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2022-09-08 12:51:04

课外阅读――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参加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而实际上,即使是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亦并不尽如人意,仍有许多“不和谐音”的存在。鉴于此,本文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一些普遍令人担忧的现象作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相对有效的解决策略,并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现状和分析

1.现状

总体来讲,普遍令人担忧:一方面是学生没有时间读,教师也往往舍不得给他们这个时间;另一方面,即使有些阅读时间,也是属于“三无”状况。

(1)无计划。课外阅读无明确目的,拿到什么读什么,感兴趣的非看完不可,甚至是不管是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阅读面窄,一般只偏重于文艺作品,而不能有计划地阅读一些政治、科技和综合性读物。暴饮暴食、长期偏食,必然会导致营养不良。

(2)无质量。随着生理心理的渐趋成熟,中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世界,他们追求曲折离奇、缠绵悱恻的意境,因而对侦破、武打、爱情类作品尤其感兴趣,不少学校老师虽严厉禁止,但在学生自己的圈子中仍能很有生命力地形成一个个“黑市”书场,学生利用手机上网阅读、MP4等阅读更是方便,有些阅读甚至品味低下。此外,还有些学生则一味求艰求深,花费大量时间读巨著,去看一些佶屈聱牙的作品,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收益很小。

(3)无指导。一些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外的事,因而很少指导。学生阅读质量的低下,教师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

2.分析

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状况,主要还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普遍重视的是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似乎可有可无,尤其到了高三阶段,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明显。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在不少学校实际上就成了课内阅读,而课内阅读由于只是注重阅读内容的训练,人物性格、中心思想、景物环境的分析,往往都有一套固定程式化的语言和思路,知识的“静态化”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破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阅读过程基本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缺少举一反三的迁移运用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效率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

二、解决策略

1.思想重视

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选择内容

课外阅读的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此外,还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一些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开展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课外阅读。叶圣陶早在解放前就说过:“阅读要养成习惯才有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

3.加强调控

教学中要从三个方面加强调控:

(1)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客观条件,提出一定时期内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并注意正确引导纠正偏向。

(2)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速读、默读等多种方法,指导他们学会摘录文章。

(3)组织活动,加强疏导。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也有很强的表现欲、好胜心。如果不重视他们相互交流,展示阅读成果,他们很有可能因为感觉到自己不受重视而导致缺乏课外阅读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一节主要阅读摘抄,一节用于交流评点,写读书报告评论,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调控阅读的节奏。教师可以从提高中学生阅读效率入手,指导学生根据确定的专题,搜集资料,归纳整理,最后写成简单的论文,使学生经历一次学术探讨式的成功创造,这类创造性的阅读迁移方法国外中小学也常运用,这是语文阅读素质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构建语文阅读新体系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 江苏省姜堰中学)

上一篇: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下一篇: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