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探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8 03:57:00

情境探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质疑、探疑、释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功的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信心,创设情境,烘托氛围,激发兴趣,加强引导,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关键词:情境探疑;敢问;会问;善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学到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利于掌握并能够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现代教学论指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设计好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开动脑筋,质疑探究,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质疑、探疑、释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深刻地认识到情境好比药引子,它是质疑必不可少的具体环境。情境的设计是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重要环节。质疑是探究的起点,通过质疑能拓展思维,增强信念的刺激强度,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欲望,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呢?

一、烘托氛围让学生敢问,好问,是积极探究的起点。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课堂没生气,学生就没有灵气,学生没有活动,就不会形成学习。教学活动处于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轻松的课堂气氛,课堂才会“活”起来,学生才会“动”起来,才会使学生在数学的迷宫中自主去探索一个又一个“问”号。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的关键是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无所顾忌”地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采用设疑猜谜、讲故事、竞赛、扮演角色游戏、表演小品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思考、回味、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爱问、想问,是积极探究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好乐知者。”教师的教学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育人目标和教学意图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要求,促使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引导学生不断求知的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机械学习为自觉主动的学习。而在课堂上情境探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学生的问题意识总是与兴趣紧密相连,培养和发展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是开发问题意识所必须的基础。达尔文说过:“我一生主要乐趣和唯一的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赶走我的不适……”创设情境,激发浓厚的兴趣可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敏锐,好问、爱问。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质疑: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回答后再产生问题: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发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又如:六年级的学生在计算1/2-3/5+3/8时,当学生按常规进行计算时,立即发现不够减的现象,便提出疑问。这时教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小组共同探索解决,然后集体交流校正……

三、加强引导让学生会问、善问,是积极探究的钥匙。

让学生敢于质疑是第一步,关键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有的是深层次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按价值的高低或内在的先后次序梳理出来,加强引导使学生会问、善问。

首先,让学生“导其悟法会问”,在学生开始质疑时,要鼓励其广开思路,依据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用自由思考原则来保证学生敞开思路,不受任何思想框框的限制,用谋求数量原则,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充分发问。这一阶段,学生问题多停留在数字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等表面字义上,多半思维没有头绪,提出的问题杂而乱。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经过分析、比较、筛选等步骤,就能帮助学生形成有一定质量有创造性的问题,使其真正学会提问。

其次,要“促其得法善问”。要让学生得其法,使其善问。可以采用“有疑而问”的质疑方法。从儿童的身心潜能看,他们在学习新内容时,必然要有相关知识的参与,由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差距,这就产生了“疑”。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积极探究的钥匙。如:教学五年级的“相遇应用题”时,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质疑:相遇应用题有什么特征?如何解答相遇应用题?接着引导学生探疑:教师先用彩色粉笔标出重点词“相对、同时、相遇”,让学生选择:用双手演示、两人配合表演、画线段图等任意一方式来理解,进而理解相遇应用题的特征,在探索“相遇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列式,然后又一次把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列式通过相互质疑、释疑来弄清谁对、谁错,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进而掌握如何解答相遇应用题。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从敢问、会问到善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信心,创设情境,烘托氛围,激发兴趣,加强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后,积极探究才会成为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情境探疑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上一篇:引流行元素于历史课堂带来的惊喜与思考 下一篇:职业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