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英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4 20:25:07

美国文化英文论文

美国文化英文论文篇1

摘要:文化一般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其对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作用于文学评论方面,促使文学评论也在文化差异的作用下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该文从英美文学的发展以及英美文学评论入手进行研究,探究了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希望能够为英美学评论研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文学评论;影响

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形成之初就已经产生,并且对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产生着相对广泛的影响。但是受到不同民族生活环境和地理差异的影响,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世界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当前多元文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英美文学评论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文化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对英美文学评论进行研究,就应该加强对英美文化差异的重视,基于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实施深入的探索,促使英美文学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1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发展与英美文学评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英美文学评论是伴随着英美文学而出现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因此对英美文学评论进行研究应该借助英美文学对英美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进行审视和剖析,基于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学评论研究工作的深入性,保证能够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为英美文学的世界性传播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1.1英美文学的发展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经典文学作品是民族智慧的反映,因此英美文学作品也可以看做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英美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进行分析,英美文学不仅仅代表了英美两个国家语言的艺术性集合,同时也是对英美两国人民现实生活中艺术性的彰显,在世界中承担着宣传和传承英美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世界人民对英美文化进行认识和研究的重要渠道。而英语作为英美两个国家重要沟通和交流工具,一般应用于文学作品中,能够传达出作者甚至英美人的精神思想和情感内涵等。相较于英美文学的发展来说,由于英国建国时间相对较早,文学也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以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阶段,并且在每一个不同的文学发展阶段中,英国文学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英国文学在当前世界元文化的刺激和影响下也向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前进,在新时期表现出新的发展特征。美国文学则受到美国移民性质和建国时间的影响,不仅发展时间相对较为短暂,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国文化的影响,多元化特征更为明显。到19世纪后,美国文学逐渐脱离英国文学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并且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美国文学逐渐呈现出繁荣发展趋势,能够与英国文学并驾齐驱,并统称为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美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战后出现了新旧文学之间的碰撞和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相应的积极影响。

1.2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相关文学理论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实践活动,能够借助研究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加以揭示,并为英美文学创作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英美文学创作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参照依据。一般来说,英美文学评论将英美文学作品当作主要研究对象,并且可以按照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合理选择不同的评论形式,如小说评论、戏曲评论、诗歌评论以及散文评论等。在文学研究领域,开展英美文学评论工作主要是通过对相关英美文学作品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评鉴,以此为欣赏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英美文学的良好传播提供相应的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进行分析,英美文学评论与简单的英美文学作品分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虽然建立于基本的文学作品分析基础上,但是还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文学作品加以评鉴。具体来说,文学作品的分析工作将重点放置到对作品本身属性的研究方面,而英美文学评论的工作重点则为作品的外在表现、思想内涵以及艺术价值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系统的文学评论观点,为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英美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特定的支持。

2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2.1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英国文学评论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一定的困惑,是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还是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其甚至一度成为英国文学评论争论的焦点问题。十七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表现出特定的发展趋势,受到当时文化发展环境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明显的荒诞创造特征,宗教色彩也较为明显,在此阶段内,英国文学评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探寻摆脱传统文化束缚的方式,对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入到二十世纪后,英国文学评论在特定的环境中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文学评论专家们开始对传统的文学评论工作进行重新研究和探索,对后世文学评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当今社会,英国文学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愈加明显,表现出向着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的倾向,文学评论工作的内容也逐渐转变为对文学理论成就的研究和审视,进而希望能够为新文学理论的构建提供相应的支持,促使新文学理论与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一定的增强。由此可见,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与英国特定的文化内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英国文化内涵的变化对英国文学评论的变化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而对美国文学评论进行研究,也应该重视美国文学以及美国文化内涵。美国建国时间相对较晚,并且具有一定的移民性质,受到移民文化的影响,其文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应的美国当地土著文化和欧洲大陆文学特征,其中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最为明显。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文学逐渐将欧洲大陆文化、移民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开始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3]。同样,基于文学方面的影响,美国文学评论也必然会受到欧洲大陆文学评论,特别是英国文学评论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存在绝对性,在不同文化内涵的驱动下,美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特色的文学评论。综合英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评论进行分析,英国文学评论受到传统文学内涵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犹豫和挣扎,虽然有所创新,但是重点仍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美国文学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其对美国文学评论的影响较小,所以美国文学;评论的创新性更为显著,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多元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2.2文化语言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语言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也是一个民族彰显本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并且受到民族发展历程和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就会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评论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英美文学评论为例进行分析,受到文学创作语言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因此要想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还应该重点把握英美文学语言的差异性。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相对丰厚,并且英语是英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的发展不仅表现出其对传统英国文化的继承,也促使英国文学的表现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一特点造成相关文学评论专家在对英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出于对英语这一古老语言的由衷憧憬,所使用的评论语言相对严谨,一般不会使用张狂性质的语言,因此英国文学评论的个性自由不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文化传承性。而美式英语作为英式英语的重要衍生语言,必然会受到英式英语的影响,其核心仍然延续着英式英语的思想。但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在追求民族和国家独立的历程中自身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制度和规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民族文化的承载体——美式英语产生了特定的影响,逐步表现出一定的叛逆和创新特征。具体来说,就是在美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文学评论与英国的严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更加注重个性的张扬和思想的创新,一般将民族、自由作为中心思想,甚至表现出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积极文化精神。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载体存在的差异也会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英美文学评论进行研究还应该重点对语言差异加以关注,保证研究的全面性。

2.3文化历史方面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对英国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化历史的发展方面,其文化历史的传统可以划分到人本主义的研究范畴中。但是,受到英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影响,英国文化史中所坚持的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而提出的,与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英国文学评论中,一般表现人本主义思想的观点都相对保守,甚至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对人本主义思想加以传播的活动。这种观点对英国文学评价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使英国文学评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受到自身保守性的影响逐渐得到部分研究者的质疑和否定,他们认为社会要想获得一定的发展,就应该借助革命的力量,只有坚持革命才能够为社会的变革提供相应的动力支持。这一观点的影响下,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一度造成英国文学评论工作走向误区。美国文学评论受到美国文化历史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人本主义观点,在坚持激进思想的同时还重视文学评论的独创性,促使美国文学评论得到了一定的进步。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文学评论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美国历史文化发展时间较短,没有形成沉重的文化包袱;另一方面,美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追求民主和独立的历程,因此美国文学评论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人本主义倾向较为明显,甚至体现出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创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发展过程中,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文化因素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从文化差异入手进行研究才能够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对英美文学评论的持续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促使英美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盖颖颖.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4):183-184.

[2]吴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J].才智,2015(3):282-285.

[3]张薇.关于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探究[J].西江月,2014(12):444.

[4]张惠宁.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海外英语:上,2015(1):8-14.

[5]张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8):99-100.

美国文化英文论文篇2

英美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研究英美文学着作,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对文章展现的主题思想、表现形式、写作风格进行评析,从而为以后的英美文学创作提供蓝本和依据并且提高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欣赏水平。英美两国的文学评论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中会对文学评论产生不同的表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英美文学发展史与特点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写实主义、实验主义等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艺术价值。不同时期涌现了创作风格不同的着名的大作家,如莎士比亚、萧伯纳、拜伦等。英国文学做早的时候多以诗歌形式展现,以后逐渐发展成小说、散文等多样化的形式,慢慢的英国文学逐渐发展出一种浪漫理性的风格。英国文学作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文化艺术这座大山中屹立不倒的一座傲人的山峰。

美国文学史主要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分别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主要有马克吐温、狄金森、爱默生、惠特曼、海明威、庞德等人。美国文学因早期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曾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并一直致力于模仿英国文学,但是随着美国文学的不断发展何美国独自自主意识的增强,美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开始脱离于英国文学。美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独立意识被激发,再加上大批优秀文学家和作品的出现,让美国文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学分支并开始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独立革命是美国民族文学诞生的背景。

二、英式与美式英语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思想是文学作品的心脏,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躯干。语言这一载体能够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英语,英语能够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以艺术性和象征性表达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是一种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英美两国的英语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这些不同所具有的内在意义是除其自身外的其他国家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其创作所用的语言是作者精心的提炼、汇聚而成的,英式与美式语言的差异无疑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分析文学评论家在进行文学作品评论时所使用语言特点、风格的差异,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式英语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可以说它击沉了传统英国文化的遗产,是英语正宗。一直以来英式英语在文学评论中呈现出一种中规中矩的状态,很多评论家在进行文学评论时显得小心翼翼。究其原因,可能是顾忌其英语正宗的地位和对传统语言神圣性的膜拜,害怕过于锋利和大胆会亵渎了英式英语的传统地位。

众所周知美式英语是从英国语言中衍生而来的,但是由于美国这个新生国家本身文化、制度、思想等的全新性,虽然语言的核心没有改变但是美式英语充满了创新和不同。与英国语言不同,美国在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也处处充满了创新精神。1930年以后,美国文坛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有人才。相比英国文学评论的保守而言,美国的文学评论则更为自由、大胆、创新。美国文学评论的这种特点无形中激发了作家的激情,促进了整个文坛思想的开化与前进,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后来后来居上打下了基础。

三、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可以说是挣扎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和挣脱传统文化影响之间。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从具有宗教主义到逐渐荒诞的创作手法,都体现了该阶段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传统与挣脱传统之间的挣扎和徘徊。莎士比亚的经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似乎就无形中展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评论的性格特点,文中的主角哈姆雷特苦苦的挣扎在复仇的道路上,对于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很好的展现出哈姆雷特那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性格。到了二十世纪以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自身及其文学评论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种走出现状的全新的审视与反思使英国文学评论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方向前进的。

文学评论是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对于美国文学评论的研究也要建立在对美国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受其殖民地历史因素影响,其文学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极大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仍有其特性,不然也不会逐渐发展成独特的一支。美国文学评论也是特立独行的完整个体,其虽携带英国文学的基因,却结出了全新的果实。

四、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文学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是相对于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而言的人本主义。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比较保守,究其原因与英国资产阶级自身在文化历史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分不开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在说到自己的文学作品时认为其更多的是在多人本主义进行一种宣传,人本主义是要实现人类的和谐、自由、与爱,消除了人和人之间的阶级束缚。莎士比亚的人本主义观点的作品的评论可以说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的典型,对英国后续文学评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观点逐渐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人们认为社会要快速发展是离不开革命的催化作用的,创新是完善社会的必要条件,人本主义观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显得太过于保守,而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只有在某些特殊时刻才会发挥其作用。

同样是对于人本主义观点,美国文学评论就显得比较激进。前文提到过,美国的文化历史不像英国那样有太多的顾虑和沉重的包袱。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所形成的的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同时也渲染了文化氛围,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可以呈现出一种轻轻松松的状态。

结束语

美国文化英文论文篇3

文学评论是随着文学作品的出现而出现的,它与文学作品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他们都被认为是世界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文学评论只是一些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的主观看法和建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评论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评论方法。进行文学评论的前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专业分析,没有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研究和份就没有资格对其进行评论,当然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其实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英美文学评论就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能够通过相关理论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并提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为文学创作者的在创作提供借鉴。英美文学评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英美文学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英美文学评论主要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加强作品读者对小说、诗歌等的理解,提升读者的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同时为文学创造者以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文学作品的良性发展。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要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我们必须对要评论的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研究。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注重的是人文理念,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侧重点则是科学精神,也就是说东西方在文化精神的本质上来说就是不一样的。东方文化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主要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的反思,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客观的评论相关事物。中国的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语言文字的“意境”,就如李安导演的动作电影《卧虎藏龙》一样总是给人一种出神入化、极具诗意的感觉。西方文化讲究的则是相对理性和科学性并强调文化形式的故事性,如《荷马史诗》的创造。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与自我、本我的交流和沟通,西方关注的重点则是自身与外部的关系。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两者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它们的出发点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如西方文学评论家们认为《城堡》主要是为了表现人们对于上帝的追寻,具体表现犹太人希望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中追寻精神寄托,表现人类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以中国来说,大部分相关评论主要是对于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等进行的讨论,较少设计《城堡》的主题探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侧重评论与文学作品内容相关的社会、心理等的问题,目的是为了研究其中存在的规律。东方文化重点研究的是具体作品的情况和它的艺术方面的问题。我们以《老人与海》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美国文学评论认为《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表现出的硬汉品质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个人意愿的扩大化,相关的文学评论没有对作品进行升华。而中国的一些英美文学评论家则认为小说主人公表现出的硬汉品质所反映的其实是美国的广大底层人民对于人性的追求,这种品质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的文学评论中的大多数都只是对作品自身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一般会从文学中对人物的与社会的联系进行细致分析,习惯将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文化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行评论。西方文化评论通常会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去比较不同文化作品之间的差别并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学评论体系。众所周知,西方社会已经有了一套分析方法多样、分类细致、辩证的文学评论体系。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某种文化的主要载体,人们都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常说语言没了文化也就跟在消失了。由此可见语言对于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是同源文化,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基础。英语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和ModernEnglish三个重要的阶段。英国的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正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是这却使得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文学评论时总是存在顾虑,总是怕对传统英语语言破坏。而美国英语则不同,美式英语虽然与英式英语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与北美土著语言相融合而形成和发展的,与英式英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美国是一个历史并不太长的新生国家,对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满探索的欲望,自然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也不存在任何的顾虑和担心。

英国的文学评论总是在继承还是发展的问题上纠缠。十七到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创造手法还是荒诞的手法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该时期英国文学评论在继承与改变传统之间所进行的自我争斗。该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性格一样优柔寡断,总是不断对自己发问:生存还是死亡。英国文学评论家们也试图通过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来打破传统,对相关理论进行重新的理解和阐述,但我们依然能够从英国文学评论中看出传统思想的痕迹。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完全不同于英国文学评论,美国文化其实是多种文化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它没有英国文学评论家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所以美国文学评论能够运用各种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的评论,同时也容易进行创新。总之,美国文学评论更为自由、开发。英国文学评论强调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表现出来的是传统的人本主义色彩。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进步,英国文学评论中也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做到文学评论的与时俱进。正如上面提到的,美国文学没有英国文学评论界那样的历史负担,美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不同文化的养分,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具有了自由、开发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的特点。

四、小结

能够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各种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英国文学评论由于英国自身的历史发展等原因而充满了矛盾和局限性,总是在传统和发展之间进行痛苦的徘徊。美国的文学评论则具有更为自由、开发和创造的特性。我们在进行英美文学的评论时,应吸收东西方文化的优点并借鉴英美两国评论界的优势,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辩证的评论。

美国文化英文论文篇4

对于英美文学的评论,需要研究并且探求英美文学这一产物的存在以及它的发展规律,并把研究结果作为依据供英美文学创作参考。由于英美文学作品种类繁多,相应的文学评论也有很多形式,比如散文评论、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戏剧评论等。文学是思想文化的体现,而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以及表现方式等做一个非常全面的评鉴和议论是文学评论的主要目的,这可使读者较好地把握文学作品带来的信息,以此来提升阅读质量和水平。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离不开文学评论的基础知识,然而,它的评论与一般的的作品又有很大的区别,平常的作品评论分析往往注重它本身的属性,而英美文学更多的是要对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评析。对于文学伦理学方面的批评,需要面对三个较为敏感的话题。首先是伦理学和文学伦理学之间的关系;然后是道德批评和文学伦理学方面的批评之间的问题;最后是审美和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的关系问题,而第二方面是我们在现实中最为关注的问题。[2]20世纪是一个“品评的世纪”,文学的评论在此时期逐渐的由内而外。后来,在许多的后殖民思想的侵略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在文学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奠定了新文学时代大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两式不同的英语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升华。语言在文学中更加能够体现出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别,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作为一种全球性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已经经历了长达1500年的悠久历史。起初,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有很多共同之处,但随着英式英语与北美土著印第安语融合,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这样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式英语。[3]美式英语是英语在美国的国土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的母根相同,但是又有很大的区别。英式英语作为英语的起源,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英国评论家对传统的崇拜根深蒂固,因此,评论时往往很规矩,他们需要尊重传统语言,这是英国文学评论的烙印。然而,美式英语则保留了英语核心的东西。美国人创造了美式英语。作为一种新生,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顾忌,有张狂的个性,在语言使用上也是如此。

(二)文化内涵的不同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由于英语起源于英国,因此在文学评论上,英国需要在传承和革新之间挣扎,尤其是在17至18世纪时期,在继承传统与革新之间有着激烈的斗争。而在20世纪后,英国文学评论在原来的基础上脱胎出来,有了巨大的变化。最著名的莫过于伊格尔顿,他在文学评论界所留下的影响至今仍能清晰的感受到。英国文学评论与英国独有的内涵密不可分。随着英国各方面的不断变化,英国文学评论也在不断的变革与更新。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文学作品受到英国文学及印第安文学的深刻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美国文学有着自己本身独有的特性,它的基础仍然是美国人自身。那么理所当然,美国文学评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它依旧形成了属于自己独有的美国文学评论特点,这与美国民族的内涵息息相关。美国文学评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开放的评论,而作为一个殖民国家就更使得它的创新能力增强。美国在吸收欧亚大陆以及北美大陆的文学同时,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也要广泛吸收,全世界的有用的文学性评论都拿来用,再进行创造,使得文化走向多元化。

三、结语

英美文学评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文化的不同对英美文学评论有着巨大的影响,即使影响的要素非常之多,文化几乎起着支配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是积极的,文化多元化势不可挡,这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对于英美乃至世界的文学具有长远积极的意义。

美国文化英文论文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对于英国以及美国的文学评论来说,受到的影响有多方面的。比如说,文化的氛围、环境因素以及评论家自身的素质与水平、兴趣、专业等等。以上因素会对英国以及美国的文学评论内容和风格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作品是否会受到关注。

一、英国美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特征

对于英国以及美国的文学作品来说,是当地的人民使用英语进行情感、思想表达的重要工具。英语本身具有比较强的表达的能力,使用英语能够很好地将作者的情感以及思想表达出来。

(一)英国文学历史及其特征

在英美文学的体系之中,英国的文学能够使用源远流长来进行形容,其发展也是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等多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发展的时期以及发展的阶段都会有自身的特征和独特之处,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的文学不仅经历了写实主义,还经历了实验主义,当前正在迈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二)美国文学历史及其特征

对于美国的文学来说,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比较大。一开始,美国的文学只是在一味的对英国的文学进行模仿。可是由于美国的独立意识以及自主意识的出现和不断增强,在十九世纪后半夜的时候美国的文学已经摆脱了英国的文学成立了一个单独的分支,当前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开始在多个方面摆脱英国的影响,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是皇后,有较多的文学作品以及学者开始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文学的大力繁荣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使得美国的文学和英国的文学开始出现对抗,真正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体系,在二战之后,美国的文学在经历了实验主义以及斗争影响之后,在当前美国的文学中,不再受限于主义,更多的是向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二、语言上的差异对英国以及美国文学造成的影响

对于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来说,语言使其文化的传播渠道,没有了语言,那么当地的民族以及国家的文化也就会小时,在这一程度上说,语言上所存在的不同给文学造成的影响与给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几乎没有两样。在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语言,往往都是经过仔细的提炼或者是加工而成的,因此也就更能凸显出其中的文化不同,使得文化更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英国的英语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以及文化,其传承的作用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就已经有所展现。但是因为该国的评论家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往往会有比较多的顾及,在文学评论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就是规规整整的。

在美国,英语是外来品,尽管有保有一定的关键性内容,但是作为一个新诞生的国家,美国的政治、国家以及文化等都是崭新的,这样就会有一定的创新和叛逆的成分。由于美国没有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在对语言的使用上也就显得更加的随意和张狂,这样就会有比较多的创新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精神也是相契合的。对于美国的文学评论来说,其对语言的使用上就能体现出来。

三、文化差异的背景下人道主义的见解

不管是美国的文学还是英国的文学,对人道主义的坚持是其典型的特征之一。对于美国以及英国的文学来说,人道主义由来已久,和人文主义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是和神权主义以及禁欲主义相对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英国的文学对人道主义的涉及一般都比较保守,但是美国正好相反,就相对具有比较强的创新性。

对于英国的文学作品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典型和代表。其对英国文学乃至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由于收到他人文主义的影响,整个英国的文学对于社会革命,尤其是对于暴力革命,都有一种否定和怀疑的态度,这样的一种思想也使得其他的欧洲国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说歌德是比较倾向于使用改良的方式而不是使用革命的形式,狄更斯同样对暴力型的革命有反对的态度,在其小说中曾经对进行了批判,对暴力的批判以及对宽恕的提倡是当时人道主义一个非常主要的核心内容。

英国的文学评论相对保守一些,在受到英国文学评论影响的文学者看来,人道主义一个重要的级别就是要对全世界的有爱以及和平进行积极的倡导,突破阶级的束缚以及等级观念的束缚。很多人对以上的观点都有反对的态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社会的完善以及改革是需要社会的革命进行推动的,当时必须要意识到革命的性质以及必要性。由于所有的被革命者都不会情愿的把政权叫出来。第二,改造人的思想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充分的认识,要承认人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第三,很难去对道德的约束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衡量,所以说,也就会对别人的自律缺少相应的信心。

对于美国的文学评论来说,因为其没有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那么久远的历史文化,进而也就没有了历史的包袱,因此也就能够比较轻松地避开革命与道德的问题。总的来说,美国的文学在遇到人道主义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的有创造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英国和美国文化以及历史中存在的差异和不同之处,会对其文学评论产生较为重要以及深远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其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灵魂都有比较强的差异性,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当前的世界文化格局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地的文化的氛围、环境因素以及评论家自身的素质与水平、兴趣、专业等等都会对英国以及美国的文学评论内容和风格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作品是否会受到关注。在创新性的表现方面,美国的文学评论会在一定程度上远远优于英国的文学评论作品,但是就传统性来说的话,英国的文学评论作品是远远超过美国的文学评论作品的。

参考文献:

[1] 肖思新.伦理建构与神性启示――论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基督人道主义的内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9)

[2] 尹振球.他人的局限还是自己的局限―关于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宗教观念的审视与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5(09)

美国文化英文论文篇6

一、英美文学发展史及特点

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而言,它是英美人民利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及其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之一。英语具有非常强的表意能力,利用英语能够非常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一)英国文学史特点

在整个英美文学体系当中,英国文学可以用“渊源流长”这四个字来形容。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等,每一个发展阶段均具有自己独特魅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文学先后经历了写实主义,实验主义之后,目前正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二)美国文学史及其特点

美国文学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起初,美国文学一直模仿英国文学,但是随着美国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萌发和增强,在十九世纪末,美国文学正式开始脱离英国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分支。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国意识激发了美国在各方面与英国脱离关系(至少是保持独立)的潜在意识,并在二十世纪的初期,一大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出现为美国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让美国文学开始与英国文学分庭抗礼,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民族文学。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开始经历了新旧文学的激烈争斗、实验主义的深刻影响,在今天,美国文学不在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主义”,开始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二、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语言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语言,本国或者本民族的文化便不复存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差异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化差异对文学的影响几乎一样。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往往是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因而更加能够表现出其中的文化差异,也因此更加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英国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正宗”,因为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显现了出来。可能是由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们在英语的使用张狂程度上有所顾忌(当然这种顾忌可能是潜意识的,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英国英语在文学评论中的语言使用上就显得中规中矩,这种中规中矩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说,可能是对随意破坏语言传统的顾忌,也可能是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美国英语作为英国语言的衍生,虽然一些核心的东西没有改变,但是,美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它的一切包括国家本身、政治制度、本地文化、美国民众都是新的,新生的事物充满了叛逆和创新。因为美国本身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包括历史、政治和文化方面),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大胆张狂之极,没有丝毫的顾忌,充满了创新的精神,这也与美国一直标榜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精神相符合。一切皆有可能,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也是如此。

三、文化差异影响下的人道主义见解

不管是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人道主义均是其奉行的典型主义之一。对于英美文学而言,人道主义的提法有着其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但是总体说来,人道主义密切关联着人文主义,并且是相对于禁欲主义、神权主义的提法。在不同的发展历史情境下,英国文学总体上对于人道主义的提法更加趋向于保守,而美国文学显然更加激进,并且富于创新性。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英国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对英国的影响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受到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文学对社会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持怀疑乃持否定态度。这些思想也对欧洲的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例如,歌德比较倾向于改良主义而非进行革命,更不是暴力革命。狄更斯对暴力革命持同样的反对态度,他在小说《双城记》里用“人道主义和革命暴力做对比,用爱战胜恨”。以如何对待雅各宾党人的为标尺,这些保守的人文主义者对许多反对这一暴政的诗人作家提出了批判。反对暴力,提倡宽恕,歌颂博爱,是人道主义最重要的命题。在奉行保守主义的英国文学评论或者其他受其影响的欧洲文学来看,人道主义的最高层级便是倡导全人类的和平与友爱,没有阶级的束缚和限制。人们对于以上观点持否定或者怀疑态度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社会的改造和完善需要革命推动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到革命不是温和的,暴力革命是必须的手段,因为任何“被革命者”均不可能心甘情愿地交出政权。其次,人的思想改造需要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于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不承认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便会认为革命能够有效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最后,道德的约束力究竟有多大,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因此,人们通常会他人的自律能力缺乏信心。对于美国文学评论而言,由于没有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封建国家的历史性包袱,因而可以“轻装上阵”,直接绕过“革命是否能够作用于道德”这个命题。

美国文化英文论文篇7

【关键词】英语文学;后殖民主义;研究;阅读视角

阅读者在进行文学阅读时必然有着自己的阅读视角,中国人在进行英语文学的阅读过程中,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这是一种跨越文化的阅读。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在进行文学阅读时不可能没有阅读视角,如果有那也只是人们提出的一种理论,实际中还没有人可以做到。在国外就有很好的例子,美国传统的阅读视角是白人男性,如果改变阅读视角可以从女性也或是黑人两个方面出发,于是就诞生了女权主义批评以及黑人诗学。后来人们又从许多其它阅读视角出发,如少数民族读者角度,通过拓展文学阅读的阅读视角,我们可以获得更大的研究空间。西方国家的文学角度的拓展在最近这些年具有很大的发展,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跨越文化情境的,而它也是比较早进行的。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理论思潮,其拥有思想灵感、阅读方法、理论支持。后殖民主义主要就是将以前被殖民统治过的国家作为出发点,研究西方殖民过程。因为一直以来有关于殖民统治的编织视角都是从殖民帝国的角度出发的,为了更好地寻找到非殖民化进程,就需要从一个全新的阅读视角出发,于是生活在殖民帝国的边缘者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后殖民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诞生了,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它传入中国的时候已经是90 年代了。当后殖民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有很多人都介绍过其发展过程,有的言论评介绍很是精彩,还有一些介绍就有失公允了。因为中国那个时代的很多人还是深受殖民主义的影响,所以他们在接受后殖民主义的时候,动机有可能会有一定的问题,所以有些人在接受后殖民主义的时候就很可能对其缺乏正确的理解。

后殖民主义传入中国后,我国专门研究外国文学的那些人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跨越文化阅读视角的理论以及其本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后殖民主义传入中国不久之后,我国外国文学评论界就以辩论的形式探讨过外国文学研究的方向以及发展。从这场打辩论中就可以发现我国还有许多的评论家没有很好地反省我们国家在接受外国文学中存在的视角问题,甚至他们还不敢面对它。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在意识里还没有认识到后殖民主义存在阅读者的文化立场问题。

二、我国研究外国文学的状况

在我国,我们需要知道究竟应该如何阅读外国文学,以及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究竟应该去向何方。但是很遗憾,在那次大辩论后这两个问题还是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外国文学评论家们无法达成共识。通过分析后殖民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接受以及阅读外国文学,特别是列强文学时的视角变化,发现我国在再接受以前列强国家的文学时的阅读视角以及文化立场都不是很适当,这给我国的外语文学特别是英语文学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在中国,对英语文学的研究已经具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大约是从鸦片战争时开始。那个时代中国的国家综合实力很弱,一些国人缺乏文化自信,认为西方文化更加的强大,而许多人阅读英语文学也是出于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到了20世纪初,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就不仅仅是好起了。那个时候中国的地位得越来越低,急需要在短时间内有所发展,许多人想要从发达的西方国家寻找的解决办法,于是就需要阅读外国文学,从而振兴民族文化。在一些外国文学中,有一些作品是描写斗争的,书中所表达出的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给了当时的国人很大的鼓励。到了时期,民族存亡都是很大的问题,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其实已经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在这一时期还是存在关于外国文学的分歧,特别是翻译介绍问题。既然有人认为,当时中国正处在生死存亡时期,我们应该更多地翻译和介绍西方大国,应该忽略一些小国家,不需要在他们身上过多地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对外国文学的研究是文化领域的事,不应该掺杂其他因素,比如政治因素。是否研究一些国家的文学应该有由文学成就决定,即使这些文学所在的国家并不为人所熟知。

中国外国文学研究者对于外国文学的争论是必然的,这其实是一个弱小国家在接受强大国家时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是,弱国民众的心态是发杂以及矛盾的。其实这种矛盾在我国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40年代之前,这两个主张是一起存在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期,因为在知识界的人普遍都有比较高的民族主义情绪,所以当时的外国文学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第三世界的文学,当然这和当时的社会形态也有很大的关系。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外国文学的研究者的关注点又主要在西方大国的身上。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90年代之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民众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有自信,他们开始觉得过去对西方大国的文学研究有一些盲目。他们希望能够做出改变,希望在国际学术界拥有话语权,在文化领域有和西方强国相对抗的实力。

中国在20世纪对待西方文学是一种矛盾的心态,我们有着两难的选择。这是符合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被殖民统治过的国家文化在那一时期是一种弱势文化,在面对强国的强势文化时,他们在文化身份的选择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我国20世纪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处于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然后对西方文学的人是也显得有些片面,不能公正地判断。那个时期主要有两种表现,有的人对西方列强充满了厌恶之情,常常对西方文学置之 不理,这是一种受到政治因素、历史因素的影响的表现,当然是不公正的。还有一种表现就是抛却诸多因素的影响,自动的接受西方文学,但是这种方式在接受西方文学上显得有点盲目,甚至有一点奴性,通过研究西方文学在我国现在的研究状况就会发现,这一种接受西方文学的心态有着许多弊端。

英语文学就是用英语创作的文学,所以研究英语文学和英语的传播有着很大的联系。在17实际之前,英语只有英国才使用,但是伴随着英国的殖民统治,英语也随之传播开来。在英语传播到的地区,英语文学也开始发展起来,直到20世纪,英语文学已经在这些殖民地区发展的很好了,是传统英语文学一种延伸。时至今日,在国际上英语文学指的是使用英语的国家的文学,但是历史上在中国,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文学还是被狭隘地理解为英国文学或者是英美文学。这种认知在今日依然十分普遍。

我国研究外国文学的研究者们在研究英语文学过程中会有两种倾向。第一种是,在英语文学中有一些十分经典的内容,研究者们喜欢对这些内容反复研究、解说,这些经典的内容是有限而不变的,但是对经典以外的英语文学不予深刻研究会错失很多优秀的文学内容。还有一种是,我国对英美文学在翻译等问题上表现的非常宽容。在翻译出版者看来,英美两国的文学在中国有着很大的需求,只要出版的外国文学史英美文学,那就一定会有大量的读者,因此在今日的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有一些作品的质量还不是很高。在今日的中国文学出版社中,你可以相对很容易地出版一部对英美文学的翻译作品,但是如果是英美文学之外的其他英语文学的翻译作品,想要出版将会充满困难。

我国在面对英美文学时表现出的两种倾向并不是两个极端,他们实际是属于同一性质的行为。第一种倾向中,研究者在研究经典之作时对那些名家名作充满了赞叹。第二种在出版行为上就可看出,许多人对英美文学还是充满敬佩之情的。这两种倾向表现出的思想还是表明中国对英语文学的研究还是深受殖民心态的影响。这种思想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在中国非常普遍了,时至今日,这种情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研究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这一心态会禁锢人们的思想,让他们在研究英美文学时没有独立的判断力、没有自己的批评视角,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研究外国文学的初衷,渐渐的,他们就只是在盲目地西方列强文学。

英美文学都有着很长时间的传统,这也是他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一,而且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也纯粹是在美学上的判断,这是一种全面认同英美文学的人的想法。但是我们知道任何文学经典都不可能是超越历史的,它必然是需要经过社会实体组织在一定时期逐步建立起来,而且这一实体组织还必须有着印刷、传播手段。

有些人认为英美文学一直就是这么伟大的,但是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通过研究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英美文学的发展并不纯粹,它的发展受到了美学之外的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学之所以有今日的地位,并不是在经受过文学标准的衡量,我们应该明白,文学是属于文化范围,原本它的好坏应该是由文学标准横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许多人已经一种思维定势,他们在思想里无条件认同西方大国的文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对英美两国之外的外国文学丧失兴趣,他们的精力全部都用在了对英美文学的研究上。

三、英语文学的发展

从20世纪开始,英语文学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英美两国的文学变得多元化。首先是英国,在此之前,英国文学的作家都是英国本土人,但是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来自别的国家的外来人员开始加入到英国文学的创作队伍中。他们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英国文学的文化基础,让英国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然与此同时,美国文学也经历同样的事情,美国原本就是一个人缘混咱的国家,越来越多其它国家、人种的人开始丰富美国文学的内容。

第二,世界范围内英语文学的多元化。除了英美文学,英语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也变得更多元化。在二战的时候许多英国殖民统治的地方都有了自己的民族英语文学。这些民族文学在之后的时间内不断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英语文学范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50年代后,S多相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英语文学在英语文学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国家涌现出许多创作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作家。这些国家的英语文学在艺术上和英美两国并不属于同样的传统。这些国家英语文学从本国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他们只是用着英语这一个语言体系,他们从自己的民族立场出发,在作品中反映胜过。

传统的英语文学在后殖民英语发展起来之后就被极大地丰富了。在当今的英语文学中许多最优秀的作家很多都是来自这些被英美殖民统治过的国家,最近几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可以说这些国家和英美两国的作家不相上下。英国的作家就曾公正的说过,前英殖民地的英语文学正在向英美文学发起挑战,并且这些国家的也确实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成就,这些地区的英语文学正日渐成为世界英语文学的中心。

四、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我国英语文学研究工作的启示

美国文学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这一点对后殖民英语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帮助。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主要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极其富有批判性的思想,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批判错误的旧思想,它不惧怕权威,强调使用一种多元的视角看待世界。这种思想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后殖民英语的发展。以往的理论认为英国文学是英语文学的中心,但是解构主义告诉人们根本就不存在中心边缘之说,当然前英国殖民统治地区的文学发展也不可能独立地演变为民族文学。因为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它的英语文学在空前的发展,和英国可以说是不相上下,所以解构主义的信奉者认为,前英国殖民统治地区也可以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 ,发挥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的风采。

在后殖民英语崛起后,我们到底应该以何种眼光看待传统的英美文学和新兴的英语文学之间的关系。后殖民主义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后殖民文学上。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我们应该更多的立足于民族文化,突破大国中心理论。在最近几十年,后殖民主义理论很好地推动了后殖民英语的发展。

目前,在国际上,后殖民文学已经成为了焦点。中国的英语文学界应当担负起向中国人介绍世界英语的成就,但是,他们还没有开始研究后殖民英语,他们在介绍后殖民英语理论时忽略了对后殖民英语的介绍。我国外国英语研究者应该加强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因为也许可以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目前我国的学者会自动忽略对后殖民英语的研究恰恰是他们自身有不寻常的殖民心态,这种殖民心态就是他们对英美文学奴性的认同的最好证明。研究后殖民主义可以帮助中国正确看待英美文学,也会让研究人员更好地接受后殖民英语,不要用势力的眼睛看待它。我国目前对英语文学的研究应该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英语文学中的精华,让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小倩. 黑非洲英语文学的自我言说――读《依附与剥离――后殖民文化语境中的黑非洲英语写作》有感[J]. 德州学院学报,2016,(05):107-108.

[2]芮小河. 英语文学全球化中的作家代际更替――2015英语文学年度报告[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6,(04):79-94.

[3]金衡山. 问题与对策:英语文学阅读课程设置原则与实践――基于华东师大英语系文学阅读课程的实验[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02):14-21.

[4]唐恩萍. 论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评析肇庆学院第二届英语戏剧比赛[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4):336-337.

[5]黄宁. 基于文学伦理学的英语文学教学模式探究――以伦理小说《紫颜色》为例[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06):79-84.

[6]文亮. 从文学“非主流”到文化走出去――“非主流”英语文学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视角专题研讨会侧记[J]. 当代外语研究,2013,(11):75-76.

[7]傅丽,李真,何东. 英语文学作品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二语习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4):101-103.

[8]束少军. 弱势族群的崛起与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记全国英语文学研究高层论坛[J]. 当代外国文学,2013,(01):172-174.

[9]温旎. 多元视阈下的英语文学研究――“全国英语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述记[J]. 山东外语教学,2012,(06):109-110.

[10]胡安江,胡晨飞. 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4):55-61+54.

[11]傅婵妮. 在困惑中探寻真理――“新世纪英语文学研究现状和趋势”专题研讨会侧记[J]. 当代外国文学,2012,(04):170-172.

美国文化英文论文篇8

一、引言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fi)的翻译理论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一大热点。关于其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韦努蒂阐述的翻译伦理进行反思,其中既有对他提出的归化异化策略进行的辩论,也有对其翻译理论的总体评介和解读。这些成果对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韦式理论在英美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政治议程”这一问题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韦努蒂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解释归纳起来在于:归化翻译通过透明、流畅和隐形的翻译策略进行,将译文的异质性降至最低,并且精心选择适于采取这一归化策略的文本进行翻译,从而根据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迫使外语文本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与之相反,异化翻译是一种采取不流畅的或疏离的抵抗方式表现原文异质性的翻译策略,它也可以是一种源语文本的选择——即选择与目标语文化中主流的诗学与意识形态观念不同的外语文本进行译介。韦努蒂在其专著《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多次强调译者应采用这种“抵抗式(resistant)”的异化翻译策略以取代在英美文化语境中占主流地位的归化翻译,因为在他看来,英美文化的归化翻译传统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行为,而异化翻译能够保留和突显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阻止主流价值观对异质文化进行帝国主义的归化,从而有助于消解英美文化对其他文化所实施的“民族中心主义的暴力(ethnocentric violence)”。在其后来的专著《翻译之耻:趋向差异伦理》中,他又提倡一种所谓的“小众化翻译(minoritizing translation)”,但仍指的是一种能够产生异质话语并使标准方言和文学经典拥抱异质性和边缘性的翻译。

二、默认语境及其单向性

无论是异化还是小众化,韦努蒂提倡的这种翻译策略都是以英语为目标语,以其他语言为源语的。尽管他在其著作中并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但我们发现,他所列举的采取异化策略的译者基本上都是将其他语言的作品译成英语的英美译者。如约翰-诺特(john nor)、弗朗西斯·纽曼(francis newman)、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埃兹拉·庞德(ezrapound)、杜德利·费茨(dudley firs)、西莉亚·组科夫斯基(celia zuk-ovsky)、路易斯·组科夫斯基(louis zukovsky)、保罗·布莱克本(paulblackburn),当然还有他自己——尽管事实上其中不少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他所提倡的异化翻译之间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他所追溯的翻译史也主要是英美文化翻译的历史。由此可见,韦努蒂实际上将外译英作为一种“默认语境(default context)”。这一默认语境,正暴露了韦氏理论的一个问题——单向性。如果把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比作一张供我们使用的地图,把英语和英美文化比作地图上的地点a,其他的语言和文化比作地图上的其他地点b、c、d……我们却最终发现,地图上从b、c、d等地通往a点的道路其实是一条单行道,只能前往,无法返回。同样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将英语作品译入其他相对弱势的语言时产生的效果,与韦努蒂默认的将外语文本译入英语时的效果,毫无疑问是截然不同的。对此,谭载喜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当我们在翻译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上异口同声地赞许韦努狄,认为他的‘异化翻译论’代表了一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和阻抗的时候,我们需不需要转换一个角度来印证这一理论的有效性?例如,把强势的英美语言与文化译人某种发展中的非洲语言,而不是把非洲作品译入英语?如果在这个转换了方向的语境中,我们按‘异化’原则移植了英美源文本的异族特征,所产生的结果会不会同样被看作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假如因为强势的英语变成了源语、弱势的非洲语变成了目标语,而把原本提倡的‘异化’主张修正为‘归化’主张,以彰显对‘阻抗’殖民文化入侵的考虑,那么这会不会意味着韦努狄所说的‘异化’只适用于把英语作为目标语的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然韦氏理论的默认语境是将英语作为目标语,而并非将其他相对弱势的语言作为目标语,其理论的单向性自然决定了他难以就这一系列问题给出完满的解释。

在《译者的隐身》第一章中,韦努蒂曾经强调:“在抑制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暴力这一层面上,异化翻译作为当今国际事务中的一种文化干预策略,是非常可取的。它既对抗霸权主义的英语国家,同时又对抗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因为在这种不平等的交流中英语国家在文化上抑制了其他国家。”孤立地看这段文字,似乎很难发现什么逻辑上的漏洞。但是,当韦努蒂引用将英语作品译入其他语言的翻译案例时,却产生出一种自相矛盾的“悖论”,进而导致以上论点的无法立足。例如: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第四章中分析了意大利翻译家塔切蒂对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两部哥特小说的翻译和改写。他认为塔切蒂在选择翻译对象时实际上采取了一种异化策略,引入一种新的英语小说话语,从而对当时意大利诗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提出了挑战,并促使意大利文学在一定范围内转型。可是,从塔切蒂的翻译来看,我们找不到任何线索能够证明其异化翻译是为了“对抗霸权主义的英语国家”或“对抗不平等的文化交流”。这样看来,在将英语作品译入其他相对弱势的语言如意大利语时,上述引文中韦努蒂的论断根本无法成立。

对此,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指出:“当异化派抨击同化翻译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谈论霸权文化对受控制文化的翻译。”也就是说,韦努蒂所批判的归化,事实上指的是英美文化对其他弱势文化进行的归化翻译。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的批评更为直截了当:“韦努蒂偏爱的翻译形式(即异化翻译)尽管有助于在美国国内挑战某些特定的文学传统,但这一形式应用于其他的国家和文化时,它则可能转变为一种暴力策略,为延续文化压迫和文化殖民服务。”[5:206]这意味着,在将强势文化的作品译人相对弱势的语言时,异化翻译策略有可能颠覆目标语规范和目标语文学传统,使得本已脆弱的目标语和目标语文化遭到更大的侵蚀和破坏。这两位学者的批评表明:他们已开始从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互译的双向角度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进行反思。

三、认同重塑:英美文化语境中的异化翻译

由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单向性的默认语境,他必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西方尤其是英美文化之内,因此在英美文化语境之下分析异化翻译就显得尤为必要。

1.归化异化与西方普世主义思潮

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时代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成型于上世纪90年代,自然会受到那一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股普世主义思潮——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普世性,可以推广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并且相信西方的消费模式与大众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正创造着一个普世文明。这种西方文化普世信念“是以诠释和规范的方式来表达的。用诠释的方式说,它认为所有社会的所有人民都想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体制和实践。如果他们没有这种愿望并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他们便会成为‘错误意识’的牺牲品……用规范的方式说,西方的普世主义信念断定全世界人民都应当信奉西方的价值观、体制和文化,因为它们包含了人类最高级、最进步、最自由、最理性、最现代和最文明的思想”。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认为这种西方文化普世信念既是错误的,又是不道德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危险的。因为普世文明的思想在其他文明中几乎得不到支持,这可能引发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冲突,从而加速西方的衰落,导致西方的失败。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来说,要避免这一结果,遏制这股普世主义思潮就成了当务之急。当然,我们同时也应认识到,不仅西方文明,任何文明的价值都不在于它是普遍的,而在于它是独特的。

从翻译的角度考虑,韦努蒂所批判的归化翻译可能助长了这一普世主义信念,因为在将源语译人英语的过程中,通过归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已将其他文化的异质性消除,让英语读者误以为其他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从而天真地相信西方文化具有普世性。这样一来,一种文化自恋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倾向也可能随之诞生。正如亨廷顿所言,“帝国主义是普世主义的必然逻辑结果”。因此,韦努蒂提倡异化翻译,认为“用英语进行异化翻译能够成为抵抗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文化自恋和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民主的地缘政治关系”。用英语进行异化翻译确实能够遏制西方普世主义思潮,因为这一策略有效地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异族风味”,使英语读者能够认识到西方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进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但不应忘记的是,正如上文所言,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来说,遏制这股普世主义思潮所期望达到的效果是避免它可能给西方文明带来的危险,避免西方的失败。换句话说,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遏制西方普世主义思潮可能更多还是出于维护西方利益的考虑。

2.归化异化与英美文化的自我认同

按照社会心理学中差异性理论的观点,人们通过在特定的背景下将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性来界定自己——“一个女心理学家与12名从事其他职业的妇女在一起时,会把她自己看作是心理学家;当她同12名男心理学家在一起时,她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女人”。人们通常根据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文化的自我认同也是如此。英语中的异化翻译,由于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异质性,引入了不同于本族的文化价值观,使得英美读者能够直面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文化,重新考虑国际文化的格局和各种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考虑下重塑自我认同。这其实是一种在对“他者”的审视下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而在归化的英语译本中,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取代,“自我”与“他者”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原作与译作的差别也变得透明。文化的自我认同随之变得困难,代之以一种“自我即世界”的模糊身份意识和文化自恋,这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无疑都是危险的。另外,一种文化只有意识到“自我”与“他者”的差异,意识到本土文化必须与其他不同的文化共存,才有可能从其他文明中不断汲取养分并健康地发展。正如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所言:“共存意味着将一种他者的文化和(政治、宗教、情感)语言译入本土的语言和文化,从而使本土的语言和文化由于他者的存在而得到强化。”韦努蒂已经认识到,翻译“在民族身份的建构中行使着巨大权力”。在本质上,他提倡的异化翻译也在行使这种权力,期望通过对异质文化的引入,让英美文化感受到其他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并进一步加以筛选取舍,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来强化自身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可能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异化翻译在英美文化语境中的重要作用,异化策略的选择近年来似乎已成为美国出版界的一种共识。根茨勒就曾指出,美国的出版社现在更愿意出版的,不是那些被抹去文化差异、在文类和风格上符合美国本土规范的作品,而是那些具有“异化”因素的、不同于美国本土现状的异质作品,且这些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被允许保留其异质性。由此可见,异化翻译策略目前在美国文化语境中已愈发受到重视,其位置似乎已不再像韦努蒂所声称的那样边缘或“小众化”。

四、理论解构:从翻译策略到“翻译伦理(translation ethics)”

随着文化研究尤其是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美国学界重视的概念。韦努蒂也逐渐认识到将归化和异化局限在翻译策略的层面是不够的,于是在后来的理论发展中,他将这个二元对立上升到了翻译伦理的高度,也就是“化同伦理(ethics of sameness)”和“差异伦理(ethics of difference)”,这一变化集中体现于他1998年出版的《翻译之耻:趋向差异伦理》一书中。

韦努蒂指出,“异化翻译的提出是为了履行差异伦理之义务”。很显然,将如此庞大的伦理重担置于一种翻译策略上,对于异化翻译来说是难堪重负的。在将强势文化译入弱势文化的情况下,异化策略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对于那些缺乏本土文学传统的边缘文化来说,通过对霸权文学实行更加彻底的归化翻译,将其同化并纳入本土的文化价值观,能够促进自身从口语传统向现代文学的转化。韦努蒂自己也承认,发展中国家即使采取了最为保守的归化翻译策略——这种策略是为了强化译入语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本土传统,也能够修正霸权主义的价值观。因此,韦努蒂又将过去不遗余力进行批判的归化翻译上升为所谓的“化同伦理”,从而了自己过去的论述。将归化翻译由过去的批判转为现在的肯定并升华为伦理,确实能够分担异化翻译承担的伦理重任。但这样一来,正如刘亚猛教授所指出的,韦努蒂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理论彻底地自我解构了。如果说韦努蒂的理论确实受到了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遵循了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议程,那也正体现在其对自身理论的一种“自我解构”上,而绝不是对处在霸权地位的英美文化的解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理论的自我解构现象,根源还是在于韦氏理论默认的单向性语境,韦努蒂的理论大厦完全建基于以英语为目标语、以其他相对弱势的语言为源语的默认语境之上,可以说这是他异化翻译理论的出发点。一旦他想要摆脱这种单向性语境开拓新的领域,就必须对自己的理论进行自我解构,否则其理论大厦势必会轰然倒塌。

在《翻译之耻:趋向差异伦理》一书的最后,韦努蒂用一种类似折衷主义的方式将“化同伦理”和“差异伦理”合归于一种“因地制宜伦理(ethicsof location)”。在他看来,归化翻译可能会产生异化翻译的效果,而异化翻译实质上又总是一种归化。因此,翻译伦理的“关键问题不仅仅在于采用某种话语策略——流畅的翻译抑或抵抗式翻译,还必须考虑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也就是翻译行为是否实现了促进文化更新和变化这一根本目标”。由此看来,韦氏理论的核心就在于通过翻译促进译入语文化的更新和变化发展,其翻译伦理背后掩藏的是一种“本土文化利益至上主义”的倾向。韦努蒂本人也承认,“抵抗式的异化翻译也可能成为一种对外的帝国主义,挪用外国文本为本国的文化政治利益服务”。而韦努蒂曾在专著中多次强调他的身份首先是“一位文学文本的美国译者”,作为一个美国译者和学者他的本土文化无疑是英美文化,那么对他而言,“本土文化利益至上主义”自然是落实在英美文化中,归根结底是以英美文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五、真实的“文化政治议程(cultural political agenda)”

英国翻译理论家杰里米·蒙代(jeremy munday)提醒我们:“必须牢记的是文化派的翻译理论家也有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议程,这种意识形态和议程左右着他们的理论批评”。韦努蒂的翻译理论显然受制于自己的文化政治议程,因为其理论的政治化倾向显而易见,如根茨勒所言:“让人不由联想到哲学上的目的论。其遵循的仍是传统上对于身份政治非此即彼的争论,尽管他使用了后结构主义的术语”。可以说,根茨勒的这一番评论使韦努蒂真实的对于“身份政治”的考虑暴露出来。韦努蒂自己也承认“提倡异化翻译以对抗英美文化的归化传统并不是要废弃文化政治议程,因为这种对异化的提倡本身也是一种议程”。在韦努蒂看来,归化翻译体现了一种对目标语文化中占统治地位但缺乏活力的价值观的屈从,这种翻译策略“对内就维护本土规则而言,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而异化翻译体现了对这种价值观的反抗,它“将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异质性凸显出来,进而转变目标语文化各种价值观的等级结构”。实际上,韦努蒂是将英美文化中的归化翻译与一种他所认为的“保守的(conservative)”甚至是“反动的(reaction-ary)”文化政治倾向联系在一起,而把英美文化中的异化翻译看作是一种在文化上、政治上“具有进步性的(progressive)”策略——这种异化策略能够“发挥一种文化重建的作用”。尽管韦努蒂后来试图通过将他的翻译策略上升为翻译伦理来掩饰这种文化政治议程,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其翻译伦理背后掩藏的本土文化利益至上的倾向愈发明显地暴露出来。

然而,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归化与保守混为一谈,把异化与进步划上等号,因为这种关系只是相对的——在英美文化语境中可能成立不代表在任何文化语境中都能成立。如上文所言,韦努蒂后来也承认归化异化本身孰优孰劣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两者在具体的语境中是否符合本土文化的利益,能否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既然异化策略有助于抑制可能会给西方文化带来危险的普世主义思潮,又能够促进英美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持续发展,自然受到韦努蒂的青睐和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韦努蒂真实的文化政治议程是,在英美文化语境之下,通过异化翻译这种所谓进步的策略来实现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改良。

六、结语

上一篇:市场营销环境论文范文 下一篇:软文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