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表演艺术中不同演奏类型的对比及研究

时间:2022-09-18 03:58:34

二胡表演艺术中不同演奏类型的对比及研究

【摘 要】二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拉弦式乐器,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二胡的演奏魅力独具特色。本文通过分析二胡各种演奏类型,将演奏方式之间的不同加以对比,旨在推广二胡这一传统艺术,使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喜爱这种乐器。

【关键词】二胡表演艺术;演奏类型对比;意境表现及展望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99-01

近年来,国内许多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在二胡作品的创作中展现了很强的个人特色,在国际上获得了较高的赞誉,因此二胡的演奏也开始受到了广泛关注。关于二胡的演奏类型的划分,至今在学术届没有准确的定义,笔者通过自己浅陋的音乐知识,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为二胡学术研究提供些许参考,为弘扬传统艺术文化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二胡表演艺术概述

(一)二胡发展浅谈。二胡始于唐朝,发源于古代我国北部的少数民族,原名叫“奚琴”,宋代称之为“嵇琴”,元朝它又名“胡琴”,明朝延用“胡琴”的名称并广泛流传开来,民间艺人主要用它作为伴奏演奏乐器,直至近代才更名为“二胡”。在上千年的传承进程中,二胡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二胡的形态也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类别,从最初街头卖艺到现代演奏名家的特色创作,二胡器乐独有的魅力不断被发掘,其特有的音色因制作材料及演奏方式不同也稍有不同,是极其复杂又独具特色的一种乐器。

(二)当代二胡的影响力。如今二胡这种乐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比较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当中,刘天华、宋飞等都是二胡界学习的榜样人物,也有不少新生力量大胆进行创作,或通过改编将名曲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人们通过融入现代思想将二胡发挥到极致,丰富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新生力量的作品质量较从前有了显著提高,他们的作品也成为了当代二胡独具特色的标志,为二胡发展提供了新的参照。

二、演奏类型之间对比

(一)演奏类型大体分类。随着社会飞快的发展进步,二胡演奏类型也呈现出了多样化,从演奏者自身性格表达的不同形式上讲,演奏具有表象类型的区别;从演奏者人文素质上的不同呈现,演奏又具有气质类型区别;从演奏者感性的抒发角度上看,演奏还具有情感类型特点;从演奏者理性程度的差别上区分,演奏又可以理解为年龄类型;从肢体表现力方面说,演奏也能以形态类型划分……不同的因素决定着演奏类型的分类,因此二胡演奏具有千变万化的类型。

(二)举例分析对比。以演奏者性格因素形成的表象类型为例,我们来分析不同性格在演奏上会有什么区别。有些演奏者比较真我,即用自身的性格本色来演奏曲目,主要靠自己的真实理解去展现艺术。潇洒的性格特点大多不拘小节,在演奏当中通常表现得很随意,其演奏时对专业要求可能较为松散;性格要强的演奏者在乐曲的把握上,就显得更主动,希望能更有冲击力更直接地弹奏出来……这些演奏区别直接影响着听者的感受,鲜明的性格特征在乐曲作品中很好地传递给听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通过作者不同的特质展现不同的音乐类型,这是二胡音乐创作的巨大乐趣之一,也是二胡这种乐器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三、二胡意境表现及展望

(一)二胡的意境表现方式。二胡的演奏当中通常希望传达出一种意境,它主要的表现方式是以音符的构造及模仿等为主,通过对情境的设想展开表现,这种表现力是较为抽象的,通过音乐情感之间的共鸣,达到直面内心的震撼效果。意境的表达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它结合人文及审美程度不同,通过演奏者不同的表现力,使听者接收到不同的信息。意是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境是听者需要感受的,想达到意境合一是非常难的,正所谓知音难觅,作者的表达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作者深厚音乐素养的体现。

(二)关于二胡未来发展的展望。二胡这种乐器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艺术文化的代表,在世界的艺术殿堂中,二胡也占有一席之地。二胡从古时的难登大雅之堂,到如今已经受到世界的认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胡文化更有写实的表现力。二胡能够完成国外乐器的作品,反之国外乐器想要弹奏二胡作品相对较难,这就是二胡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笔者希望此文在二胡教育培训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对二胡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二胡艺术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二胡的演奏是多样性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特质,结合多元化的大环境,利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大胆地对二胡演奏进行创作,不局限于发挥它的伴奏作用,在丰富的表现形式上,融入作者的文化底蕴,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将现代气息体现在作品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二胡所展现出来的国际化姿态,会随着更多的创新尝试而愈加强大。

参考文献:

[1]唐慧云.微观在手宏观在握――读宋飞《关于二胡表演艺术不同演奏类型的思考》有感[J].中国音乐,2015,(04):16-17.

[2]卜晓妹.20世纪末二胡音芳捌溲葑嗉记傻男路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1):14-15.

上一篇:折子戏兴盛的受众心理分析研究 下一篇:侗族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途径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