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宽进严出”教育下的自由化和严谨性

时间:2022-09-08 07:12:11

美国“宽进严出”教育下的自由化和严谨性

摘要:众所周知,“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在美国已达到普及化程度。 “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是社会公平性的一种体现,也为自愿选择进入大学的学子提供了鞭策及鼓励的力量,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度自由的选择权也值得我们探讨并借鉴。

关键词:美国;宽进严出;自由度;严谨性

美国各高校皆有其独特标准选择学生,但和国内“高考”相比,美国拥有较高程度的自由化和包容性的入学门槛。课堂氛围、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也与中国传统教学“严进宽出”大相径庭。平等,尊重,及相互监督是师生间最平常的相处方式。本人想通过在美学习的切身体会,浅谈其自由化和严谨性在选课制度、课堂内外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体现。

严谨性在选课制度上的最大体现是对学分(credit)的严格要求。全日制学生(Full-time student)每学期需修满12学分以上,对于国际学生,美国要求本科期间每学期至少修12个学分,研究生则至少9个学分。但一般而言,学生不允许每学期选课超过17学分。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的高校,无论你期末考试拿到的成绩是A或C,学生所得总学分不变,成绩的高低只影响GPA的数值。相比略显苛刻的学分制度,选课制度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除了学校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英语写作(English Composition),基础数学 (Mathematics) 或专业必修基础课,以及部分需要专业基础的高级课程以外,选修课涉及的科目非常广泛,比如美术、计算机、商科、音乐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和规划学期课程。只要能对所选课程负责,对于跨专业,跨学科选课这一问题,任课教授并不会多加干涉,有时甚至会视为拓展知识量的渠道之一,这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

由于文化的不同,初到美国课堂的中国留学生应该会和本人一样感触颇深。和中国相比,美国具有较低的权利差距(Low power distance)(权利差距是由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用来衡量社会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等的一种文化尺度),学生和教授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下级而是平等的。美国学生从小就被鼓励向未知内容提出质疑,长辈们也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建立自信心。在美国人眼里,上课时的发言和提问,不但能更好的解决疑惑,同时能与教授及其他同学进行多项交流,将自己真正置身课堂之中。大部分教授都很期待学生的提问,甚至有部分教授会将课间发言计入平时成绩。而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比较沉默,一方面是从小受到严厉的中国教育,已经养成习惯;另一方面是过分担心英语不够好而不敢发言。这些心理障碍如能得到克服,对出国学习裨益更大。

虽说美国课堂气氛活跃,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授,他们必须在课前充分备课,准备课件,给出一些让学生保持好奇心、深入去探索的任务。大致说来,教授课堂上的幻灯片都简单扼要、层次分明。此外,学生和教授之间相互监督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学生一学期有三次旷课的机会,前提是必须提前发邮件知会教授,超过三次或无故旷课会影响平时成绩,严重者更可能挂科。而对于教授迟到,学生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助教迟到超过十分钟,学生可自行解散下课,教授则是十五分钟迟到期限。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教授上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他们在课堂上使用图片、视频教学的几率极高;在特殊的节日之际,他们会发糖果、小蛋糕等小食并提供果汁供学生享用,并且这一切都发生在课堂时间。曾经有一位版画教授在最后一堂课上准备了各式水果和披萨、冰饮给我们,课间气氛异常活跃,这也令本人印象深刻。

美国的高校教育系统和中国高中教育系统有着十分雷同之处,严谨治学是“严出”模式的最好体现。每节课课后,教授通常都会布置指定作业(Assignment),学生平均每天都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除此之外,陈述报告(Presentation)也是家常便饭。陈述报告分为个人陈述报告和小组陈述报告。对于中国的留学生而言,要在教授及全班同学面前用英陈述报告,同时保持逻辑清晰,是有一定挑战性的。某些教授还会要求脱稿,这一条件常需要更充分的准备。课堂小组讨论和课后小组作业则根据具体课程而定,但出现频率也极高。平时紧张的学习之后,还有月考和期末测评。期末测评常有考试、学期报告(Term Paper)、口头报告等形式,另外一种可以回去完成的考试(Take home exam)一般来讲压力不大。每位教授在学期末都有各自考试方式,但在运气极好的时候或平时成绩极其优异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免考。因此每到考试期间,图书馆到延长闭馆时间到深夜,更有自习室通宵开放。

毋庸置疑,相比中国“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美国这种“宽进严出”的模式提供给学生的选择性更多,但两者都各有利弊。因此,在制定中国教育制度政策时,更应权衡对学生在就读期间学习“质量”及未来“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扬长避短,取其精华,从而更好打造国内教育事业。(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Myron W.Lustig, Jolene Koester. Among US: Essays on identity, Belong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J]. Allyn & Bacon.2nd revised edition.2005

[2]王瑜.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刘晓.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制度的影响[J].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2001

上一篇:假面的悲哀――徐《五彩的衣饰》赏析 下一篇: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