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在美国的华裔中学生

时间:2022-09-04 09:05:00

拼搏在美国的华裔中学生

2014年象征全美高中生最高荣誉的“总统学者奖”共141人获奖,其中华裔学生就有34人,约占获奖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刷新了历届纪录。近年来,移民美国的华裔人口越来越多,许多华裔中学生在美国勤奋学习,努力成为天之娇子。其实,许多华裔中学生的父母都处于美国社会最底层,但美国浓厚的科学人文环境,只有拼搏才能生存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早熟懂事,奋发图强,最终获得傲人的高中毕业成绩。

下面讲几例华裔中学生在美国的拼搏故事,相信会带给大家某些方面的启迪:

何伟迅大胆跨步,赢得纽约时报奖学金

移民美国之前,他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来到美国之后,他成为了懂事负责的大男生。2014年纽约时报奖学金得主何伟迅,从自己东西方相结合的生活轨迹中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为了“明天会更好”时刻准备。

何伟迅今年18岁,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布朗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等著名学府录取。移民来美那年他才十岁,完全不懂英文。因为父母要外出做工养家,年幼的他便挑起了照顾当时仅有四岁的弟弟的重任。不管是做饭还是辅导功课,他每一件事都做得毫不含糊。与此同时,对自己的学业他也从不松懈。“我其实非常喜欢打篮球,特别爱看NBA。上了高中虽然很想参加校队,但除了料理家事和做义工之外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想想还是放弃了。”

按照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高中四年做够200小时义工即可,谁知何伟迅还没毕业就已达到了1300小时。服务于救世军的他负责教三、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中文和乒乓球,虽然很花时间,但却从不疲倦。“这些孩子大部分来自新移民家庭,我和他们有着相似的移民背景,深知他们的家庭情况和需求。我愿意帮助他们,能帮到他们是我最大的满足。”

回顾移民经历,何伟迅感慨受益颇多:没来美国的时候自己很是调皮,经常“做坏事”,为此老师经常打电话叫家长到学校。但来到美国之后,我看到了爸爸做厨师、妈妈做家庭护工的辛苦,像是一夜间就长大了,觉得必须帮父母分担压力、做好自己。“环境变了,自己考虑的事也多了。如果我都不乖,又怎么去照顾弟弟?”

就这样,在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中,何伟迅从未停止尝试和挑战。他在脸书上结识了上一届纽约时报奖学金的得主,在他的鼓励下申请了纽约时报奖学金,并得到这一荣誉。而在他获知这一消息的时候,他已经被麻省理工学院提前录取了。“之前我还担心学费的事,现在纽约时报四年可以资助我3万元,麻省理工学院也通知我每年支付2000元即可,所以我应该不用那么担心了。”

除了奖学金,今年暑假何伟迅还有机会到纽约时报带薪实习六周。“我原先觉得到纽约时报只是写文章,后来了解到他们还有应用软体开发部门,可以学习设计程序,好期待!”

何伟迅想要和新移民学生分享的是,来到美国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不要过于害怕。有些人觉得英语讲不好,在课堂上根本不愿意发言,自己一度也这样。但现在想想,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说,不要害羞。一旦掌握了语言,很多大门随之就向你打开了。他还建议新移民学生不要孤立自己,应多和他人交流,广交朋友,尽早融入新的生活。

林韫铎勤恳踏实,摘得SAT桂冠

18岁的林韫铎毕业于纽约州皇后区的新移民高中,并以全校第三的综合成绩、全校第一的州考和SAT考试成绩从该校毕业。目前他已被纽约大学理工学院和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的药剂系录取。

和大部分在家长呵护下备考的孩子不同,父母都在外州工作的林韫铎,在学习之余还要应付买菜、做饭、洗衣等生活琐事,但依然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管理得井井有条。他说:“我喜欢按部就班地生活。”

林韫铎给自己订出一个时间表,每天下午三点放学后自己买菜做饭,收拾完碗筷做完家务已是下午6时,由于分给学习的时间要保证每天约五个小时,因此相比同龄男生,他虽然喜欢打球、游泳、看动漫,却没有太多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

林韫铎于2010年随母亲从福建来美与父亲团聚,“刚来也有些紧张,怕听不懂课、适应不了生活之类的,好在新移民高中有大量的华裔师生才让自己没有太多陌生感。”

来美之前林韫铎刚完成国内初中一年级的学习,因为成绩优异来到美国直接就读九年级,为了在第一年快速提高英语水平以免落下功课,林韫铎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英文报纸、观看英语新闻、电视剧等,遇到不会的生词就抄下来。

在背单词上林韫铎也有独特的技巧,“第一天背30个,第二天再背30个然后再复习一遍第一天的单词,这样就是60个,以此类推第三天90个……这样一周下来周一的单词就背了七遍,而周日的只有一遍,于是倒过来再以这个方式背一遍,如此一轮,每个单词共背了八遍。”林韫铎在考SAT前就已将2400个单词背了10遍以上。而对于数学,林韫铎则采取题海战术,将练习册一题不落地都做完并且全部搞明白。“练习多了真正考试时就非常轻松,每道题都觉得好简单。”

在经过对纽约大学和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两所学校详细的对比后,他更喜欢生物和化学科目,最终决定选择后者学习药剂学,该校的药剂系在全美相同专业中排名第17。“父亲很喜欢医学但年轻时没有条件可以学,而且我也想体验一下不一样的城市。”

尤鑫城勇拼课业,终于苦尽甘来

七年级时随着父母从中国福州来到纽约,布碌仑罗斯福高中本届毕业生尤鑫城,从一个不适应新环境、只会50个英文词汇、急着想逃回中国的新移民学生,成为即将踏进哈佛大学的新鲜人。他期盼已久的美国梦,也就此拉开序幕。他将功劳归于辛苦工作的父亲以及一肩扛起家务的母亲,“爸妈真的很辛苦,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了。”

对尤鑫城而言,2014年3月27日是他展翅飞翔的重要日子,因为他在这天收到了看似遥不可及的哈佛大学的录取信。那一瞬间他想起了13岁刚来美国时的情景。当时他英文说不好,掌握的词汇量少得可怜。初至美国的他却总是想回到熟悉的家乡,每天在挣扎之中过日子。他回忆,当时就读的227中学上课是全英语教学,“真的非常困难,但也只能咬紧牙根苦撑。”在英语学习班呆了三年,他才慢慢适应全英文的学习环境。

然而日子过得艰辛的不只是尤鑫城,他的父亲为了让家人有更舒适的生活,独自在外州餐厅打工,周末才有时间返家,看着儿子不适应新环境也颇是无奈。直到某天尤鑫城与父母激烈争吵之后,才彻底扭转自己的态度,发愤图强要回报父母的辛劳。“那天跟父母吵架后我逃出家门,爸妈在后面拼命的追我,我不想要停下来,因为我责怪他们把我带到美国,可是当我不经意回头一看,看见爸妈脸上的泪水,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让他们失望了。从那天起,我决定好好念书,申请到好的大学、为自己争取未来,也报答他们。”

自此之后,尤鑫城不但全力冲刺课业,高中还加入中国文化和网球社团,学习领导能力且融入主流社会。他平日也在学校担任志工,充当华裔新移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十年级时,他看见社团里同样是新移民的学长申请到哥伦比亚大学,心想:“既然他可以做到,那我也可以做到!”他将哥伦比亚大学作为首要目标,哈佛大学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仍是个不可触及的梦想。

以一个过来人的角色,尤鑫城鼓励新移民学生在拼课业的同时,也要多参与课外活动,藉此了解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尤鑫城平日爱看描述医院故事的影集,他希望日后可朝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并进入医学院就读,成为一名医生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责编 王启迪)

上一篇:美国名校“泡”得来 下一篇:新鼓楼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