到一所学校兴衰的关键。构建和谐校园,更是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从一所学校的长远利益来看,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思想,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利益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护教师的积极性。

对教师而言,要以尊重、激励、关爱为前提,为每个教师才能的发挥创造条件,积极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努力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真正给教师以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创业的空间。要坚定不移地把教师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管理机制,优质、高效的工作机制,努力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

让教师感到自己职业的幸福,让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事业不可偏颇的两个方面,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现代高校以学生为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在教育中的学生应当视为创业者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来来回回的过路者,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学生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二、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

1.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走向。以人为本即学生为本,强调广大师生的人格,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倡人的价值,把个人价值的教学和管理与生活的需要协调统一起来。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高等院校竞争力的强弱,很重要的是取决于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才能的发挥程度。人本管理的核心包括3个方面:(1)依靠学生管理。这一原则的关键在于管理中应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生管理是一门科学,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要求学校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工作方式相应地改变。校领的领导职能不能仅限于管人,而要着眼于如何及时调整师生当中人才资源管理策略。“以人为中心”更多地考虑如何调动现有师生的积极性,如何招募和培养更多的人才。(2)为了学生管理。这一原则的关键在于校园给师生提供发展的空间。现代大学生的的学习目的已不限于就业之需,更需要全面发展,开创一片属于自我的天地,师生应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人格,而不是学校的附属物。(3)激发学子的潜能。所谓潜能即人潜在的能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潜能是惊人的,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无法得到最好的成绩,但在正式的比赛竞争中激发了其潜在机能,往往能够大幅度提高成绩。

2.实现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物质保证。现代教学管理就是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在教育管理中不断吸收和应用世界上教育科学的最新成就,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使教学管理适应社会化培养人才的要求,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管理思想;二是建立科学管理指制和典范;三是采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四是使用先进的教学社内工具。在这里,无论是思想、组织和制度还是方法和工具,都离不开管理主体—学生,因此,以人为本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物资保证。

3.未来的需要和现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西方教育相比,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观念落后、管理不规范的状况,本科毕业生的业率的下降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甚至可以说,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还处在评建阶段,尚未达到规范化管理。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是教学管理者和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这显然不利于高教深化改革,不利于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不利于高教战线参与国内外人才竞争。因此,必须尽快改变高校这种落后的状况,需按照国际先进的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先进的教学模式、先进的定额指标,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需要管理教育。

三、“以人为本”管理的实现途径

1.创建研究型学习的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素质和能力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以人为本管理注重激发学子们的的潜能,实施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是开发人才潜力的重要手段。学习是教育的目的,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学习是开创未来的宏大途径,行为主体学生邢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才能不断促使其隐性和显方式发生改变,创新离不开学习。创新发展需要的实现必须以人的创造能力的提升为前提。高校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文化和一个能加速学习、开发创新培养人才和流程的系统,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增强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会使用创新工具如“脑力激荡”等,全面提高素质,促使师生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要注重在学校中群体甚至整个师生的学习。

对高校来说,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职责。市场的竞争在不断地升级,从教育管理的竞争,都离不开人才培养的竞争,不重视教书育人的的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逃脱灭顶厄运;对人才培养市是满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一位师生有一种追求自身发展的欲望,尤其是师资队伍,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加强烈;

2.制定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制度策略。(1)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包括管理体制选择、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等组合等内容。由于它决定师生的责任和权利,因此,搞好体制改革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将学科建设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有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2)公关策略。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向公众介绍学科优势、成就及发展前景,介绍用人单位和培养标准及培养策略,这将有助于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吸纳所需生源及人才组群。同时建立通畅的人才及信息渠道,对获得补充专门人才及合格人才至关重要。

3.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当代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方式是激励。就是激发教师的动机,诱导教师的行为,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激励的过程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过程。

高效发展的后劲,学校社会地位的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教序和科研积极性、创造性、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高校中从事人才培养的比重越来越大,高校竞争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学校智力的开发,而学智力是一个很大的变量,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这就是说,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的能力与水平即积极性的高低,能力固然是取得绩效的基本保证,但是不管能力多强,如果激励水平低,就将难以取得好的绩效。可见,人的潜力主导方式上正确发挥激励功能,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去不断地调动、提高和保持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创造出最佳教学绩效。

激励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形态的还有精神形态的,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不能解决学校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符合本高等教育特点的物质激励机制,又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起符合国情和本高校实际的精神激励机制。

4.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以教书育人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属于高校以学生为本管理体系中的最新管理模式。这就要求现代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教育价值观建设,要求管理组织的变革适应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实施,管理手段的运用既要突出责任目标,又要变硬化管理为软化管理,以培养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塑造良好的优校形象,使高校在人才培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构筑以无私奉献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校园文化。我们既要在吸取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纳入以奉献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丰富、完善和发展,又要在现代校园文化建设中吸纳传统文化中对德的注重的合理思想,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校园文化,即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又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形成具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校园文化》;fNtl,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马陆亭.全面理解我国“十五”高等教育发展目标[J].转引自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

[3]加里•德勒斯.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001.

[4]杨丹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支出配置[J].教育发展研究,2000,(4).

[5]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摘要(1990-1997)[Z].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8.

上一篇:高校老师薪资制度存在的疑问与策略 下一篇:小议迈向数字经济营销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