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庞杂,化繁为简

时间:2022-06-21 11:27:21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深知课堂教学因为“人”的参与而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内涵,课堂是师生思与思、心与心、情与情的碰撞,我们的课堂实现了开放。

但是,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开放了,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困惑:文章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语文是多义的。教师不必引领太多。于是,只要是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都给予肯定,同时,老师也把自己钻研教材的所有理解,都呈现在课堂上,这个要,那个也要,给学生增加了太多的错误思维的负担,造成课堂上老师气喘吁吁地“要”,学生急急忙忙地“讲”的局面,学生对文本价值的认识和把握开放了、多元化了、个性化了,也庞杂了。

的确,语文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也不再是“以本为本”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鼓励自由表达,让小学生自由思想得以展示、交汇、碰撞和升华。那么,语文教学还有标准答案吗?

有人认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首先要挣脱自身的价值与审美的枷锁,跳出标准答案的桎梏。标准答案是枷锁和桎梏吗?我们不否认许多事物和问题不止一种理解,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许多事物和问题只有一个根本,它不可能既是这样,又是那样。

例如,“晚上的‘太阳’”是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救了妈妈的故事。

对于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集中在“智慧”二字上。“智慧”的含义便是小爱迪生利用镜子反射的原理提高了照明度。然而深入地挖掘,便可以发现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实则内涵丰富。“镜子的妙用”仅仅是最表层的理解,在小爱迪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道具中都蕴藏着“智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智慧”的表现;利用箱子,达到“高灯远照”和“不挡手”的双重目的是“智慧”的表现;跳出方法看平时,爱迪生的善观察、会思考也是“智慧”的表现。

一位老师就为我们展现了这篇课文的精彩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教师紧紧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与学生的分享、交流,引导学生感悟,充分利用了两种动态生成,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让“智慧”在课堂中闪光。在课堂中闪光的不仅是小爱迪生的“智慧”,更是学生的最独特、最丰富的体验。

一、资源生成

当教师请学生上来板演的时候,预设中学生在前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能够按照小爱迪生操作的过程完整地进行演示,便于其他学生观察、感悟。然而,学生却意外地丢了重要的一个环节“放箱子”,完全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教师没有急于请学生改正,而是抓住学生的错误,机智地利用生成性资源,马上把学生容易忽略的“箱子的作用”推到了学生视线的焦点处,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不经意间的交流、对话中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达到了“无意插柳”式的相遇、相知和相通。

二、过程生成

传统教学中,“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活的”教师与学生,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求和潜在能力。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强制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轨道走,而是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中的各种状态,重组课堂结构,实现过程的生成。本来是摆完后,就商量“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当学生的动态资源生成后,教师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真实状态出发,从最难解读的“箱子”入手,探讨办法中蕴藏的“智慧”。当学生在讨论中呈现出兴奋状态,老师放弃了预设的过渡环节,直接出示课文的关键句“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让孩子跳出方法,探讨“智慧”的丰富内涵。这样的过程生成,使课堂师生、生生对话散发出生命的活力。理解的过程不止是认知,而是师生全部人格因素的投入,使彼此重视其存在,感受发现的惊喜、和谐的欢愉。

文本在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下会产生多元价值,教师只有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有了用心与文本进行反复对话的灵气,才能关注学生的语言智慧,并灵敏地把它放在与整体的关系中审视、掂量、品味,从而引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带领学生去体验前所未有的激情旅程。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核心,一课一得,一课一知。多则惑,少则明。在20世纪60年代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课一得”的经验,这经验尤其值得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借鉴。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化繁为简,争取让小学生们一节课有一分收获。语文教师要在正确解读文本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思路清晰,设计简练,突出重点难点,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不堆砌大量的资料,误导学生,课堂臃肿庞杂,主次不分,真正做到摒弃庞杂化繁为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

上一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反思的事情 下一篇:有效开展操作型数学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