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9-10 03:05:30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摘 要]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切入点;兴趣;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85-01

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多数源于生活。因此,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一、以生活背景为依托

将数学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本质的能力。以生活背景为依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以生活背景为依托,有利于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将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数学经验内化为知识与技能,由点及面,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

如教学“认识图形(一)”时,教师可以拍摄学校建筑或教学设施的照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自己的发现,如教学楼的楼顶是梯形,课桌面是矩形,黑板是矩形。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场景进行图形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图形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联系,加深对图形的认知,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将学生熟悉的校园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认知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以生活实践为载体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许多抽象的知识可能在课堂上接受了,但是课后很快就会忘记。对此教师可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以生活实践为载体,创造相关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如教学“厘米和米”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先量出各自的身高,然后根据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分组,设计出具有对比性的表格让学生填写。

表格中是学生分组后填写的身高数据,学生在填写时就会发现“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再适当地进行引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问题:你的身高是一米几?以厘米为单位时,又是多少呢?在学生思考与讨论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对“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总结。

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身高为载体,通过知识的迁移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能较快掌握新知“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规律。

三、以生活应用为归属

教学生活化是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生活当中更好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在学生通过模型钟表中了解了“时、分、秒”的关系后,设计下面的表格,让学生从放学起开始计时,计算出表中事项持续的时间,并尝试将时间转化为以小时为单位的形式。

计算事项持续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时、分、秒”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填写表格,学生不仅可以加强自己对时间的计算和换算能力,而且对“时、分、秒”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更加切身的感受。

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热爱数学,就需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数学真正的应用价值。只有明白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时才会更轻松,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总之,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数学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方能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学习及应用能力。

(责编 韦 迪)

上一篇:例谈解题突破口的寻找 下一篇:在戏曲新编戏中拓展程式运用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