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第2期

时间:2022-09-11 02:48:44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应该是可信的。现在一般认为《论语》最后的编定时间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论语》短小简约,还没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可以说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

现在通行的《论语》一共20篇,内容涵盖伦理、教育、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西汉一代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如《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等不同本子。东汉末年郑玄对这些本子做了统一订正。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有杨伯峻《论语译注》以及李泽厚《论语今读》。

几千年来,在中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论语》都扮演着一个不同寻常的角色。占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则是看重其政治功能。宋朝大学者程颐曾经说:“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又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从中可见《论语》于人潜移默化的功能。

“仁”在《论语》一书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有一百零五次之多。可以说“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但是关于“仁”,我们在《论语》中却找不出一个固定的定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仁”有很多层面,贯穿于忠、礼、恕、勇、信、恭、孝、宽、敏、让、惠等多种品德。“仁”的本质在于爱人,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博爱,比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所谓仁者须有爱人之品质,又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孝,旧社会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仁者还要讲“礼”,为人要善良忠厚,待人要宽厚有礼。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再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当然,“仁”的含义非常宽泛,但由上述引证可见豹之一斑。

除了思想价值,《论语》的文学价值也是一直为人所称道的。

《论语》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鲜活的形象以及鲜明的性格。我们知道,孔子的形象是被后代神化了的。孔子是被后代儒生以及统治者抬进神殿的。其实孔子并不是一个一脸严肃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学家,而是一个有着幽默性格和风趣谈吐的人。比如“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原壤是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孔子是一个注重形象的人,看到原壤委琐的样子,就不惜以最为刻薄的语言攻击了他,而且竟然还动起手来,令人可发一小笑。

又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子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的行为。孔子去见南子。对这件事,子路有些怀疑。孔子只好对天发誓来为自我辩解。偌大一个至圣先师竟然如同一个小孩子似的发起誓来,从中也能看出孔子那一颗未泯的赤子之心。

又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孔子不想见孺悲,先是告诉有病不能见,但是紧接着又用瑟暗示孺悲,我是故意不想见你的。

孔子一生为了施行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奔波辗转,周游六国,虽然屡屡以碰壁而告终,但他始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风尘仆仆,饱经风霜。他这种坚忍不拔的性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命运多舛的人。也幸好有贤徒相伴,弦歌雅乐相答,浪迹天涯的路途中免去了不少寂寞。

孔子的思想、学识以及人格吸引了众多优秀的人才,争相投师于他的门下。相传孔子的“粉丝”有三千之多,贤者七十有二。其中又有数人最为著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众多弟子,颜渊首屈一指。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认为颜渊是他的所有学生中最为完美的一个,是一个沉静、虔诚、为了理想甘愿牺牲的完美形象。孔子对颜渊赞不绝口,当颜渊死后,孔子伤心不已:“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9’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颜渊死,子曰:‘噫!天丧子!天丧予!’”(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白:‘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孔子的诸多弟子,性格各有不同,所谓“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子路鲁莽。)即是。他们的性格在行动中都能有所体现:“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孔子一直批评子路好勇,认为他不得好死,最后事实也证明了孔子的推测。

二、语言极富哲理性,语句格言化、成语化。《论语》当中的很多语句,在后世都成为格言或者成语,广为传诵,发人深省。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又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又如:“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还有:“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三、语言精炼孚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凝重洗练、含蕴丰富,风格明快。《论语》的语言属于当时的口语,充满了生活气息,非常活泼,非常新鲜。如:“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又如:“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论语》是“四书”之一,为古代知识阶层的必读书目。几千年来,它的影响遍及思想、伦理、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并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层面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上一篇:大风吹倒了一个孩子 下一篇:谁是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