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时间:2022-09-09 09:58:06

儿童绘画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摘 要: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绘画作为艺术表现的形式深受儿童喜爱。儿童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儿童绘画教学进行了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 儿童绘画教学 反思 探索

在漫长的绘画史中,人们借助解刨学、物理学的色彩规律等知识,已经把绘画中的写实性发展得淋漓尽致。随后,人们发现自己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人类原本的情感和意识,于是绘画中出现了现代派。现代派画家不满足于对客观的写实性描绘,扬弃纯写实性,追求直觉和潜意识活动,把人内心的情感、情绪通过外在的形象、符号,用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进行描画和表现。

儿童由于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也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在绘画中常常画出与人们主观认识相反的形象,恰好与现代绘画的表现方法有着相似之处,发人深省,令人喜爱。但他们的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自生自灭,原因是受到了客观世界的异化,潜意识的萌动渐渐消失了;另一种则受到外界对绘画作品像不像标准的指责,自我受到挫折,渐渐地重新受到客观物象的束缚,原有的主观感受也荡然无存了。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在目前的儿童绘画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在目前的儿童绘画教学中,一般是先看教材,然后从中找出教学目标。教材要求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且方法多是先出示范画进行讲解,再分步教画。教师画一笔,儿童会跟着画一笔,随后再让儿童参考范画作画。然后再添画一些小花、小草、小鸟、太阳等,从而使画面大同小异,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2.讲述模式固定。讲评作业时,教师对模仿比较像的、添画内容多的、画面干净整洁的作品大加赞赏。而对画面单调、模仿不像的作品不予肯定,有的批评、指责儿童没有认真作画,这不利于激发更多儿童的绘画热情。

3.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职业美术教育无可非议,它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美术教育中必须要考虑的。但如果把它移植到儿童美术教育上,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难度,是理解力还不强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难以达到的。它容易把儿童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儿童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受到现有模式的束缚,习惯于临摹,不适于创作。

4.唤起原有表象的媒体不充分,有些学校硬件条件不够,不能有效地激发儿童进行再创造性和创造性活动。

5.平时无意观察较多,观察不细致,形象积累不丰富,所以在画画时脑子会空白,缺少东西而画不出来,或者画得比较笼统,具体细节不够。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每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以是否与教师范画相近为标准,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限,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儿童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儿童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了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儿童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现在的时代是创造性的时代,而最大的艺术创造性乃是出于不带丝毫前人痕迹的纯真之眼。拉斯金曾为恢复这种眼睛使绘画走向“视觉的真实”做过努力。美术教育家承勒温费尔特说:“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把绘画变成儿童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则是教师必须在绘画教学中首要注意的问题。于是,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1.以游戏为主,训练绘画的技法。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天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该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加以利用,使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技能。例如在国画的教学中,画“树”的形象时,我先让学生把树的枝干用不同的笔法画出来,然后用废旧的报纸团成一团,占色之后在树枝上随意按摁,密密麻麻的叶子随即而出。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感受到绘画的乐趣,而且主动性也很强,每个人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2.依凭生活情境,将儿童引入童话世界。儿童喜欢童话故事,喜欢看动画片。他们喜欢让静止的画面都有生命,都会动,会与他们玩耍。他们的思维常处于一种现实世界与梦想世界之间,这种状态正是艺术表现的最佳状态。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引入写生教学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这其中,教师的引导语是创设情境的重要基础。引导语要具有诱发性和鼓励性,能把儿童引入童话世界,有利于他们视线的拓展,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在导入情境后,要不断地推动儿童的情绪,展现童话角色。角色的出现,可以借助图片、幻灯、录像、教具、玩具等实物,也可以利用艺术性的语言经行描述。在孩子们的心里,童话中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在他们的画中,可以看到人脸模样的植物、动物等。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切忌以“违背常规”为由挫伤他们的创造积极性。

3.深入生活,拓展学生知识面。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拓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教领画等,这是历代教育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相当数量的儿童绘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希望他们的老师不是别人,而是大自然,他们的模特不是别的,而是所看到的东西。我希望摆在他们眼前的是原件,而不是画在纸上的图形;我希望他照着房子画房子,照着树木画树木,照着人画人,以便养成习惯,仔细的观察物体和它们的外形,而不至于老是拿那些死板的临摹的绘画当作真实的东西来画”(《爱弥尔》第二卷)。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台灯、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春游、舞会等。

4.正确把握评价的度,激发儿童的创造激情。当儿童完成作品后,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这种喜悦,更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赞赏,所以,教师在评价儿童作品时,应多加肯定,鼓励他们这种可赞的创作勇气。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严格评价儿童的作品,教师要给每个孩子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教师要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创造意图,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儿童把自己的创作思路淋漓尽致地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的下次创作。在接纳儿童的作品时,不要过于强调技能技巧,善于发现儿童作品的不同特色,给予不同的鼓励与赞美。孩子们的作品表现了他们的世界,只要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了创造,得到了情感上的宣泄和满足,就值得接纳。没有接纳,就没有创造,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感到参与创造活动的乐趣,让他们的创造情绪得到满足,从而让他们真正发挥艺术创造的潜能。

5.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使学生将自己的情绪加入进去,与自己的同伴交流,通过作品引起联想。梵高、毕加索、米罗、莫奈等油画大师的作品,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等国画大师的作品都应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出现在教室里,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使他们敢于对名家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识到艺术作品中没有唯一的标准,在作者的笔下是结果,在欣赏者的眼中则可以发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努力建立这样的观点:“绘画是我们的语言,你想说什么可以把它说出来”,让儿童了解这句话的含义,鼓励儿童创作,不要求每个儿童都能很好地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要让每个儿童都能大胆地表达。美国艺术家约翰・拉塞尔说:“一件艺术作品不仅是一件娱乐品,它还是一座思想库。”尊重儿童的自主意识,尽可能地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将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用艺术手段表现大千世界、表现他们内心世界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79.2.

[2]爱弥尔(第二卷)

[3][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4.

[4]陶行知.创造宣言.

上一篇:南京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硬件软件两手共抓,教学科研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