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时间:2022-09-10 02:33:24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交际行为,文本性质、翻译目的、社会文化语境、语言差异、读者的阅读情趣和接受能力等,都会对译文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本文着重从中西文化差异谈“译文”的认同以及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不折腾”;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总书记2008年12月8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了“不折腾”,原文是:“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这段话里的“不折腾”使记者招待会上的现场翻译一时感到不知所措,尔后该记者灵机一动翻译成汉语拼音“bu zheteng”。此译一出,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顿时沸沸扬扬,好不热闹。如何翻译“不折腾”成了风靡一时的“超女”。从名家到普通学者纷纷献上自己的作品,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顺手摘录如下20种译法:1、avoidself-inflicted setbacks2、do not fight senseless battles3、do not flip flop 4、do not sway back and forth5、do not get sidetracked6、avoid retrogressive advancement7、no movements against people8、no dithering9、do not play fast and loose with policies10、do not engage in infighting11、do not waste effort retracting from hasty moves12、 do not take good pains for nothing13、do not turn from side to side14、no more political turmoil15、do not rock the boat16、do not screw up17、do not do much ado about nothing18、no tossing about19、do not get rerouted20、do not toss and turn as in bed。 除此,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也献上了“no trouble making”的译文。

从以上译文可以看出,我们译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如此之深,因此在翻译实践中难以看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如“中国企业家”有各种译法,不管你译为什么,受语者对“capitalist”的译文的意义的理解最为深刻,对企业家的内涵更为了解。本文从“不折腾”的英译作为导语,深入探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对于“不折腾”的内涵,中国人有很多的理解,很多的联想,甚至使人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勾起对往日的辛酸苦辣的无限回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而西方国家的人没有相同的感受。我们把“不折腾”可以理解为不再搞像“反右”、“”、“”等政治运动;可以理解为不再搞内讧或“窝里斗”;可以理解为在城市建设中这里挖,那里补,没一个整体规划;可以理解为不要单纯追求经济过热,不要只顾发展,不顾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可以理解为今天走“左”倾路线,明天又走“右”倾路线,等等。

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翻译学作为一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都十分相关的“边缘性”学科,至少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对比语言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下面就文化差异谈谈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文化意识

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在我国翻译课教材和课堂教学大多遵从传统的模式,即把重点放在讲解语言上。从理解角度讲,教师会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如专业术语,俚语,双关语等。从翻译技巧的角度讲,教师会着眼于句子结构,篇章逻辑方面,如句子成份的拆分,合并,移位,搭配等。这样做无疑会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掌握某些具体的翻译技巧,但是没有将翻译活动提升到跨文化交流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难免有“一叶障目”之感,忽略了翻译的精髓。在翻译时首先必须有一种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是多层面的,从地理位置而言,中西方不是远隔千山万水,而是远隔半个地球,常言道“路隔十里,风俗不同”。更何况远隔万里和隔着多个国家呢?可想而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风俗习惯、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各方面的理解和认识都有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比如说,根据中国的习惯,某人发生不幸时,你对他(她)说:“我很同情你”,是一种安慰对方的话,对方听了会感到好受,心里很感激说话人。可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说:“I sympathize with you”,对方不一定会领你情。在西方,人们讨厌别人对自己表现出一种condescendingattitude (恩赐或屈尊俯就的态度)。又如:“我们对阁下的健康很关心。”很多人可能译成:“We are concerned about Your Excellency’s health,”好像他的健康真的有问题,要考虑母语是英语人在同样情况下如何思考的,他们可能说:We wish you a quick recovery. We hope it’s nothing serious .We pray for your health等。在翻译过程中只要有了文化意识,我们就会对所用的每个词,每个短语、每个搭配、每个句子进行考虑,看它是否符合英语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二、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在演变的。最近,我们常说:最基本的人权是生存的权利。本来可译为:the right to life或the right to live ,但是在西方这个词的意思已“变味”了。反堕胎者的口号就是the right to life ,the right to live. 如我们这样译就会产生误解。只好译成:the right to existence ; the right to survival。

在引用诗句时,通常是一种隐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现实意义。李肇星部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起来提问说:“我来自一个小国家……”李部长就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一句话回答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译员译为:A mountain is famous not because of it’s height .李部长补充了一句:Countries , big or small ,are all equal.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译成中国成语和诗句时,要适当加以解释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文化的价值观

在翻译中词语的选择关系到价值判断。如“法”如果当时把它翻译为Anti-Separation Law效果就会完全不同。Anti-Secession Law一语出来后,台湾当局非常恼火,他们在提到Anti-Secession Law时特地在后面加个括号注明(Anti-Separation Law).为什么他们喜欢separation而反对secession 呢?原来美国的《独立宣言》中用的就是separation ,美国人把它译为中文的独立。“闹分裂”和要“独立”的含义自然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对我们翻译的“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个人主义”、“保守主义”、“殖民主义” “野心勃勃”等等的理解往往不是同一回事。你理解为正面的东西,他们可能认为是反面的,西方一贯崇尚个人独立,个人隐私,个人财产,个性,人权平等,诸如此类。很多伟人也是个性明显,其中人们熟知的有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经常地散步,并称自己“在洗空气浴”。此外,伽利略、开普勒、达尔文、爱因斯坦也都非常特立独行。在西方这种个人主义盛行的文化中,个性古怪日益 为人们所推崇。

四、文化的不兼容性

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中西文化对待事物的看法在很多方面有所差异,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做到文化兼容。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翻译中存在文化不兼容的错误:“警告:此地有恶犬!”翻译成“Warning :bad dogs!”要知道在宠物盛行的西方,狗是可爱的象征,若以恶犬称呼,给人以一种不愉悦的感觉。再看“干”的译法:干锅鱼头Fuck a fish head;干货Fuck foods of goods ;干货计价处Fuck the certain price等猥亵的词频繁出现。

在中文里,有一种特殊文体“标语口号”。在翻译中如不顾及文化的兼容,那会笑话百出,受语者会不知所云。中国关于强制人流的标语特别多,还有一些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标语口号也是耐人寻味。如:(1)一人超生,全村结扎(如直译会给受语者感觉这是在侵犯人权) (2)、只生一个好!(意味着生第二个孩子就不好)(3)放火烧山,牢底坐穿。(这是威胁,让受语者感到不自在)(4)农村想不穷,少生孩子养狗熊。(把孩子与狗熊相提并论有点滑稽可笑)(5)以“三个代表”指导我们的屠宰工作。(这简直就是讽刺)6、稳定压倒一切(意味着中国政治正处于混乱中)如果翻译上述口号,这就要考虑文化兼容,否则就会出现无可奈何的英文翻译。

五、文化的禁忌

在中西文化中,有些语言是喜闻乐见的,有些语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些语言是禁忌的。因此,在翻译中且不能望文生义进行直译。

中国人常说:血肉关系,鲜血凝成的友谊。血浓于水等。如直译过去,西方人听后觉得血淋淋的,很反感。我们常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译文是With the skin gone ,what can the hair adhere to ?看后不禁令人毛骨悚然。“一条标语,吓走外商”并不是耸人听闻的个案。出口商品的译名造成产品的滞销,甚至影响企业形象的事例屡有耳闻。

六、心理文化

宗教方面的差异是心理文化差异的典型。在西方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圣经》被基督教奉为经典。

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案例,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一个中国留学生枪杀了四个老师,还有一个他的中国同学。他叫卢刚,成绩优异,很年轻就出国了,和另外一个天才学生,浙江人,都在爱荷华大学修天文物理学,都师从同样的导师。但是卢刚没有得到奖学金,另一个同学得到了;卢刚没得到他要的分数,另一个得到了。他忌恨那个同学,也忌恨老师。他带着手枪到不同的教室,很从容,把几个老师一个个打死,并把那个浙江同学也打死了,最后他自己饮弹自尽。事情发生后,美国人非常痛惜,并不是痛惜他杀人。美国人经常发生校园枪击案,隔三差五就会有报道,这是美国的老问题――――美国人痛惜什么呢?在全世界研究天文物理学方面,一共有六个最顶尖的教授,在这次事件中有三个被打死了,天文物理学研究近百年的积累现在一半变成了空白,失去了重要的研究者。但要说的是另一个问题,留学生卢刚案真正动人的是心理文化的故事,中国人听了感觉简直是匪夷所思。爱荷华是一个大学区,有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卢刚案发生后,全美中国留学生和家属非常紧张,我们的人在别人国家犯了案,杀了人,出门怎么面对美国人?可是就在案发当天晚上,爱荷华州所有中国留学生家门口都有一封信塞进来,是当地教堂散发的,大意是说:“请所有中国人不要紧张,不要愧疚,我们都是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请大家一起为死难者祈祷,为凶手祈祷。”中国人安心了,第二天该上班的上班,该干什么的去干什么。这就是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心理的具体体现。

七、文化的局限性

为了介绍中国文化,就涉及到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以及在我国文化中所特有的事物。这一类词属于“文化局限词”,这类词是和说那种语言的人的文化背景有关的,是代表那种独特文化产生出来的。另一种文化没有这种东西,于是就没有对应词。

中西两种语言的承载,依附的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是毋庸置疑的,而一般英语受众对中国及其文化了解有限,甚至一无所知,有些文化在西方根本不存在。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文化局限性和受众的认同和理解。如,“三八红旗手”,“热在三伏,冷在三九”,这些怎么译?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在翻译时需要音译和意译相结合。例如:大观园,Daguanyuan(Garden View Garden)、怡红院,Yihongyuan(Happy Red Court)等等。

八、文化的民族色彩

由于中国在历史上饱受侵略,战争不断,民众苦不堪言,因此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在很多生活语言和文学的描述中常常引用战争的术语。如"构建区域经济制高点"、"防洪抗旱指挥部"、"世界顶级车进军福建市场"等等,这些例子中的“制高点”、“指挥部”、“进军”都是战争术语,这些用语是具有强烈的汉民族色彩的“战争”隐喻。 这是一种很富于社会、时代特征的汉语所特有的的语言现象。许多活动,尤其是社会活动,常常用战争术语来描述。这在外族人,甚至在生活不同社会制度的本族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翻译时不能直译,以上三例分别可译为:

to make efforts to lead in regional economy

Flood Prevention and Drought Relief Center

World’s top sports car wheels into Fujian.

九、文化的地域性

由于中西方处在地球的两边,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也随之不同 。我们喜欢东风,英国人喜欢西风,因此有了著名的“西风颂”这首诗。我们喜欢春天,英国人喜欢夏天,因此他们往往把情人比作夏天。我们在地理上西高东低,英美并不如此,因此在语言的相关表述上就大相径庭。英国人看世界,眼睛是由北向南,以北为起始点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脱口而出的“东南西北”,到了他们口中,必定脱口而出为“北南东西”。

对英汉两种文字稍有体会的人都知道说汉语跟说英语的人看同样的事物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我们说“双杠”,英文却说parallel bars(平行杠);我们说“单杠”,英文却说horizontal bar(水平杠);我们说“高低杠”,英文却说uneven bars(不规则杠)。由于地域不同两种语言的人看事物就不一样,我们说“笑歪了嘴”或“笑掉了牙”,英文却说“笑掉了头”,我们说“红利”或“盈利”,英文却说to be in the black(黑利),我们说“好票”,英文却说good seats(好座),就连我们常说的“肤浅”一词,到了英语中,也变成了“肤深”了(skin deep).

十、文化的风俗性

跨文化交际,首先必须了解对方的风俗,否则,在交往中必然会产生不悦。1972年尼克松访华,当总理到上海迎接美国客人时,发现上海政府把尼克松夫妇安排在宾馆15楼,基辛格14楼,罗杰斯和其他官员在13楼,这使13楼的客人非常不高兴,因为“13”这个数字在西方是魔鬼的代名词,后来在幽默的解释下才化解了这次文化的碰撞。

1992年有12个中国专家在美国采购化学设备,价值三千万美元。第一轮谈判之后美方十分高兴地赠送中方每人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子外面是红色。回宾馆后,当代表团的人员打开看一看,一个个感到惊讶,一人一顶绿色的高尔夫球的帽子,一个个十分扫兴,最终合同没签成,美国人还不知其因。

由此,文化的风俗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受到重视,否则会产生文化碰撞(culture block)。

除了上述文化差异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不在此赘述。由于文化的诸多方面的不同,自然而然地产生中西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会影响对翻译的理解,这就需要转换或兼容。原作者是写给中文读者看的,译成英语后服务对象就变成了英语读者。由于汉语和英语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文化的巨大差异上。原语读者能看懂的内容,有很多目的语读者读起来却有困难。因此,绝大多数译者在从事翻译时,除了尽可能地传达异域文化之外,还要设法迎合目的语读者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以便使译语具有目的语读者的认同感。一般说来,在翻译过程中一是尽量使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译原文;二是对原文中含混的、晦涩的语言做出明晰化处理;三是对原文中某些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用注释加以说明。由此可见,“不折腾”如何译成英文就具有本文论述的代表性了。

参考文献:

[1] 陈小蔚. 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 中国翻译, 2007(1).

[2] 吴自选. 文化差异与电视新闻翻译[J]. 上海翻译, 2005(1).

[3] 胡菊兰. 论中英思维模式与英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4] 徐鹏等. 修辞和语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浅析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下一篇:基于群体智能混合算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