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时间:2022-09-10 03:43:09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摘 要 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发展与稳定,更与经济发展和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寻求对策以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提升和培养毕业生的就业以及创业能力,具有极其深远的引导意义。

关键词 就业形势 指导模式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76

Enhancing College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Construction

ZHANG M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issues related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refo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o seek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and cultiva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t has the extremely profound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mployment situation; guidance mode; employment ability

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毕业的高校大学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逐年递增,到2014年已增至727万人,预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人才大量涌入社会,社会市场出现饱和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和学生直接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传统的以择业教育为主的就业指导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高校和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就业情况。就业指导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强化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水平,顺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与合理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高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成为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目标。

1 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1.1 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一:持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很多高校为了迎合社会需求,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并设立附属学院,同时兴起的还有很多新兴学院及社会力量办学,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每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加上新毕业大学生,整体数量对于日趋呈现饱和状态的社会市场而言,压力巨大。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把高校毕业生问题推向风口浪尖,相对失衡的供求关系所导致的就业难题成为整个国家、社会和个人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于2015年六月份即将毕业的749万应届生来讲,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1.2 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首先是就业的区域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相对比较大,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过份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就业热点地区,因而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其次是毕业院校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众所周知,毕业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或211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一般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堪忧,社会企业会盲目的相信学历和学校名次,导致毕业院校的结构性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就业。再次是学历结构性矛盾问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研究生供需比1:1.26,本科生1:1.3,专科生1:0.4,供需比跟学历有着明显的关系。同时突出存在的还有就业专业结构性矛盾问题:自动化、过程装备、机械、计算机、医药和师范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一些基础性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

1.3 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三:高校培养学生与社会市场发展需要不匹配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盲目性与不适应性。这是由于部分高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不够重视,就业指导模式单一,缺乏体系和具体的指导;再加上在校期间大学生个体对于就业能力锻炼和培养的忽视,导致毕业生无法恰当的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严重欠缺个人的综合就业能力,从而导致一部分毕业生无法实现理想就业。

调查显示,63%的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乏工作经验”,这与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培养过程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等有着直接关系。一些学校只重视科研和基础教学,忽视实验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实习变成了形式,很多学生不能从实践中获取经验,眼高手低,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和企业最大的诟病。

2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2.1 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机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就业服务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从社会和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专业的就业指导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由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性,师资力量不足,资金相对匮乏,各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范围及影响力非常有限,大多数院校仅局限于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无法受到高效率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如果自身不加强就业能力建设,将会直接导致毕业就业环节出现盲目性和迷茫性。

2.2 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完整性

一大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社会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产生脱节现象。据悉,一半以上招聘单位认为在当前的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情况,其中50%的招聘单位明确指出,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与此同时,高校就业指导方式不能够满足毕业生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许多高校把就业指导课程的重点放在毕业就业环节的方法与技巧上,甚至仅仅简单重视简历的编写制作和面试的技巧性锻炼层面上,往往忽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就业期望和意愿与社会及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眼高手低、功利心强等现象。

2.3 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很多高校中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稀缺,因而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够强。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大多来源于党务和学工领域,人员比例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较低,且素质参差不齐。虽然这部分工作人员比较熟悉学生的情况,并且拥有一定的招聘单位资源,但他们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大多数缺少社会就业的经历,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因而难以有针对性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

2.4 就业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

我国许多高校就业信息的网络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就业信息的渠道建设还不够完善,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对称。毕业生对于就业信息的主动性关注不强,导致错过较好的就业机会。同时,高校和毕业生之间缺乏就业信息的反馈机制,高校无法准确把握相关就业信息的有效性,进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

3 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是一个涉及各个学科门类、由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高校必须注意将就业指导课程与平时所学的专业教育类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式的教育网络体系。同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其全方位的素质和能力。

3.1 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

在开展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尤为关键的是建设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具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是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能够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同时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理论型师资的培养要侧重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继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则要侧重就业指导教师具备的社会经验,招聘时应聘请有就业、择业、创业经历,同时又兼具一定教学能力的社会人士担任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建设一支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能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有效的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3.2 建立起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第一课堂的基础课及专业课是整个就业指导环节的第一环,高校应重视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应抓紧抓实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教育课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高校要跟据国家政策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整合优秀教学资源,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重视学科内涵建设,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其次,高校应将就业指导教育教学贯穿大学教育各环节,加强职业生涯指导与规划基础理论研究,打好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基础。实现专业课、素质教育课及就业指导课等相关课程的有机融合,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3.3 发挥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

首先,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校园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强化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人际交往沟通技巧、社交礼仪、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其次,高校还应抓实抓好实践实习环节,强化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教育功能。高校需要适当加强实习、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大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就业指导教师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予以指导,引导其自我完善,帮助学生提供就业技能和就业技巧。

3.4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实践育人渠道

高校需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为在校学生提供可靠的社会实习和实践基地,通过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同时,高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可以借用合作项目的契机,提前到企业进行实习工作,最大限度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及早适应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校还应合理利用本校的优秀毕业生资源力量,充分利用本校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优势地位,分批次邀请他们返回母校对学弟学妹进行近距离的就业指导,传递切身工作经验,利用往届毕业生在社会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参考,使他们更加了解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以便更好地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初探[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7-9.

[2] 林超.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路径探析――基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转换[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6-108.

[3] 王军.高校就业指导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关系初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4:40-43.

[4] 王建国,王献玲.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医学本科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的探讨 下一篇:基于Matlab的多功能物理计算仿真系统的设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