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构建探析

时间:2022-09-10 07:04:3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构建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要在保持现有成果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革,其核心思想在于重新建立专业课程文化,使之既符合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又能与社会其他文化现象互动,支撑地方行业产业的发展。文章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内涵、特征出发,认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须从转变课程价值取向、创新课程管理、优化专业群体文化等方面重构课程文化,提供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保障。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课程文化 构建

[作者简介]吴亚萍(1961—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个案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20102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40—02

2009年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我国科技部联合发表了《中国创新政策述评》,在谈到创新的体制条件时指出:“中国现行教育体系是以被动学习和基于应试能力为导向的,缺乏对学生必需技能的培训。因此,中国教育体系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考、创造力及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对我国各类教育包括高职人才培养的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近年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在探索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作出的努力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要在保持现有成果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革,重新建立专业课程文化,使之符合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其他文化现象互动,支撑地方行业产业的发展。

一、课程文化概述

随着基层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在展望深化改革的前景时,对课程改革由表面的、现象的、经验的认识上升到了深层的、本质的、理性的思考,更多地关注课程文化。梳理近年来学者对课程及课程文化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外研究者对课程概念的认识存在差异。我国对课程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都强调课程所具有的教育内容的质的规定,即将课程定义为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西方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用经验来定义课程,扩展了课程的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取决于教育所培养的人。因此,借鉴西方人本化取向的课程定义,有利于正确把握课程的科学内涵,深化对课程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相统一的认识。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和西方的文化概念都有丰富或完善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德性和教养程度的意思,课程是达成以文教化的动作、过程和状态。因此,课程自产生就具有文化的特质。

从教育学的视角理解,课程文化是教育学化了的文化,课程文化的构建,要体现教育目标的要求,而教育活动有特定的对象、目标、过程、内容,课程文化就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彰显主体性存在。课程是对现实文化的选择、超越和建构,内部根源在于课程对学生完整人生、完整心理世界的全面关注。课程文化的主体是人,是文化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统一,是主体性文化。课程文化是由课程价值观、课程规范、课程符号、课程传统与习俗以及课程物质设施等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是各个要素构成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关于课程文化的特征,有研究者从文化发展、文化本质、文化属性和文化构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指出课程文化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人本性和自觉性以及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统性。课程文化的特征对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达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课程文化包括传承与巩固已有的文化、创新与建构文化两个功能。在变化迅猛、交流广泛的现代社会,课程文化的批判与生成、创新与建构功能应占主导地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文化是指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规范、课程符号、课程传统与习俗以及课程物质设施等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是在学校领导或酒店行业指导下给学生提供的一切经验,是各个要素构成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指向酒店行业的职业文化服从于酒店行业的职业文化,呈现出酒店职业本位的特征。课程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都来自酒店行业的职业文化,课程的价值理念是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业职业人才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内部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必须符合酒店行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形象与职业规范要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必须体现一般意义上课程文化的特征。

从课程文化的发展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必须反映时代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课程文化必须反映酒店业在适应时展方面实现创新。如一家成功的酒店企业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借鉴前人和其他优秀企业的经验和教训,还要立足于时代,立足于企业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企业的文化才能更有时代特色,更有鲜活的生命力,在企业不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引和支撑作用。

从课程文化的本质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须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酒店业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部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要培养学生在酒店业社会环境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酒店业的社会职业文化,掌握酒店业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与行为,在酒店行业中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作为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在完成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培养方式上,真实环境的实践训练是必要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酒店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发挥后续的创造潜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课程文化的属性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应具有主体性和自觉性。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主体性就是从“整体”的视野重新确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合理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把个性理解为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品质的综合,并认为这种“完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酒店管理专业要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自觉形成自我意识,逐步内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范体系,促进学生养成和谐、健全的人格结构。

从课程文化的构成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应具有多元性和融合性。随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正从学科知识论向提升主体创造能力转化,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核心,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和融合性。酒店行业存在中外文化及我国不同群体文化差异,课程内容既要吸收国际酒店业的先进文化,又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营造酒店业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感受职业文化,促进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多元性文化的生成。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培养职业精神。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构建

1.转变课程价值取向,人文与技能教育融合。课程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取舍、教学评价的标准等。课程人文与技能融合指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体现人文精神, 用人文精神统领和引导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 把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在课程方案设计中,设计者要明确掌握真实的技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介入,学生不仅要重视技能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加强对真实的酒店职业岗位相关技能的体验。

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教师不仅要重视研究教学, 更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探索学生价值实现的动力机制,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及前景,积极投入学业,树立择业信心。

二是重视养成教育与酒店业文化对接。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与酒店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学生在酒店实习、就业时存在诸多不适应,流动率很高,职业的不稳定影响酒店业的声誉和创新发展。酒店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人力资源需求上有其特殊要求。国内外著名酒店都十分注重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讲求卫生、整齐,布局合理,既提高效率,又尊重员工,强调“无情制度,有情管理”的酒店业文化,体现现代酒店业企业价值观以人为中心的突出特征,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

2.创新课程管理,建立与课程文化相配套的教师发展体系。课程改革能否建立起预期的课程文化,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关键在教师。

一是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包括教师对改革的评价、感受和行为意向。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构建应把认同感视为教师个人与专业群体文化及学校组织文化之间互动的产物,关注教师所在的工作环境和文化对认同感的影响,只有教师认同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文化革新。

二是深化高职特色的教师评价标准改革。这是引导教师课程改革的指挥棒。评价标准从本质上说必须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IBSTPI(国际培训、绩效和教学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师能力标准和绩效指标值得借鉴,包括5个维度的18项能力及98条具体绩效指标,见下表。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参考执行,并且对于能力指标的具体绩效内涵依据专业特点作调整。如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体包括5项绩效指标:拓展有关学习原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和技能,建立并保持专业联系,参加专业发展活动,建立个人工作文档备用。教师评价可以将标准更具针对性,调整为拓展职业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知识,参加酒店业实践锻炼以提高技术水平,保持与酒店行业(企业)的联系,参与专业建设的相关活动等。教师评价要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发展为导向,提高教师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保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生成。

3.优化专业群体文化氛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构建实质上是文化改革。要让教师理解改革的深层意义,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要规划良好的适合改革的群体环境和氛围。首先明确课程改革是事件,重在过程,追求最好,追求师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师面对课程改革工作要会运用系统思考的模式尝试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强化和扩充知识和经验,改变专业群体的行为,增进酒店管理专业群体的适应及革新能力。再次确立制度,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能力和作用,利用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行动研究,以行动形成新的文化规范。最后,创造与专业课程改革有关的活动,举办有关课程改革的仪式,表彰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故事,使课程文化持续发展。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构建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创新能力、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完整的学生主体,需要对以往的、现有的实践认真反思,对新问题认真思考。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改革者和教师,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正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推进高职院校其他专业课程文化建设作出示范。

[参考文献]

[1]张树良,马建华.中国创新政策述评(I)[J].科学观察,2009(1).

[2]董守生.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l).

[3]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灿.刍议课程文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3).

[5]许晓林.关注内涵建设:从课程到课程文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明立军,葛政,葛岳.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与实践[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8]王文岚,尹弘飚.简析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认同感[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9]陈俊.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高校足球选修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刍议 下一篇: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