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的审题和补题技巧

时间:2022-09-10 03:19:31

中考作文的审题和补题技巧

考场作文,尤其是中考作文,大多数是命题作文,审题是关键。如果审题有偏差,即使文章内容再好,文笔再优美,也难以超越“切入分”,因为题目就是标杆,依题而作,是考试的基本准则,作文考试当然也不例外。可实际上,偏题、离题是许多考生作文考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在中考作文中如何做到审题准确、全面,不出现偏差呢?命题作文的审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 仔细阅读揣摩导入语

通常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题目之前,都会出现一段文字,类似语文课本里课文正文前的阅读导人语,我们可以把这段文字称为“写作导入语”,或“写作提示语”。作为考题的一部分,这段文字十分重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提示语往往语言优美精辟,富于理性或激情,有感染力,能够创设写作情景,调动考生的写作情绪,激发写作灵感。更重要的是,它能提示选材范围,帮助考生开拓写作思路,引导立意角度,甚至提醒文体和行文中的细节问题等等。因而,品味“导语”的语言,揣摩其寓意,就成了审读中考作文题十分重要的环节。

例如本校初一年级期末考试的作文题: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许多同学接到中学录取通知书的情形或许还历历在目,不曾料到初中三年的 生活呼啦一下翻过了三分之一!蓦然回首,记忆的

音符在生活中跳动,这一年里有平淡,但一定也有 触动你心灵深处的精彩,它使你感动,给你启发,留在你的心中永不褪色!请“以留在心中的精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在提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曾料到初中三年的生活呼啦一下翻过了三分之一!”这句话限定 了选材的大致范围――文章应该写进入初中以来

的校园生活。但是在作文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忽略了这一点,写了校园生活以外的内容,甚至写小学生活。这样的作文显然在选材上偏题了。还有“这一年里有平淡,但一定也有触动你心灵深处的精 彩,它使你感动,给你启发,留在你的心中永不褪色”这句话中,我们特别要关注这几个词句:“触动心灵深处”“使你感动,给你启发,留在你的心中永不褪色”也在提醒考生选材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素材的意义,特别是其情感触动点,在立意的角度方面给予了提示。而在考场作文中,许多同学显然忽略了这一方面。所写事件内容平淡,平铺直叙,“感动”“启发”“留在心中永不褪色”在文中无法体现,缺乏准确、鲜明、深刻的立意,几乎是一篇流水账。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养成认真阅读、

揣摩提示语的习惯。可以用符号把提示语中关键的

词句画出来引起注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选材

失误,立意不鲜明、平淡的问题。

二 认真解读分析文题

审读作文标题是作文审题最关键的环节,对文题的准确解读分析是构思、选材、立意的基础。解题分析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准确理解题蕴。比如作文题“值得”,对这个题目首先要准确把握“值得”的含义是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或事物付出一定的时间、金钱、精力、努力、感情等代价,甚至有所牺牲后对这个行为或过程的肯定。通过解读文题,我们把立意的关键点确立为要体现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这也体现了考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观,体现了文章立意的深刻度。像“值得”“担当”“魅力”“自律”等作文题的含义可以直接从字面理解,只要从字面词义人手,多加揣摩、准确理解其内涵就可以了。但大多数作文题会以比喻的形式出现,这样的题不能停留在表层理解上,而要准确把握比喻义,理解题目的深层内涵。比如2014年陕西中考作文题“答卷”,这里的“答卷”显然不只是平常的考试答题卷,而是比喻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文题”时的做法和表现,而这些是对我们的思想、人格等方面的考量,只有从这个层面审题我们才能写出选材恰当、立意妥帖深刻的文章来。再比如2014年天津中考题“心灵的甘露”,这个题目富有诗意,“甘露”显然是一个优美的比喻,并不是指自然界的雨露,而是具有象征意义,指对我们的心灵起到一定启示、陶冶、升华,或者赋予心灵以正能量、给予积极向上力量的人、事、物。

第二,要注意以短语形式出现的文题结构和关键字。例如2014年江西中考文题之一“学会等待”,我们把它和另外一个文题“等待”比较,就发现后者的中心在“等待”,只要写“等待”的过程、体会和感受就可以了;而“学会等待”中的“学会”则不能忽略,“学会”更体现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有一个前后的对比和曲折,显然“学会等待”这个命题多了一层审题障碍。再比如湖南长沙中考文题“那份不一样的真情”,“那份真情”是题目的主体,在“真情”前加了一个定语“不一样的”,起了限制和强调作用,“不一样的”即在表现方式或对象上或过程中或程度上或意义上显得不同寻常的、特别的,我们在选材、构思和立意时都不能忘记这个“不一样”,作文才能紧紧扣题。再比如文题“就这样慢慢长大”,我们发现在中心词“长大”的前面有两个修饰语“这样”和“慢慢”,“这样”侧重事物表现的一种状态,在行文中需要突出“这样”的一种特定的形态,而“慢慢”则体现过程的缓慢性,在选材和构思时一定不要放过“慢慢”,要体现成长过程的一种漫长、渐进性。再比如“我的世界因你而亮丽”,题目中的“你”是一个宽泛的代词,选材的范围广泛,而其中“因”则是一个关键词,它联系了这个写作对象与“我”的关系,“亮丽”则凸显了这个事物对“我”的影响和意义。

三 换个角度灵活审题

在考场上的有限时间内,要写出一篇审题准确、选材独到、内容具体充实、文笔优美、立意深刻的优秀作文来,实非易事,这是对考生平时写作功底和实力的考查。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在考场上,考生也要学会灵活变通,学会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审题时,可以将文题巧妙变通,使之易于落笔。比如2014年南京市中考作文:“只是因为(那本书、那个人、那条路、)。”(括号中对三个词组三选一)看到这个题,首先我们会想到近几年的南京市中考作文题都与“书”有关,同学们平时训练时也一定写过读书的作文,所以,考生可以很快链接写过的读一本书的经历的作文,但是一定要更突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和意义。又如我在平时作文训练时让同学们写过2012年深圳市中考作文题“我的世界因你而亮丽”和另一篇作文“因为有你”,这三篇作文的文题具有相通之处,聪敏的同学在审题时将三者比较,会从中发现关联点,并有所侧重,对写好“只是因为(那个人)”很有帮助。当然,提倡灵活变通审题,并不是鼓励同学们宿构、套作,而是要在平时多练习写作,尤其初三同学,多写一些中考作文,对于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考场上的应变能力大有好处。

有一些作文题目比较抽象,选材、立意范围过于宽泛,这类作文题给考生更多的空间自由发挥,但也造成了审题时难以找到切入点,无从把握文题的弊端,所以审题时可以将文题扩充,加上限制语,化虚为实,化大为小,从而便于选材、构思、立意、行文。

例如本校初三阶段考的作文题“魅力”,从题目的字面上看,没有审题障碍,但是“魅力”一词的内涵毕竟是抽象的,它需要依托具体事物才能形象体现,于是许多同学在选材上觉得十分茫然,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恰当的写作切入点,不知从何下手,造成写作盲点,但考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作文,这些同学显然审题比较灵活,有变通意识,他们在审题时暗自在“魅力”前加了一个定语,使选材、立意有了明确方向。比如有同学写“日出的魅力”、有的写“古城的魅力”、有的写“诗书的魅力”、有的写“樱花的魅力”,还有同学写“苏堤的魅力”……这些作文都因审题时灵活变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轻松地选材、立意,写出了独特的优秀作文。

补题法同样适用于这类半命题作文。比如文题“

,让生活更美好”,这个文题留出前面的空白,就是在确立立意角度的基础上给同学更宽广的选材范围和表达空间,而审题的第一步当然就是补题,以确立写作切入点和选材角度。

四 审题时还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考试作文中还有一些具体规定我们也不能忽略。几乎所有考试作文除了导入语、作文题目,还对文体、选材范围、写作事件、字数等都有详细要求,有的考试还提供了两到三个作文题供选择,这些要求不能忽视,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了解清楚。比如2014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题目一,读书学习,科技制作、文体爱好、写作实践……这里,一定会有属于你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陶冶你的性情,提升你的境界。请以“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二,《宜居城市》这篇文章,使你对宜居城市的生活和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发挥想象,以你心目中的宜居城市为背景,以“宜居城市里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800字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两个题目中,选第一题的同学比较多,因为这个题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选材范围和空间都比较宽广;而第二个题是在原命题思路上稍有创新,要求考生在阅读《宜居城市》这篇说明文的基础上对“宜居城市”这个概念有所思考和关注,表达对宜居城市的憧憬和想象,而且要通过故事的形式体现这个思考,在考场里的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一篇作文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大多数考生选择了前者。可见命题有多选的情况时,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积累和题目要求恰当选择。选第二个题的同学较少,反映出平时作文教学中,这方面的作文训练不足,建议教师能够有所重视,避免考卷上的多选题变成弃选题。另外对文体、字数、卷面不要出现校名和师生姓名的规定也要严格遵守,因为这些细节失分太可惜。

技巧需要通过不断训练才能熟练掌握,所以平时指导作文时,教师应反复强调审题,增加针对性训练,这样考试时才能驾轻就熟,沉着应战。

学生例文

题目一

那一刻,我被唤醒

题解

这是命题作文。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唤醒”的内涵,“唤醒”体现了一个转折的过程,所选事件必然有前后两个阶段的对比,而这个对比的转折点就是“唤醒”。“唤醒”是外在因素触动下的心灵顿悟、精神升华、思想启迪,这就决定了作文在立意的深度上要求很高。揣摩了“唤醒”的内涵后,要注意题目中的另一个关键词“那一刻”,这是一个时间限制语,考生选材上受到局限,意味着事件的单一性,但可以用衍生法,即把“那一刻”作为聚焦点,以此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采用铺垫、烘托、倒叙、插叙等写作技巧,将单一的内容扩展,丰富文章选材,而“那一刻”在行文中一定是一个焦点,必须凸显出来,这样才能紧扣文题。

那一刻,我被唤醒 陈浩宇

有这样一幅画面总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它在我最失落的时候给我力量,它将我从痛苦与绝望的黑暗中唤醒,让我重拾信心与希望,不断拼搏。

由于连续几次大型考试不理想,整个暑假我都处在失落与痛苦的阴霾中,出国旅行也不能让我走出阴影,我时常问自己:“你还能行吗?”父母的鼓励也只能让我无奈苦笑。直到那天,我看见了它。

那天上午,我跟随旅游团来到澳大利亚悉尼市郊的蓝山公园。顺着山路向上爬,四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可沮丧的我无意欣赏。来到一处平台,风呼呼地吹着,树叶沙沙响,天空阴云密布,太阳在云层面前似乎也无能为力,只是隐约露出自己的脸,远处的山谷沉寂在阴影中,我暗想:连大自然都像我一样情绪低落。环顾四周,内心更是万分悲伤,似乎一切都静止了……

不经意间,我看到了一棵奇形怪状的树,好似生长在热带的绞杀植物――树干分开,盘旋而上,枝繁叶茂,不时有树枝凸出。我走过去询问导游,导游告诉我,它并不是绞杀植物,而是一棵普通的橡树,很久以前一个暴风雨之夜,一道闪电击中了它,瞬间将它的树干劈开,它能活下来简直是奇迹!我怔了,忍不住走上去抚摸着它的树干,粗糙却刚劲有力,仔细看能找到被雷电劈中的焦黑痕迹,但这焦黑色已渐渐和树干的颜色融为一体了。看着它巍然屹立、郁郁葱葱的样子,怎能想象若干年前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它曾遭受的致命打击?此后它又如何熬过一个个孤独痛苦的日子?它经历了怎样的忍耐才慢慢恢复,靠拢、紧缩、缠绕,重新合成一体?它要有多强的生命力才能重新站在我们面前?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羞愧,这棵普通的又经历不凡的橡树唤醒了我郁闷失落的内心。一棵普通的树面对闪电袭击和死亡威胁,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坚强地活下来,用自己的重生诠释了真正的毅力与韧性!我似乎太脆弱了,几次考试失利就如此沮丧。和橡树相比,我的生命正灿烂美好,我的身体正强壮有力,我的生活正丰富多彩,只要我不放弃,收拾好心情,迈开大步走下去,成功一定在前面等待着我呢!

乌云渐渐散开,太阳的光辉洒向大地,也洒在我的心上。我笑了,是自信和希望的笑!

如今这幅画面已成为照片,一直挂在我的桌前,也会永远印在我的脑海中,是它唤醒了我,赐予我坚强乐观的力量,让我坚定地走下去!

那一刻,我被唤醒 王越琦

翻过一页页书,品味散发着墨香的文字,心灵颤动。那一刻,我被唤醒,重新振作,不畏艰险。

初三了,学习压力一下子增大了,每走一步,我都气喘吁吁。夜晚,我埋头书海,功课就像一个无底洞,我怎么都装不满它。脑海里一片模糊,我惧怕了,迷惘了,我还会成功吗?

要求读《贝多芬传》,因为这是考试内容,我机械地拿起书,翻开书,认真读起来。读着罗曼・罗兰的文字,内心渐渐平静下来,看着贝多芬的经历,我不禁深受触动。

他一生饱受痛苦、贫困、耳聋的折磨,这阻碍善他的音乐创作。他耳聋了,本以为他再也无法刨作音乐了,谁知他竟把小木棒含在嘴中,感受乐曲的节奏。面对苦难,贝多芬没有暴躁、愤怒,而是坦然面对,以勇气直面困难。我的心为之震颤,内心的信念随即被唤醒。

翻着书页,我感受着贝多芬的坚毅。我们的道路同样布满荆棘,同样遇到重重困难,可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与厄运搏斗,创作了《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世界不给他欢乐,他以欢乐回报世界。他坦然接受一切苦难的挑战。用无限的勇气让苦难屈服,他胜利了。此时的我呢?我思考着,我不也需要勇气吗?为什么要惧怕呢?蓦地,我的勇气被唤醒。

我捧着书,挺直身体,继续认真读下去。我已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还为了这次美妙的精神洗礼。是的,我应该像贝多芬一样,坦然面对困难,那才是最好的态度。跟随着罗曼・罗兰的文字,以贝多芬身上散发的光芒擦亮我的眼睛,我不再害怕,因为勇气在那一刻被唤醒,信念越来越坚定。

那一刻,那个倔强执着的生命被唤醒,那个信心百倍的心灵被唤醒,那个充满勇气的精神被唤醒……

那一刻,我被唤醒 赵天字

挤进屋内的风,挟着渗进来的阳光将趴在课桌上打盹儿的我唤醒。睁开布满血丝的疼痛的双眼,却无力面对桌上苍白的试卷,红得溢出血的分数钢针般直刺我的双眼。揉揉凌乱的头发,想起昨夜枕着泪水入眠,这一刻,似乎还未苏醒。

母亲硬拉着我闯入春光里,冲进熙熙攘攘的公园。春日的暖阳烤得我心烦意乱,只想远离人群,一个人静静待着。

突然“嘭”的一下,一团火似的、一个四五岁模样的孩子撞到我身上。冲天的羊角辫儿下是一张眯着眼、咧着嘴,还流着口水的可爱的脸:“对不起,姐姐!”我微笑着说没事,循着她的眼神看过去――空中正飘着一个红气球。

丢了气球的她没有哭闹,却绽开笑脸一个劲儿说“真好看”!

亮丽的红色飘荡在湛蓝的天空里,镶上了阳光的耀眼的金边,缓缓踩着微风的脚步向上飘去,是丢失的气球演绎着春天的图画。

她仰头看着我,笑着说:“看,我还有―个!这次抓紧了!不会再跑掉啦!”拴气球的绳子被她紧紧攥着,那份开朗,在那一刻,绽放在春日的阳光里。

丢失就抓紧,失败就努力。

那天蓝色里的一抹红,闪耀着春的明朗,在那一刻,将我唤醒。渐渐远去的脚步,是丢失的遗憾,更是失败的美丽。面对失败,要抓紧手中的机会,更要拥有开朗与豁达。

暖意甚浓,融进春光里,我凝视着那渐渐变小的红色,越来越小,最终消逝在视野中。微风拂面,整理好凌乱的头发,已苏醒的我扬起微笑的嘴角。

身边已找不到小女孩的踪影,但那一刻的美丽,我无法忘记。

回到书桌前,摊开书本,一切又是崭新的。明亮的双眼,那一刻,已被唤醒。

春光甚好。

教师解析

三篇例文的选材各不相同,内容相去甚远,但有一个共同背景:文章开头都让我们感到了作者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不堪重负的情景。这一背景是初三学生的真实写照,当然也是出于审题的考虑,因为既然是“唤醒”,就要有一个前提――“昏睡”――精神上的压抑、苦闷、迷茫,学业压力是第一大“精神杀手”,然而同学们不会被“压力山大”压垮,总有那么一刻,他们的情感会复苏,他们的精神会被唤醒。这三篇作文都是前面以铺垫为主,为下文中的“被唤醒”的“那一刻”充分蓄势,既娓娓道来、水到渠成,又紧扣文题、主题凸显、立意深刻。这说明作者准确审题,保证了文章重点突出,紧紧扣题。

题目二

我的世界需要你

题解

这个题目在审题时,可以用补题法,因为文题中的“你”是一个虚指,指代的范围十分广泛,所以,考生第一时间要确立选材角度和选材范围。在搜索定位的基础上选好写作对象“你”,将虚指的“你”实体化。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要扣住“需要”,这个“需要”表现了写作对象与“我”的关系,对“我”的意义和影响,这个“需要”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情感层面、精神层面的。

我的世界需要你 焦戎非

你是―个木讷的人。

你不像别人的父亲那样能挣大钱,但你有自己的信仰。有信仰的人,头上三尺有神明。

每次吃饭,你总是拣那些剩菜和我们娘俩不喜欢的菜吃,一边吃一边说不好吃,不好吃却大口大口地吃。你左手端着饭碗,右手高举着筷子,然后针对某件事大发议论的样子我记忆犹新。每次吃完饭你还得意地咂咂嘴,爷爷奶奶要你小声点儿,你笑着,说这是对他们成果的赞美。我的世界需要你,需要你这样体贴宽容的人。

去年冬天,爷爷不小心伤了腿,住院了。因为天冷,我不肯再去医院时,你右手搭在我的肩上像个哥们儿似的把我领出了门,我感受到你臂弯里的温存。见到爷爷不多说什么,静静地坐在那里陪

父亲,我的世界需要你。

从出生至今我很少看到工作忙碌的你,你总是匆匆忙忙进家门,又匆匆忙忙走出去,似乎家只是你暂住一宿的宾馆。

记得有一次,你风尘仆仆地从武汉赶回家,到了家倒头就睡。我推醒了你,央求你陪我下楼玩。萧瑟的秋天,凉风习习,我躲在你的皮衣里面,多么温暖!我尽情地玩儿,一回头你不见了。秋风瑟瑟,我一个人坐在地上哭泣,风刺痛着面颊,身上残留着你的体温,这就是你留给我的父爱啊!

我的世界需要你,父亲!请你填满我内心的空虚,抚平我心灵的伤痛,施舍我一些父爱吧!

我长大了。正值青春年少,却十分爱哭。母亲训斥我时,我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甚至坐过山车都一把鼻涕一把泪,为此,我不知遭受多少人的嘲笑,那不是多愁善感,那是缺乏坚强着他,谁也不觉得尴尬。临走时,你弯着腰帮爷爷弄好被子。我的世界需要你,那个像山一样高大的你,用无言的关怀关心着你的世界里的每个人。

记忆里我的第一次皮肉之痛是你给我的,所以那次没考好我很担心,担心你又会痛揍我一顿。怎料你拍拍我的肩说:“下次会考好的,我相信你。”如果不是后来母亲说你没睡午觉还猛抽好几根烟,恐怕至今我也无法体会这句话的分量。我的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信任与支持。

晚上写作业时能听到你的鼾声,看见你在沙发上睡着了。你侧仰着头,轻声打鼾。我拿了毯子给你盖上,发现你已青春不再,根根白丝藏于发问,小时候扎我的胡子里也有白色的痕迹。看来幸福的家庭建立在你日渐衰老的牺牲里,我的成长养分里就有你的青春活力。

父亲是完美的父亲,而我是一个不完美的儿子,我的世界需要你。我将在那个有你的世界里,怀揣着追求完美、不辜负你那句“儿子是我的杰作”的信念一直走下去。

我的世界需要你

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初三 陈逸凡勇敢的性格。

那次被你打了一顿,我夺门而出,刺骨的寒风中,我恣意奔跑,泪水打在脸上如同刀子插在心中。我疲惫不堪地卧在路边的躺椅上,瑟缩着颤抖的身体,泪水已悄然结冰。你跟了过来,诧异地询问一脸冰凌的我,我说这是泪。你又问我为何总流泪,我说我的成长中少了你,你愣住了。

我的世界需要你,父亲!需要你教我坚强与勇敢,需要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引领着我,请施舍我一些教诲吧!

父亲,你能否放慢事业上的匆匆脚步,多多关心你的儿子,让他的生活更充实、更阳光。

你不知道,父亲,我的世界需要你啊!

我的世界需要你 刘逸菲

那是一个温暖恬静的午后,因为长时间的学习而疲惫不堪的我坐在沙发上休息。阳光透过窗户泼洒进来,照在对面的书柜上。我顺着光线望去:《毕淑敏文集》。从此,我与你相识了。

起初我不了解你,好奇心让我撩开你的面纱,寻找你的世界。

翻开你的青年时代,《求和得和》《悠长的铃声》……一篇篇文章让我惊讶不已。你与同学们的相处之道、与看门师傅的心灵沟通,让我体会到你的善良。是你,毕淑敏,让我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我的世界需要你。

后来啊,你去当兵。十多年的军旅生活磨炼了你的意志,让你体会到生命的高尚,我被震撼了。我仿佛看见那一望无际的雪域高原上,呼啸的寒风中,你跟随部队在风雪中艰难前行的样子;我仿佛听见从雪域高原上传来的一曲曲生命的赞歌!是你,毕淑敏,让我懂得了生命的高洁与珍贵,我的世界需要你。

退伍后,你当了医生。尽管你发表了这么多文学作品,你的职业依然是医生。在医院里,你与即将离世的人们的交流,深深震撼了我。你将医生这一理性职业与作家这一感性职业完美融合。你的双重身份,净化了自己的灵魂,也净化了我的世界。是你,毕淑敏,让我懂得了灵魂的纯洁与高贵,我的世界需要你。

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了解了你的内心,你也给我的世界带来震动。你告诉我的,与他人的相处之道、生命的高沽、灵魂的高贵,仿佛是一股清泉,滋润了我饥渴的精神世界。我越发觉得,我的世界需要你!

愿我能与你为友,相伴走过此生。

教师解析

第一、二篇中的“你”都是父亲,但写作角度不相同。第一篇中的父亲与“我”的生活密切相关,父子关系很融洽,父亲的宽厚、孝心和对“我”的鼓励、包容让“我”感动。文章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情真意切。而第二篇中的“我”和父亲之间有深深的隔阂,在生活中,在“我”的世界里,父亲显然经常缺席,父爱是缺失的。在文中,作者向父亲道出了发自肺腑的呼唤:“父亲,我的世界需要你!”这篇文章的选材独辟蹊径,使文章给读者,特别是给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而忽略孩子成长的爸爸们上了重要的一课――该怎样做个好爸爸。

第三篇中的“你”是当代作家毕淑敏。由精神上的饥渴走近这位作家,小作者通过阅读她的书懂得了如何与他人相处、感受生命的高洁、触摸灵魂的高贵。作者用“仿佛是一股清泉,滋润了我饥渴的精神世界。我越发觉得,我的世界需要你”“愿我能与你为友,相伴走过此生”,真切表达了对作家的爱戴。几篇文章选材虽有差别,但在审题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点:写作对象“你”清楚明了,在行文和主题表达上紧紧扣住了关键字“需要”。可见审题的重要,题目就是写作的指南针,指导文章的写作方向,对作文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题目三

快乐多

题解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补题之前,应先揣摩已给的一半题“快乐多”。“快乐多”限定了选材的方向,要求写出从所选事物中感受到的“快乐”。在这里,“快乐”的内涵应该从深层次上挖掘,而且不只是某一个方面,至少要有三个方面以上的“快乐”才算紧扣“多”这个字。因此,写作对象一定是自己熟悉并深深喜爱的、能够写出真实体验和感受的、能够体会其中丰富乐趣的事物。

静心读书快乐多 陶瑜

多少人读书只为“名利”二字,而真正爱书的人,自会在心中为书留下一片净土,得一点儿空闲,就会从书中寻找快乐。

静谧的午后,阅读诗或散文再好不过了。一大片纯净的阳光透过落地窗倾泻进来,在书页上流连,书里也有了阳光的味道。我站在窗前,面对天空诵读那经历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依然感动着我们的文字。两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听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谣沉入汨罗江;两千年后,大洋彼岸的惠特曼正在唱响自由的赞歌;六十多年前,闻一多面对昆明连绵不绝的阴雨和战火写下忧国忧民的文字。慢慢读着这些诗文,我渐渐领悟了时代交替中永恒的思想:人文精神、纯真与自然、生活的美好,爱国热情……从诗歌和散文中,看到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凝成文字,在人类社会里代代流传,怎能不感到无比快乐?

诗歌和散文要慢读,小说却不一定,因为情节冲突常常让你想停都停不下来。有一次我下决心借了《飘》(上下册),书厚得像两块砖头,为了尽快读完,我坚持把它带到学校,课间看、中午边吃饭边看、自习课挤出时间看、下午放学留校继续看……那几天,你不拉着我的耳朵朝我喊我是不会理

你的,我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郝思嘉和白船长究竟怎样了?”五天后的那个下午,我看到了郝思嘉对 自己说:“明天又是另一天了。”后面是空白。我向后翻,仍不敢相信这是最后一页!我仰头看着天边的

流云,回忆着对我来说只有五天,对郝思嘉来说却 是整整十年的起起落落,她的最后一句话却是:“明天又是另一天了。”这五天里,我为书中的人愤怒过、流泪过、担心过、埋怨过,也伤心欲绝过,此时却只想微笑。无论经历怎样的辛酸,仍然有希望存在。

这是一本好书留给人的快乐和启示,小说峰回路转

的乐趣也就在于此。

茨威格写少年时废寝忘食读书的一段文字我也很喜欢:“在那种压抑的学校生活中,读书给了我最大的乐趣。我至今感谢那段时间使我养成的无与

伦比的鉴赏力和审美趣味。”确实,只有真正静心读书的人,才能理解读书的快乐。

诗词卷中快乐多 洪行健

在温暖的阳光下,沐浴着缕缕柔风,伴着声声鸟鸣,身旁是一盏热气腾腾的香茶,捧一卷唐诗宋词忘我地沉醉其中……试想一下这幅画面,那沁人心脾的愉悦、那飘飘欲仙的意境,陶醉于千百年的墨香中,该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文人墨客们高雅的抒情方式。它以严谨又富有韵律的句式为筋骨,以凝练华美的辞藻为血肉,以高尚动人的立意为灵魂,独自捧读,满口浓郁的清香,让人感到跨越时空的快乐。

读着诗词,操劳疲惫的身心获得了解放,忧郁焦虑的心灵得到了抚慰。跟着李白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自然美景,随着杜甫感受“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豪情,长叹“料得年年肠断处”的凄愁哀伤,恣意遨游于“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文韵海洋……这字里行间的真情,或欢喜,或悲伤,或得意,或离愁,难道不能触动我们的心弦,给予我们内心世界的快乐吗?

有人说,一篇美文必蕴情,一首妙词当明理。诗词同样可以带给我们精神的依靠和寄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在自然的曼妙之中懂得感恩,“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使我们从人伦亲情中获得快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做学问的真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又使我们领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和灵活性……这难得的真理,却在诗文中杂然前陈、罗列种种,这份收获,难道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感到快乐吗?

现在许多青年人总无所事事,放松娱乐的方式就是沉浸于各种电子产品中。与其这样碌碌无为、用虚拟的方式得过且过,不如趁早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汲取高尚的情趣。捧起诗卷吧,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尽情遨游,获得文化洗礼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返璞归真的快乐,何乐不为呢?

“诗词卷中快乐多”,沉醉于这沧海桑田般的历史文化中,这份无上的快乐,将无与伦比、超凡脱俗。

体验四季快乐多 徐文心

寒暑易节,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看似平常,而循规蹈矩的四个季节,仔细品味,是否都有一番不同的乐趣呢?

春,总是带着饱满的希望踏歌而来。正如朱自清所说,春似一位健壮的小伙儿。春的乐趣在于此。在野外,寻一片绿意盈盈的土地,舒舒服服地躺在鹅绒般柔软的草地上,静静地听,听那新生的声音,听那北归的燕鸣,听那破冰后小溪的潺潺之声。阳光,久违的阳光,柔和地笼在身上,驱走一片阴郁。在城里,寻一个小公园,去看成片的二月兰,去走,去跳,去解放冬日懒散的自己!

夏,阳光飞溅,活力无穷。夏之乐怎能窝在空调房里,应该出去跑,出一身淋漓大汗,不要管父母的责备,尽管冲吧。青春就应该在夏天绽放,让发丝挂满晶莹的汗珠,让衣裳被汗水湿透。入夜,别急着入睡,野外的好戏才刚刚开幕。天似乎未黑得彻底,只是涂抹了靛色,草地里飞出不少“小萤灯”,它们舞着,给你光亮。凉风阵阵,风中又传来声声蛙鸣、蝉聒以及蝈蝈的歌声,且抛开烦恼,在这一幕里领悟快乐的真谛吧!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绽放出微笑,拥抱秋天。秋之乐在于落叶满地,有韵地踩着,“咯吱,咯吱”清脆动人。看那孩童,两三岁刚会走便摇摇摆摆地走在落叶堆里。他蹲下,手臂环绕胸前,捧起落叶抛上去,落叶纷纷落下,似蝶舞,似雀跃。孩童“咯咯”地笑,对于他,这是秋天简单的快乐。秋天,还应在肥蟹、瓜果、月饼中品出快乐。秋天,是个“吃货”的季节,香甜的瓜果可是“吃货们”的福利了。

冬,上下一片白,天寒地坼。冬之乐在于一个雪天,去一座闲静小山。登山路,也许徜徉问你会看到一株淡雅的野梅;在林之深处,你会看到一座小寺,僻静安详。在此静坐吧,让劳累一年的身心在漫天飞雪中静一静,在山寺中收敛浮躁,做回闲人,于山寺内窥视大世界。静到深处便是乐,乐到深处便是安。将自己融于这景中吧。

四季之乐,非凡人能品,须感悟。生活里何处没乐,何时没乐?春夏秋冬尽是乐。庆幸自己生活在金陵,能品得四季之乐,乐亦无穷,岁岁无憾了。

教师解析

三篇例文,一篇体验静心读书之乐,一篇品味诗词墨香之乐,一篇感受自然四季之乐,作者们的情趣可谓清雅不俗。在许多中学生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或一些肤浅幼稚的娱乐方式的时代,这几篇文章不啻一缕缕清风,清新怡人,令人赏心悦目。三篇例文,都选择了各自最爱、最有感受和体验的事物娓娓道来,紧扣文题中的“多”字,表现了从关注的事物中感受到的丰富乐趣,并由此挖掘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情感。

上一篇:一个懦弱的勇士――我看周萍 下一篇:在高处立 着平处坐 往阔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