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

时间:2022-09-10 07:20:5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受竞技体育影响过重的教材体系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我们的体育教材从小学到大学,竞技运动内容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同时又有很多奇怪的现象:作为运动项目的素材非常有限,小学教、中学有、大学还在学的重复的教材内容比比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也多是这样,而且受我国传统体育教育思想、前苏联体育理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把运动技能和竞技技术的传授当作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全部,把本应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身体活动能力媒介的体育变成了一切为了掌握、发展技术和“竞技比赛”。同时,对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中,又过分地强调正式比赛式的标准化与规范性。这样的教材体系,导致了教师为技术而教,学生为技术而学,不约而同地把体育爱好者教学的目标定于“技术”二字上,严重地忽略了全体学生全面身体活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二)忽略个体差异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材是以竞技运动为中心进行组织和编排的,因此,就决定了我国体育教学大多是以“传技”为基本模式的。既然是传技,就会把掌握技术的快、慢、好、坏看作教与学的最终目的,并把它作为评价、考核的唯一标准。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是身心素质具有很大差异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职业技术人员,学好自己的职业技术是他们唯一的目标,因此,学生对体育重视程度、热爱程度有很大差异。学生不可能在同一学时、同一运动项目中学会、掌握同一技术水平。很可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不会、学不好、或根本不想学。那些身体条件较好的同学早已掌握了的技术动作,无形之中,在同一技术标尺的衡量下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部分学生在屡屡失败后失去了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信心,产生了学习体育根本没用的看法,使部分学生在没有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之前就远远地离开了体育。

(三)沉闷、呆板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大部分是动态操作,非静态的学习。因此,教学方法的最大失败莫过于“整齐划一”、“一刀切”。由于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不齐全、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及我们的一些教师受传统教法的影响下,使体育教学还停留在“步伐一致”、“一刀切”的教法上,不重视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上学生无任何快乐可言,对体育课学生只是按学校规定不得不上。这种教学方法的后果就是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倦、反感、直至放弃体育学习。试想,一个从青少年时期就已十分厌恶的东西,能对其本身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终身去实践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四)重运动知识技能教学轻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这种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尤为突出。“三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更为宽泛的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授也是不可缺少的。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对“什么是体育”,“体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体育发展趋势”,“国外体育”等文化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个十分薄弱的环卫。于是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了,也练了,但不知学的练的是什么,学了练了有什么用,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考试及格。这也是我国广大高等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就没有形成体育意识,而终身体育意识更为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改造教材

我们应遵循继承与发展结合的原则,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学生年龄特征,对纷繁众多的知识技能做结构化处理,对教材尽量删繁就简,保留其中最典型、最有价值的内容。所谓最典型、最有价值的内容,需具有如下特点: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原理容易掌握、理解;有较高的目前和长远的健身价值;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总之,在教材的编选上,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讲,也就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的、技能的、心理的、文化的、娱乐的需要。注意吸纳娱乐、健身项目,进一步加大学生自选教材比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教材中适当吸纳如跳绳、踢毽子、健身舞、旱冰、拔河、武术等娱乐性较强又简单易学的项目。这些项目的选入加上原有教材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的自选教材,可以让学生在选项目中有更大的自由性,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二)适应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教学模式

1多层次多目标模式

多层次、多目标模式突出体育教学的全体性,把学生间显著的个体差异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法的出发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多层次教学。当然,在层次的划分上,一个学生一个目标是不现实的。把学生分成几个身体条件接近、相似的群体、集团、小组等分目标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宜的目标,并使他们明确地知道:只要自己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成功者。各种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有了自己的明确目标,而这种目标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旦实现时,就会体会到成功的极大乐趣。目前,一些体育老师正在实践的“集团”、“分层次”等教学即属此模式范畴。

2“目前与长远并重”模式

体育教学的宏观任务有两个:一是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增强体质,提高思想品德,以保证健康地学习与生活,二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技能、能力、意识和习惯。“目前与长远并重”模式便是据此提出的。这种模式要求在教学中,按大纲的要求,在学好主教材的同时,占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或游戏(一项或几项)。教师可进行具体指导,从该项目的文化内涵,到简单的技能、比赛规则。通过较长时间的“玩”练,使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感兴趣的可以长期从事的运动项目。既提高了身体活动能力,又具备了体育娱乐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熟知多种运动项目和游戏,否则就不能胜任。

3“显性与隐性相融合”模式

体育课上向学生传授“三基”,教会学生一些技术、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但这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另一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考虑不多,研究不够,实践更少。“显性与隐性相融”模式可完整地完成全部任务。即在向学生传授“三基”完成“显性”任务的同时,完成学生智慧的开发、良好情感的体验、体会运动的乐趣、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的人格的“隐性”任务。这种模式可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的“全面性”,真正实现“启智、求知、调心、育人、健身”的教学目标。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模式,一些老师正在从“成功体育”、“快乐体育”等的实践上逐渐充实、完善这种模式。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时,教师应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力、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显著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在心理上获得满足,都能学到新知识,并在技术上有所提高。

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就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抒发不同感受。

注重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获得,艺术地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运动中与老师、同伴相处得和睦、快乐,使学生既喜欢体育,又喜欢体育课,更喜欢体育老师。

三未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倡导“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是未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流

终身体育是未来体育的主流,全面发展学生必须有坚实的身体基础,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一生过程来看,终身体育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在学校接受教育阶段和步入社会后阶段,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为影响,对人的身体心理,健康与否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进入学校必须接受体育教育,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最好时期,体育课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能力和习惯为主思想,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刻意的追求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其与体育产生浓厚的感情,对体育活动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欲望。这种结果能使学生对体育产生良好的反应,达到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近期阶段”效应。有了阶段效应,即使学生步入社会,从事了自己的职业,也面临几十年的工作时间,他们仍将一如既往把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终生。这样便导致了“长远阶段”效应。“长远阶段”的效应受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是“近期阶段效应”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因此“近期阶段效应”与“长远阶段效应”要有效结合,“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学校,产生长远的效益是校外。“快乐体育”是将运动中的内在乐趣作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运动价值在于从事运动本身,在于从事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快乐和喜悦的体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特别是对体育的综合性认识,这种意识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通过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引导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与强烈心理欲望,使之在运动中追求和发展体格健壮和身心健康,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

就发展的眼光而言,未来的体育教学会发生很大变化,进入21世纪通过因特网和多媒体设备接受教育已是非常可能。人们能在因特网上的知识中遨游,接受全球的教育,去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体育知识也能在网上获得。利用网上获得知识、资料来培养兴趣爱好、进行锻炼、学习技能、发展身体、增进健康。这样学校体育课的形式,教学的内容将有很大的改变,学生上体育课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到时课的形式不一定以固定班级出现,班级将被打乱,甚至可以跨年级选择课,由于学生能在网上获得知识,一些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事先了解,所以教师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可以变为老师主要在各个站点进行教学辅导,这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要受到挑战。改变学生“奴隶式”接受教育变为可能。但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体育这门课永远不会淘汰,体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是其它德育、智育、美育、劳育都不能代替的。

总之,未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将使高职教育更充满生机和活力,未来的高职教育也必将给中国21世纪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邓星华,谭华.新编体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论社会文化背景与大学英语学习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