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探析

时间:2022-09-09 06:16:5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探析

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形势下,各个国家如果要想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合作与竞争,就必须正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而不能刻意强调本国的特殊情况而“独善其身”。走向国际趋同的第一步,应该是对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准则之间的差异和原因作出客观分析。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我国会计准则在地位和功能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协调。IASC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均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其作用是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明确指出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基本准则居于类似国际会计准则中概念框架的地位。这不仅混淆了概念框架的性质和作用,也削弱了对指导会计准则制定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研究,推迟了概念框架的出台。

(二)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承担着会计准则的立项、起草、实施和修订任务。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IASB现已经发展到拥有80多个国家专业会计组织的100多个会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不同于国家的国家机构,其成员国也不是各国的国家政府,它只是一个由各国会计民间组织自发组成的团体。因此,它制定的会计准则不具有强制性,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建议性。

(三)具体会计处理及披露要求存在差异

1、关于公允价值的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主要是成熟市场国家的经济交易和事项,这些国家的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公允价值容易取得,在许多交易或事项上可以采取完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我国目前市场不完善,市场竞争不充分、不规范,只能谨慎地采用公允价值。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仍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2、资产减值转回的会计处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应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资产价值,当资产不能带来未来现金流量时,应确认减值。当环境发生有利的变化后,应将减值按一定标准冲回。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相关法规不健全,许多上市公司在减值准备会计核算上,曾利用资产减值“洗大澡”。即,先是大量计提减值准备,在以后需要的年度再冲回,进行利润操纵。因此,我国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中,除了规定资产减值的提取要科学、稳健外,还制定了一系定减值额度的详细规定,特别是补充了除特殊情况外资产减值已经提取不得转回的规定,这一规定与国际惯例有着本质的不同。

3、关联方的交易。首先,对关联方的定义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差异较大。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的定义“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认为它们是关联方。”而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没有专门定义关联方,只是给出了判断关联方的基本标准。我国目前国有企业占很大比重,从国务院层次来讲,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关联方。如果把这些企业都视同关联方,把这些企业间的交易都视同关联交易,那么,就会变成“一刀切”。因此,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不应仅仅因为彼此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其次,在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以企业在成熟的市场下的交易为背景制定的,交易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而我国的市场还不完善,对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下的交易,只能按“成本+利润”定价;再次,有关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关联方披露中取消了对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交易的豁免。我国特殊的产权关系造成国家控制的企业众多。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易频繁,如果均要求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易进行披露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我国目前的规定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的交易可以豁免披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4、关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采用权益结合法,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的企业合并、重组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纯粹的企业行为,而是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影响,因此其处理办法类似于股权联营,合并通常以账面价值为计算基础,不能完全照搬国际准则。如果不在会计准则里明确规定这一点,现实中这样的合并操作就无章可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充分和公开的市场竞争,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还不规范,国有企业关联交易极为普遍,价格往往成为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由于公平交易的缺乏,公允价值的获取和使用也就存在较大的难度;如果全盘接受国际准则,显然会忽视我国与发达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如果完全拒绝国际会计准则,必然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更不利于到国外上市和发行债券,并且还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费用。同时,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资本市场发育也不成熟,如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均较小,上市公司数量不足等。

(二)我国当前法律环境的制约。现行的公司法及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在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的评价监督等方面过于倚重于利润指标,使得利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偏向利润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保证会计准则的实施,才使得会计信息虚假披露比比皆是,推广新会计准则面临着道德风险。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是制约会计准则接轨趋同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会计准则和制度变化较快,会计人员没有足够时间消化和掌握这些新知识,致使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碰到较大的困难。由于我国建国初期对于会计人才的认识不足,相应的职业教育等没有及时跟进,没有建立完善规范的会计从业市场准入监管机制,导致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强弱悬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既有通晓国际准则、能够与国际同行对话交流、可以参与国际准则制度的一流专家,也存在只有记账水平的会计师。这将直接影响到新会计准则的推广进度。

(四)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例如,《基本会计准则》确立了历史成本、稳健及实现原则,金融业系列准则、企业合并等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易》也恢复公允价值计量,但其他新准则又对公允价值采取规避态度,这表明我国准则制定者仍对公允价值未有明确立场,准则实施者会利用不同准则的规定,创造条件迎合自己中意的规定,容易导致实施的操纵。

三、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考和建议

(一)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事务,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发言权。我国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为我们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空间。我们应通过咨询委员会这一渠道,了解、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争取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一方面我们应当广泛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会议的开放机制参加会议和提供观点;另一方面应积极地与经济背景相似、发展水平相当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进行沟通和合作,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

(二)加快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前提,这已为众多国家的会计发展实践所证实。也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保证高质量准则的出台和执行到位。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还未有效建立起来,应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依赖非常交易及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一个健全有效的会计标准体系,应该能够与其他经济法规实现很好的链接与配合,同时也需要配套协调的其他经济法规作为支撑。应尽快修订、完善不协调的经济法规,如由于会计对净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存在诸多缺陷,很容易人为粉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考核和评价企业盈利时,准备以全面收益取代净利润,以全面收益表取代利润表。净利润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监管指标,是企业上市、配股、进行股利分配等的主要判断指标,这些监管标准成为诱导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编造虚假财务信息的重要因素。我国应该尽快修订这种不协调的经济法规,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国会计法规体系,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

(四)完善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会计准则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如果不能有效地遵照执行,就等于空谈。因此,应加强我国新会计标准执行机制的建设,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和监督。首先,要严格按《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搞好各项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整体功效,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真正起到惩戒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反映财务信息的意识。同时,要积极争取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审计署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府应赋予证监会、银监会等行业监管部门更多的监管权力,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

(五)加快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国家和学校应改革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调整教育层次,重点培养适合国际竞争的高级会计人才。会计职业组织或协会应重视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出版新书,利用报刊、杂志、因特网等大众媒体宣传、介绍国际会计发展动向。力求多途径、多层次地使会计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会计准则、制度、法规等。不断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企业也可建立激励机制,促使财会人员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会计各界也要加强国际交流学习,“请进来,走出去”,与国内外企业会计同行进行交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楼继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J].会计研究,2006.1.

[2]王松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J].上海会计,2007.1.

[3]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成就与发展趋势[J].中国总会计师,2008.2.

上一篇: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综述 下一篇: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