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拷问公司治理

时间:2022-09-10 04:45:51

供给侧改革拷问公司治理

很多企业以为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公司治理就算规范了。实际上,公司治理的形式规范并不意味着功能的完善,不能发挥功能的形式,对企业反而是成本

企业运行实质上是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决策,决策乃基于各种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环境,而这两者被统称为公司治理。在一定意义上,公司治理是企业发展的制度性决定因素,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规范发展的保障。外部治理环境的差异可以解释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企业群体的差异;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内部治理机制的差异可以解释不同企业的绩效差异。也就是说,为促进企业发展,既需要政府优化政策,为企业提供优良的运行环境,也需要企业层面理顺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创造更大的价值。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对内外部治理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是相通的,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最终目标是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落实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亟待厘清观念,创新公司治理。

优化外部治理环境需改革

目前各界对公司治理的认识普遍停留在企业层面,认为公司治理无非是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员工那些事,没有认识到法治环境、政府行政效率和监管严厉程度等也属公司治理范畴,而且这些外部因素关乎企业群体的发展,对企业的影响更大。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这些因素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法治环境决定企业行为的受保护范围,行政效率决定企业重大项目的最快前进步伐,监管严厉程度决定企业行为的边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打破政府部门的条条块块,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企业提供优良的外部治理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一直在加快法治化进程,修改了《公司法》、《证券法》等多项法规,大刀阔斧简政放权,减少审批项目,提高审批效率,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些举措提高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释放了企业的活力。但有些文件尚停留在指导意见层面。从优化企业外部治理环境的角度,以下三方面的改革需要继续推进和强化。

一是继续简政放权。优化行政环境方面,各级政府可以从两方面加以改进:设立所有审批事项的时间表,若未完成则给出合理解释,以供外部监督;提高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对于超过1个月的审批事项,在相关网站上开辟专门通道,供申请者查询审批进度。

二是完善投资者保护法律。目前中国还没有关于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只有一些规定,如《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和《投资适当性管理办法》,由证监会和交易所履行投资者保护的职责。美国有《证券投资者保护法》。中国应在《公司法》、《证券法》中增加对投资者权益的论述,并立新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层侵害股东权益的成本,使投资者维护自身权益更有可操作性、更方便。若如此,公众将更愿意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资金优化配置的功能。

三是调整税收政策。英美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减税,这对中国的当前改革有很大启示。中国除了推行减税措施外,需在特定领域内调整税的征收方式。除营改增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调整股权激励的税收政策。现行税收政策下,被激励者需要在行权日先投入一笔资金,以购买相应数量的股票,并按照行权价和市场价格的差异所得支付一笔个人所得税。这一笔先期资金和个人所得税成为诸多高管的难题,因为大多数行权者很难有此笔闲余资金,或短时间筹集到此笔资金。并且,只有将来把股票以高于行权价的价格售出,并能抵补行权时支付的税金,行权者才称得上获得收益。由于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不完善,即使公司业绩稳步上升,未来禁售期之后股票价格也有可能低于行权时的价格,行权者面临被套牢的困境。

完善决策激励机制正当时

从企业的角度,供给侧改革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在外部压力下,一批企业将关停并转,不少企业面临很大竞争压力,只有主动调整经营思路,完善治理机制,才能不被淘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公司治理并非无关紧要,中小企业从创立伊始就需注重公司治理,不能等出了问题再亡羊补牢。那些治理规范的公司,更受投资者的青睐和追捧,也通常发展得更快更好。问题是,很多企业以为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公司治理就算规范了。实际上,公司治理的形式规范并不意味着功能的完善,不能发挥功能的形式,对企业反而是成本。广大企业需从公司治理的功能出发,调整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

从功能上看,通常认为最重要的治理机制是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治理结构的建立,需立足于促进这两种机制发挥作用。决策机制主要有集体决策和一人决策两种,决策机制决定公司的运营风格和企业文化,也影响企业的活力。激励机制的目的是激发员工创造力,全身心投入工作,主要有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两种。短期激励乃薪酬和津贴,长期激励主要是股权激励。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企业的长期激励主要面向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管,其他员工以短期激励为主。近年来随着知识、技术等因素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超过资本,拥有这些生产要素的员工也希望持股,提高在企业中的话语权,以往的激励机制显得古板僵硬,落后过时。

因此,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广大企业除在治理结构方面满足基本的规范外,需着力完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本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方面,理顺股权结构和控制权结构。到底是股权集中好,还是股权分散好,理论和实务上一直存在争论,各种股权集中度下均有业绩好的企业,也有业绩差的企业,这说明股权集中度并非企业绩效的唯一决定因素。但是大量研究表明,由股权集中度决定的控制权结构对企业绩效有决定性因素,那些有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且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的企业,业绩通常优于其他企业。实际控制人与绩效的这种联系在中小企业中更为明显,需引起重视。当然,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决策机制需从一人决策转向集体决策,实际控制人需创造条件,汇集众人智慧,为企业发展献策献力。

另一方面,扩大股权激励的范围。目前来看,激励对象还比较少,很多管理人员只是高级白领,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人员流动性较大。这种现象对大企业的影响可能不大,但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非常明显。中小上市公司需着力扩大股权激励对象,以合理的激励制度团结优秀人才,将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供职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上一篇: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下一篇:生态文明传播:广告中的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