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3:40:39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好书

学校应该设置必要的课外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例如:“我读经典书籍活动”、“我与书的心灵沟通活动”、“共沐书香,共同成长”活动,还有就是举办小型的《书香校园》语文阅读教学节,让学生们相互之间交流读书的经验方法、心得体会,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外书籍知识竞赛,以及开设各种文学欣赏课等。通过这样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外阅读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不断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1.寓景于教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教学情境。由于初中学生对文字的课外阅读教学理解能力普遍偏低或者缺乏,在课外阅读教学学习中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势来作为过渡以强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正是从学生对图景的理解比对文字理解更加直观这一点上考虑,将现实存在的自然景象引入到课外阅读教学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兴趣,比直白的课外阅读教学更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2.寓理于教发挥课外阅读教学学习实践功能。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是让学生明理,所以将理论教育渗透到课外阅读教学学习中是发挥课外阅读教学学习实践功能的关键。首先在课外阅读教学目标选择上要以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为主,提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教学读物,但不能听之任之。因为初中学生除了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外,不会完全按教师的课外阅读教学计划和课外阅读教学目标来选择读物。其次,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学习计划,选择适合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和理解以及思维拓展的读物,在课堂学习中以讲故事等方式将读物的内容穿去,然后故设悬疑引导学生自己去课外阅读教学,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经过思考来解答疑问。这样既可以满足了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也有效地启发学生开动思维,善于思考。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人们对所有的事物第一眼都是从整体上进行评价,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现对课外文章进行正确的整体感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是完整的,防止出现“盲人摸象”的误区。如何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多积累,多比较,在读中提高语感,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对生活知识的认知能力。举个例子,我们熟悉了大象的样子,那么看到大象的耳朵我们会想到整个大象。否则,大象只是一把扇子而已。同样,课外阅读教学文章多了,积累知识富了,看到一篇文章,我们就能迅速地形成整体感知,敏锐而准确的明确基本信息。

(四)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文章的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历年的中考也说明:“能理解关键词语在文章和含义和作用”和“能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已经成为初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应对现代文的课外阅读教学,我们必须借助具体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去推断词语的特殊含义。这些词语中,有的表示的是反语,有的有言外之意,更多的在表层含义下另有深意,需要我们去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背影”表层含义是是指的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是“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而文章的中心是表达深沉的父爱。在知道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或关键词语在文中的意义时,要从两方面进行引导:一是从结构上,重点句通常有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开启下文,情感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二是从内容上,往往有点题、照应前文的作用。如《背影》的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就彼此照应,理解了这两句就不难体会文章中心。这样来训练,学生拿到题目后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二、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指导,激发学生自主课外阅读教学积极性

(一)调整课外阅读教学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其主要是由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好之者”主要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乐之者”则是由审美而产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时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课外阅读教学材料。据我们调查,初中的中学生往往会对带有插图,有配音和视频等资料的课外阅读教学材料产生兴趣。在实际的课外阅读教学学习中,教师准备一些有插图的阅读教学材料,让学生对这些课外阅读教学材料首先进行预习,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兴趣,才能在活跃课堂氛围的情况下,让学生产生对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欲望。

(二)解决课外阅读教学困难,激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

在初中中学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更为严重,学生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很多事情,自己想做而不敢做。而课外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也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种渴望表现自己的欲望。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来源于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的问题越多,他就越需要课外阅读教学。正如那敏感度低的底片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曝光一样,存在困难的学生也需要知识之光的照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补课就能完成的;也不是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需要对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真正的将书读“进”去,才能将学习成绩提上去,才能在课外阅读教学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加深课外阅读教学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课外阅读教学之美

在2011最新颁布的《中学语文新课标》一书中指出:独立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并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对课文、作品进行初步的理解与鉴赏,也能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展示自身个性,丰富精神海洋。所以,中学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语文学习中,尤其是对于初中的中学生,应注意:利用多元化的课外阅读教学方式学习,在课外阅读教学中领悟、在朗读中体会,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多元化的课外阅读教学方式更能够让初中学生产生新鲜感。

例如,在《春》的朗读中,应该有带有轻松愉快的声音,把春天的生机、生命力的复苏、万物生机勃勃的清新画面真实的展现出来,使整个课堂充满大自然的活力。又如在朗读《海燕》的时候,应该保持高亢、浑厚的语调,强烈的展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对暴风雨的期待之情。用深情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赞扬革命者豪迈的战斗情怀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将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到文章中去,并带着感激与诚恳的语调朗读,才能真正的从情感中去感受《出师表》中诸葛亮所展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在学习这些文章时,只有认真的朗读,透彻的领悟作者的心思,这样才能体会得到作品中人物复杂的心情。

(四)读与写作的结合,美与有效的融洽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就“剩余价值”指导了多篇硕士论文,并和弟子们合作,公开发表了数篇有关的教学论文。随后,王老师和他的弟子们对“剩余价值”的认知进入了更深的层次,有了新的见解,详见本期中我们组织的四篇有关“剩余价值”运用的原创教学论文。这四篇文章覆盖力求全面:从小学到高中,从课程开发到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到课外阅读,从现代文教学到文言文教学,从微观运用到整堂课运用。

我们恳切地希望语文教学界的朋友就此提出宝贵意见,积极参与讨论。

【摘 要】学习语文,必须将课外阅读放到议事日程上。但是,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着课外阅读缺失、文本选择盲目、教师指导不力等问题。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语文课内阅读中文本的全部价值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产生了大量的“剩余价值”。应该把这些“剩余价值”用到课外阅读上,从“文”与“道”两个维度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剩余价值;内外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09-03

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课外阅读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乏善可陈的学生课外阅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习语文必须延伸到课外,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是当今国际范围内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但在当前,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试析如下。

1. 阅读缺失

虽然各地中小学都在提倡语文课外阅读,力图营造书香校园,但是,学校、家庭、社会仍然缺少课外阅读的氛围。学生面临着考试的压力,几乎没有“课外”时间。即使是节假日,家长也不会让孩子读课外书,而是让他们在各种补习班或家教中度过。天津市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初中学生需要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和科普读物,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但在这种环境下,课外阅读有名无实。

2. 选择盲目

一项针对无锡市东林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不善于利用资源进行课外阅读仍是学生阅读面狭窄的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有学校图书馆的借书证,但是真正使用的仅占总人数的4.4%,能够根据老师家长推荐进行阅读的也只有37%。只有8.9%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老师发放图书的方式来阅读。受社会快餐文化的影响,88.7%的学生接触较多的媒体是电视和QQ,他们原本紧张的课余时间大部分被手机阅读和社交网络占用。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并没有让他们得到整体、全面的阅读体验,也破坏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知。

3. 教师指导不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很大的自由性,但是如果教师对课外阅读指导不力,往往导致学生对主动开展课外阅读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与模糊。由于对升学的片面追求,语文教师上课只抓考试知识点,下课也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在应试技巧的训练上,往往疏于对课外阅读方法和内容的指导。另外,当今中学生所处的时代与多数名著经典作品的写作年代相隔久远,如果他们在阅读时缺乏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就难以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结果,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乐趣渐消,甚至被动应付敷衍了事:或只读故事梗概,或买一本插图多的儿童版快速浏览交差了事,或利用网络等快速“充电”来应付。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和惯性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极为严重的功利化现象。阅读活动无论课内课外,都被窄化为课本教学,其有限的知识领域成了教师关注的唯一重点。教师对课文教学作深耕细作并乐此不疲,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鲜有问津。如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绝唱》一文,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描写的是民间说书女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一般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析人物描写和故事情节。其实,刘鹗也是位写景的高手,但由于课堂教学往往只会“就事论事”,仅以考试为终极目标,师生们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进行语文阅读活动,结果就成了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鲜有提及考试之外的内容,学生在课外阅读《老残游记》时,自然不会关注除考试知识点之外的情节,甚至不会去阅读书中大量优秀的环境描写。

因此,如果在课外阅读中不加以指导,初中生的阅读倾向很容易变得浅薄,甚至会缺乏主见和个性。有时,课外阅读虽然看似发展蓬勃,但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引,可能会产生反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难以尽兴的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具有语言训练、文化传播等多元价值,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对这些多元价值往往不能面面俱到,如此,就产生了大量的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

1. 文本“文”“道”双方的多元价值

韩愈曾说过“文以载道”,意思是说,“文”就像车,“道”即是车上所载之货。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这一观点运用在当今的语文课程理念之中,其实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鉴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特点,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文本作多元解读,就必须兼顾到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应该从“文”“道”两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所谓教学文本的“道”,主要体现为叙事、抒情类文本的内涵、议论类文本的作者观点……掌握好了,也就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所谓的“文”,体现为文本的写作特点,掌握好了,就提高了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和“道”都有其多元价值,不可割裂孤立,有所偏废,只有把“文”和“道”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作用,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2. 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填鸭式地将文本的所有价值全部教给学生,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定是一片混乱,学生根本接受不了。为了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我们主张“一课一得”,即一个课时解决一对教学目标。这“一对”,指的是“文”“道”各一个。有时候,需要单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如该篇课文涉及的“文”的方面的知识点较多,就应该取其一点而忽略其余,在被选择的这一点上讲深讲透。这样,不仅学生易于接受,而且也使得课堂的逻辑清晰,教学效率提高。

例如,苏教版的语文教科书在八年级(上)“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中选取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筑路”和“生命的意义”。这个文本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同时还穿插了保尔的内心独白、格言警句等,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教学时可以把对保尔・柯察金的细节描写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革命者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至死不渝的信念。

很显然,教学一个文本并不是“一文一道”即可完成;节选部分的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还通过塑造保尔・柯察金的战友们的形象,从侧面衬托主要英雄人物形象。这样,就产生了文本的“剩余价值”。因此,从不同的角度研习文本、开发文本“剩余价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将这些“剩余价值”放在课外阅读中开发拓展,就能很好地利用课程资源,以达到如下目的: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其背景知识,促进其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全方位提高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构建课堂之外教材文本新的意义。

三、由内到外,达到质的飞跃

上文已经分析了文本教学价值的多元性,教材本身蕴含的价值如果仅就某一个角度作一次使用,实在是极大的“浪费”。同时,课外阅读又能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如果利用好课外阅读,从不同的角度研习文本,就能消除对阅读文本的“审美疲劳”,更可让各文本的“剩余价值”在不同的地方发挥其“使用价值”。

1. 通过“文”的剩余价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篇课文,抓住主体价值使其成为教学重点,在课堂解决;其“剩余价值”可作为课外阅读的文本继续利用。使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能够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全方位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两条途径。

其一,通过课外阅读使“剩余价值”不再“剩余”。如只有一个课时教学鲁迅的《药》,把“了解本文两条线索的结构”作为目标,那么,就可以把“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丰满”等内容暂时放弃。由此产生的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完全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这个文本,也就是所谓的“课堂文本课外用”。如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外阅读时文本缺乏的困惑,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按照一定的“语文”方向构建知识,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期待。同时,这样的利用对语文考试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继续研读课文文本,研习文本丰富的内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如果考到怎么办”的问题了。

其二,用“剩余价值”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如八年级上教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如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形象特征表现人物”,那么,对文中父亲的动作描写就成了“剩余价值”,文中连用的“攀”“缩”“倾”三个动词就被搁置一边了。但这个完全可以拓展延伸至课外阅读中去。如课外拓展阅读《老人与海》:

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

这里“放”“踩”“举”“扎”等词语的运用和《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使读者从这场惊心动魄的动作描写中形象地体会到人的力量、气魄和智慧。通过“文”的剩余价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够展现语文的“文”的多元。

2. 通过“道”的剩余价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甚为直接、有效的学科。语文文本属于人类文化的载体,人文精神凝聚在文本之中,文本也就具有了潜在的巨大的人文教育作用。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就是“道”的传播,让学生有丰足的文学和思想的积淀,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进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思想的发展。所以,利用教学文本“道”的剩余价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也十分必要。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课外文本的拓展可以灵活运用。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七律・长征》,全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五幅图景,其中“腾细浪”“走泥丸”“更喜”等词语,热情洋溢,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出来。但是,由于这是一首七律诗,运用的是高度概括化的语言,所以学生对红军的精神只是有了个大概的认识,如果想具体直观地了解红军在远征途中面对艰险时的态度,以达到“感受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课外拓展阅读。比如《老山界》,这是一篇初中才会出现的文章,但作为小学课外阅读的文本也未尝不可。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这段是对红军在面临绝壁时仍然乐观豪迈的描写,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也能更具体地体会长征险恶的征途和红军的精神面貌,用《七律・长征》文本“道”的剩余价值指导学生感悟长征的艰苦和红军乐观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综上所述,语文课外阅读中利用好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对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确实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充分研读文本,在保留“一课一得”主体价值的同时利用好由此产生的“剩余价值”,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树立“工夫在诗外”、从生活中寻求语文资源学习语文的思想。还应该知道的是,只要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任何一个文本都可以承担“主体价值”与“剩余价值”的不同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邢真.天津市中小学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3] 李慧琴,薛纪江.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探析[J].江南论坛,2013,11.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育 阅读能力 审美能力 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

1941年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中学语文阅读教育的目的

钱理群先生曾指出,语文学习的基础在于“打好两个底子”,即“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从阅读教育上说,“终生学习的底子”就是阅读主动性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就是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阅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做到“授人以渔”,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终生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即在在阅读中归纳和提炼阅读材料的能力;阅读理解力,即理解和感受文字情感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即独立思考、批判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文学作品中积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审美能力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

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的阅读教学理论逐渐涌现,在经典阅读的基础上也不断的吸收新的阅读概念。但是,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淡薄、主动性较差和课外阅读量较少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教法单一,教师的讲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积极阅读的主动性;

2.2 学习紧张,时间紧迫,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

2.3 学生没有在阅读中体会到美的享受,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在课外时间,更愿意沉浸在电视和网络中。

因此,我们要基于现状,明确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

3.1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课堂教学以“精读”为主,精读的课文是“例子”,通过精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理清作者的逻辑,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掌握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3.2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提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和分析。

3.3 课外阅读强调“泛读”,即“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

3.4 注重课外的广泛阅读

要缩减重复繁重的作业,要鼓励学生大量地读、广泛地读。不仅要读经典的文学著作,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现代作品的阅读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还要了解这些作品的作者、生平事迹、社会环境、与作品相关的文化常识,更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要涉猎不同的体裁,要引导: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还可以结合其他的媒介进行体味,如电影、舞台剧等。

3.5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阅读感受

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作品,讲述自己的体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6 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会思

考和探究,通过查询资料、同学讨论、与老师交流等方式去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的第一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就应当终身保持下去”。中学语文教师更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 严永义 教育学论坛 2012(5)

[2] 高效阅读:让语文学习学有成效 杨志远 读写算 2012(18)

[3]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审美观 徐龙年 学术交流 2003(8)

[4] 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汤多勤 科技资讯 2011(11)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方法型、观点型、随笔型。教研论文,顾名思义,是以论证和阐述为主的。上述三种类型的教学论文虽然都要求以论证和阐述为主,但在具体的写作程式上,却又有明显的区别。准确把握这种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快地写好论文,

也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那么,这些教学论文各有什么重点和要求呢?下面逐一分析。

一、方法型教学论文

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应该说,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会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做法、应用、实践、探索),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励学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尝试》《“自学——质疑——释疑”的阅读教学的应用》《用经典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

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任何一种新颖方法的运用,不可能凭空捏造,总会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两种: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现实背景是指当前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理论背景是指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方法介绍之前,应该把它扼要地写清楚。写清楚背景,有助于增强论文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增强方法的实用性。如果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冷僻,还有必要对概念作些诠释,

以便让读者一读开头就能明白。

2.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

这是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比“如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三篇时文美文”,如果换成“用时文美文陶冶学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3.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

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教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当然,陈述的效果必须与实施的方法相关,不要把与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统统扯上去。

4.陈述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某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本来以为某个环节很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或者本来以为学生很感兴趣,可实际上兴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实施时,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而这些,对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能不会注意。总之,某种方法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要特别注意些什么,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读者走弯路。这部分可简单些。

对于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最喜欢看的就是方法型的教师教学论文,因为它最实用,学了马上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最容易写的也是方法型教学论文,因为它来自自己的实践,都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写起来比较顺手。如何使方法型教学论文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如何使介绍的方法更有普遍的指导性,这是写作方法型教学论文的关键所在。

二、观点型教学论文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观点和想法,又觉得它会对现实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就总想把它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观点型教学论文。观点型教学论文是直接阐明作者观点的,常常用这样的句子形式作为标题《要……》《……是……》《应该(必须)……》等。例如《低年级学生要特别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设计应该简单扼要》。观点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根据现状提出观点

观点总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先罗列一些现象,陈述一二个具体事实,然后从现象和事实中概括出自己的观点来。这里的现象和事实必须具有典型性,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观点必须是旗帜鲜明的,不要含糊其辞,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或极端化。例如浙江有位教师最近通过尚在使用的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将要使用的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材进行比较后,写了篇教学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建立于两种教材的比较,由于马上要使用新的教材了,因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吸引人,用耸人听闻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是不可取的。

2.摆出依据分析观点

光有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有通过具体的论证,才会使观点站立起来,才能为读者接受。这一部分就是论证观点。论证通常有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理论依据就是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演绎或概括,常常要引用一些名人的观点作为佐证;事实依据就是摆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一般而言,依据越充分,就越有说服力。例如上文说的“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作者就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A.课内分量明显增加;B.课外阅读要求提高;C.课文理解难度加大;文本内涵丰富多元;E.知识分布松散无序。对这些依据,作者自然都作了详细分析,或举例说明,或用统计数字,或运用对比等。这一部分是此类文章的重点,它的篇幅应该占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

3.得出结论指出对策

经过详尽论证后,往往要有一段结论性的论述。这段陈述,可以是观点的重申,可以是主要观点的概括,可以是观点的延伸,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希望,还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思考。这段文字不必多,但必须集中、有力。

观点型教学论文是表达个人思想观点,特别是全新的观点,往往会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这并不重要,也不要考虑得太多,关键是要能自圆其说。此类论文的观点必须鲜明,如果怕有不同意见而不敢直说观点,故意表达得含含糊糊,那就写不成任何文章了,这也是观点型教学论文的大忌。

三、随笔型教学论文

眼下,教育随笔的写作非常繁荣,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随笔简短、随意、取材方便、形式活泼,写起来又不必占用大量的时间,十分适合处在第一线的教师写作。随笔的写法灵活多样,似乎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程式来概括,但通过大量阅读时下教育类报刊的随笔,我们还是可以概括出一些基本思路。或者说,这种基本思路是符合一般的思维习惯的。随笔类教育教学论文的一般的写作程式为——

1.叙述事例引出想法

教育随笔往往是由一个具体事例作为由头。对这个事例的要求是:真实、生动、有新意。真实,就是事例必须是生活当中确实存在的,是自己所见所闻甚至是经历过的,而不是随意捏造的,或者道听途说的;生动,是指事例有一定的故事性,而且比较有趣,或者有经典细节的,可读性较强,不是那种平淡无奇的老生常谈;有新意,指的是事例能折射出某种新的动向、新的意识,或者是一种新的现象的端倪。例如下面这个事例:

这是一次区级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课堂展示活动。第三位上场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执教的课文是《舍身炸暗堡》。因为是借班上课,上课伊始,老师为了调动情绪,活跃气氛,她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王聂卫平……待学生讲了一些崇拜对象后,老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崇拜。”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坐有近百位听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室里顿时爆发一阵哄笑。老师们为什么笑?笑学生回答得巧妙?笑学生回答得整齐?恐怕都不是。本来,老师也许是要说崇拜的,可是,这一阵哄笑,使老师尴尬了,语塞了,她承认不行,不承认也不行。这个事例无疑是新颖而有新意的。事例的叙述应该简洁而不粗略,具体而不烦琐,不要用笼统的概括,也不要用细腻的描绘。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随笔的价值。因此,精心选择事例是写好随笔的第一步。引出事例后,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旁征博引深入分析

事例的内涵总是多元的,往往可以从多方面来思考,产生不同的想法,但在教学论文写作时,

不能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能方方面面都写,而是要抓住感受最深的、有新意的、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点来展开。在这一层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不要就事论事,只作简单的判断,说这个现象好或不好,简单的判断是容易的,但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B.要透过现象看实质,作深层次分析,挖掘出潜伏在现象背后的根源。例如有一篇《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的随笔,在举出事例后分析:“有些教师太听话,他们规规矩矩照着课本教,他们不折不扣地按照参考书上说的办,他们把课本和教参作为绝对正确的圣旨,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什么会这样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呢?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他们以为这样教就不会错,保险,因为课本和教参就是这样,如果说错了,那也不是我的责任;二是他们以为这样教,就能有效应对考试,考试的内容总是课内为主,课外是没底的,课内是抓得牢的;三是这样做省力,课本和教参里现成的,拿来就可用,不用动任何脑筋,而且谁也不会说”。这个分析,实事求是,很有说服力。

C.分析要旁征博引,要打开思路,从多方面简述,以增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一文,在分析原因后,有这样一段引申和发挥

“四百年前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因而他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在身后却为自己留下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思想录》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帕斯卡尔后面的这一句,粗粗一听,似乎有点不可理解,细细一想,却颇有道理: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一个被别人的思想牢牢控制的人,一个有思想却无法表达的人,还会有多少尊严?那还不是奴才!这里,我想冒昧地引申一下:教师教学的全部尊严也在于思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尊重,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一个没有自己教学思想的人,是不可能赢得学生尊重的,也是不可能赢得同行的赞赏的。”这段旁征博引,不但突出了立意,而且使论述更富有力度,

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3.照应开头表明态度

以事例为由头的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结尾处一般有这样三种写法:一是照应开头,对事例作结论性的判断;二是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三是强调和重申自己的观点。《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一文的结尾是这样的:“思想是一种尊严。人最大的耻辱是不善于思考,最大的痛苦是思想被压制,有话不能说;人最光荣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得到别人拥护。作为当代教师,不能只是传播思想,而是应该努力体现自己的思想,实践自己的理想。”这个结尾无疑是对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强调。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应该说,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会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做法、应用、实践、探索),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励学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尝试》《“自学——质疑——释疑”的阅读教学的应用》《用经典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

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任何一种新颖方法的运用,不可能凭空捏造,总会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两种: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现实背景是指当前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理论背景是指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方法介绍之前,应该把它扼要地写清楚。写清楚背景,有助于增强论文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增强方法的实用性。如果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冷僻,还有必要对概念作些诠释,

以便让读者一读开头就能明白。

2.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

这是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比“如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三篇时文美文”,如果换成“用时文美文陶冶学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3.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

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教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当然,陈述的效果必须与实施的方法相关,不要把与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统统扯上去。

4.陈述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某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本来以为某个环节很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或者本来以为学生很感兴趣,可实际上兴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实施时,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而这些,对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能不会注意。总之,某种方法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要特别注意些什么,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读者走弯路。这部分可简单些。

对于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最喜欢看的就是方法型的教师教学论文,因为它最实用,学了马上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最容易写的也是方法型教学论文,因为它来自自己的实践,都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写起来比较顺手。如何使方法型教学论文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如何使介绍的方法更有普遍的指导性,这是写作方法型教学论文的关键所在。

二、观点型教学论文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观点和想法,又觉得它会对现实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转就总想把它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观点型教学论文。观点型教学论文是直接阐明作者观点的,常常用这样的句子形式作为标题《要……》《……是……》《应该(必须)……》等。例如《低年级学生要特别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设计应该简单扼要》。观点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根据现状提出观点

观点总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先罗列一些现象,陈述一二个具体事实,然后从现象和事实中概括出自己的观点来。这里的现象和事实必须具有典型性,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观点必须是旗帜鲜明的,不要含糊其辞,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或极端化。例如浙江有位教师最近通过尚在使用的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将要使用的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材进行比较后,写了篇教学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建立于两种教材的比较,由于马上要使用新的教材了,因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吸引人,用耸人听闻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是不可取的。

2.摆出依据分析观点

光有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有通过具体的论证,才会使观点站立起来,才能为读者接受。这一部分就是论证观点。论证通常有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理论依据就是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演绎或概括,常常要引用一些名人的观点作为佐证;事实依据就是摆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一般而言,依据越充分,就越有说服力。例如上文说的“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作者就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A.课内分量明显增加;B.课外阅读要求提高;C.课文理解难度加大;文本内涵丰富多元;E.知识分布松散无序。对这些依据,作者自然都作了详细分析,或举例说明,或用统计数字,或运用对比等。这一部分是此类文章的重点,它的篇幅应该占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

3.得出结论指出对策

经过详尽论证后,往往要有一段结论性的论述。这段陈述,可以是观点的重申,可以是主要观点的概括,可以是观点的延伸,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希望,还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思考。这段文字不必多,但必须集中、有力。

观点型教学论文是表达个人思想观点,特别是全新的观点,往往会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这并不重要,也不要考虑得太多,关键是要能自圆其说。此类论文的观点必须鲜明,如果怕有不同意见而不敢直说观点,故意表达得含含糊糊,那就写不成任何文章了,这也是观点型教学论文的大忌。

三、随笔型教学论文

眼下,教育随笔的写作非常繁荣,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随笔简短、随意、取材方便、形式活泼,写起来又不必占用大量的时间,十分适合处在第一线的教师写作。随笔的写法灵活多样,似乎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程式来概括,但通过大量阅读时下教育类报刊的随笔,我们还是可以概括出一些基本思路。或者说,这种基本思路是符合一般的思维习惯的。随笔类教育教学论文的一般的写作程式为——

1.叙述事例引出想法

教育随笔往往是由一个具体事例作为由头。对这个事例的要求是:真实、生动、有新意。真实,就是事例必须是生活当中确实存在的,是自己所见所闻甚至是经历过的,而不是随意捏造的,或者道听途说的;生动,是指事例有一定的故事性,而且比较有趣,或者有经典细节的,可读性较强,不是那种平淡无奇的老生常谈;有新意,指的是事例能折射出某种新的动向、新的意识,或者是一种新的现象的端倪。例如下面这个事例:

这是一次区级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课堂展示活动。第三位上场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执教的课文是《舍身炸暗堡》。因为是借班上课,上课伊始,老师为了调动情绪,活跃气氛,她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王聂卫平……待学生讲了一些崇拜对象后,老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崇拜。”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坐有近百位听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室里顿时爆发一阵哄笑。老师们为什么笑?笑学生回答得巧妙?笑学生回答得整齐?恐怕都不是。本来,老师也许是要说崇拜的,可是,这一阵哄笑,使老师尴尬了,语塞了,她承认不行,不承认也不行这个事例无疑是新颖而有新意的。事例的叙述应该简洁而不粗略,具体而不烦琐,不要用笼统的概括,也不要用细腻的描绘。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随笔的价值。因此,精心选择事例是写好随笔的第一步。引出事例后,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旁征博引深入分析

事例的内涵总是多元的,往往可以从多方面来思考,产生不同的想法,但在教学论文写作时,

不能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能方方面面都写,而是要抓住感受最深的、有新意的、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点来展开。在这一层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不要就事论事,只作简单的判断,说这个现象好或不好,简单的判断是容易的,但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B.要透过现象看实质,作深层次分析,挖掘出潜伏在现象背后的根源。例如有一篇《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的随笔,在举出事例后分析:“有些教师太听话,他们规规矩矩照着课本教,他们不折不扣地按照参考书上说的办,他们把课本和教参作为绝对正确的圣旨,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什么会这样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呢?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他们以为这样教就不会错,保险,因为课本和教参就是这样,如果说错了,那也不是我的责任;二是他们以为这样教,就能有效应对考试,考试的内容总是课内为主,课外是没底的,课内是抓得牢的;三是这样做省力,课本和教参里现成的,拿来就可用,不用动任何脑筋,而且谁也不会说”。这个分析,实事求是,很有说服力。

C.分析要旁征博引,要打开思路,从多方面简述,以增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一文,在分析原因后,有这样一段引申和发挥

“四百年前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因而他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在身后却为自己留下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思想录》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帕斯卡尔后面的这一句,粗粗一听,似乎有点不可理解,细细一想,却颇有道理: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一个被别人的思想牢牢控制的人,一个有思想却无法表达的人,还会有多少尊严?那还不是奴才!这里,我想冒昧地引申一下:教师教学的全部尊严也在于思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尊重,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一个没有自己教学思想的人,是不可能赢得学生尊重的,也是不可能赢得同行的赞赏的。”这段旁征博引,不但突出了立意,而且使论述更富有力度,

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3.照应开头表明态度

以事例为由头的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结尾处一般有这样三种写法:一是照应开头,对事例作结论性的判断;二是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三是强调和重申自己的观点。《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一文的结尾是这样的:“思想是一种尊严。人最大的耻辱是不善于思考,最大的痛苦是思想被压制,有话不能说;人最光荣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得到别人拥护。作为当代教师,不能只是传播思想,而是应该努力体现自己的思想,实践自己的理想。”这个结尾无疑是对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强调。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应该说,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会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做法、应用、实践、探索),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励学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尝试》《“自学——质疑——释疑”的阅读教学的应用》《用经典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

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任何一种新颖方法的运用,不可能凭空捏造,总会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两种: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现实背景是指当前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理论背景是指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方法介绍之前,应该把它扼要地写清楚。写清楚背景,有助于增强论文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增强方法的实用性。如果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冷僻,还有必要对概念作些诠释,

以便让读者一读开头就能明白。

2.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

这是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比“如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三篇时文美文”,如果换成“用时文美文陶冶学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3.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

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教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当然,陈述的效果必须与实施的方法相关,不要把与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统统扯上去。

4.陈述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某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本来以为某个环节很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或者本来以为学生很感兴趣,可实际上兴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实施时,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而这些,对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能不会注意。总之,某种方法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要特别注意些什么,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读者走弯路。这部分可简单些。

对于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最喜欢看的就是方法型的教师教学论文,因为它最实用,学了马上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最容易写的也是方法型教学论文,因为它来自自己的实践,都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写起来比较顺手。如何使方法型教学论文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如何使介绍的方法更有普遍的指导性,这是写作方法型教学论文的关键所在。

二、观点型教学论文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观点和想法,又觉得它会对现实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

就总想把它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观点型教学论文。观点型教学论文是直接阐明作者观点的,常常用这样的句子形式作为标题《要……》《……是……》《应该(必须)……》等。例如《低年级学生要特别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设计应该简单扼要》。观点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根据现状提出观点

观点总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先罗列一些现象,陈述一二个具体事实,然后从现象和事实中概括出自己的观点来。这里的现象和事实必须具有典型性,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观点必须是旗帜鲜明的,不要含糊其辞,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或极端化。例如浙江有位教师最近通过尚在使用的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将要使用的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材进行比较后,写了篇教学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建立于两种教材的比较,由于马上要使用新的教材了,因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吸引人,用耸人听闻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是不可取的。

2.摆出依据分析观点

光有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有通过具体的论证,才会使观点站立起来,才能为读者接受。这一部分就是论证观点。论证通常有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理论依据就是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演绎或概括,常常要引用一些名人的观点作为佐证;事实依据就是摆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一般而言,依据越充分,就越有说服力。例如上文说的“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作者就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A.课内分量明显增加;B.课外阅读要求提高;C.课文理解难度加大;文本内涵丰富多元;E.知识分布松散无序。对这些依据,作者自然都作了详细分析,或举例说明,或用统计数字,或运用对比等。这一部分是此类文章的重点,它的篇幅应该占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

3.得出结论指出对策

经过详尽论证后,往往要有一段结论性的论述。这段陈述,可以是观点的重申,可以是主要观点的概括,可以是观点的延伸,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希望,还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思考。这段文字不必多,但必须集中、有力。

观点型教学论文是表达个人思想观点,特别是全新的观点,往往会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这并不重要,也不要考虑得太多,关键是要能自圆其说。此类论文的观点必须鲜明,如果怕有不同意见而不敢直说观点,故意表达得含含糊糊,那就写不成任何文章了,这也是观点型教学论文的大忌。

三、随笔型教学论文

眼下,教育随笔的写作非常繁荣,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随笔简短、随意、取材方便、形式活泼,写起来又不必占用大量的时间,十分适合处在第一线的教师写作。随笔的写法灵活多样,似乎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程式来概括,但通过大量阅读时下教育类报刊的随笔,我们还是可以概括出一些基本思路。或者说,这种基本思路是符合一般的思维习惯的。随笔类教育教学论文的一般的写作程式为——

1.叙述事例引出想法

教育随笔往往是由一个具体事例作为由头。对这个事例的要求是:真实、生动、有新意。真实,就是事例必须是生活当中确实存在的,是自己所见所闻甚至是经历过的,而不是随意捏造的,或者道听途说的;生动,是指事例有一定的故事性,而且比较有趣,或者有经典细节的,可读性较强,不是那种平淡无奇的老生常谈;有新意,指的是事例能折射出某种新的动向、新的意识,或者是一种新的现象的端倪。例如下面这个事例:

这是一次区级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课堂展示活动。第三位上场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执教的课文是《舍身炸暗堡》。因为是借班上课,上课伊始,老师为了调动情绪,活跃气氛,她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王聂卫平……待学生讲了一些崇拜对象后,老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崇拜。”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坐有近百位听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室里顿时爆发一阵哄笑。老师们为什么笑?笑学生回答得巧妙?笑学生回答得整齐?恐怕都不是。本来,老师也许是要说崇拜的,可是,这一阵哄笑,使老师尴尬了,语塞了,她承认不行,不承认也不行。

这个事例无疑是新颖而有新意的。事例的叙述应该简洁而不粗略,具体而不烦琐,不要用笼统的概括,也不要用细腻的描绘。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随笔的价值。因此,精心选择事例是写好随笔的第一步。引出事例后,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旁征博引深入分析

事例的内涵总是多元的,往往可以从多方面来思考,产生不同的想法,但在教学论文写作时,

不能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能方方面面都写,而是要抓住感受最深的、有新意的、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点来展开。在这一层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不要就事论事,只作简单的判断,说这个现象好或不好,简单的判断是容易的,但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B.要透过现象看实质,作深层次分析,挖掘出潜伏在现象背后的根源。例如有一篇《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的随笔,在举出事例后分析:“有些教师太听话,他们规规矩矩照着课本教,他们不折不扣地按照参考书上说的办,他们把课本和教参作为绝对正确的圣旨,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什么会这样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呢?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他们以为这样教就不会错,保险,因为课本和教参就是这样,如果说错了,那也不是我的责任;二是他们以为这样教,就能有效应对考试,考试的内容总是课内为主,课外是没底的,课内是抓得牢的;三是这样做省力,课本和教参里现成的,拿来就可用,不用动任何脑筋,而且谁也不会说”。这个分析,实事求是,很有说服力。

C.分析要旁征博引,要打开思路,从多方面简述,以增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一文,在分析原因后,有这样一段引申和发挥

“四百年前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因而他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在身后却为自己留下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思想录》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帕斯卡尔后面的这一句,粗粗一听,似乎有点不可理解,细细一想,却颇有道理: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一个被别人的思想牢牢控制的人,一个有思想却无法表达的人,还会有多少尊严?那还不是奴才!这里,我想冒昧地引申一下:教师教学的全部尊严也在于思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尊重,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一个没有自己教学思想的人,是不可能赢得学生尊重的,也是不可能赢得同行的赞赏的。”这段旁征博引,不但突出了立意,而且使论述更富有力度,

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3.照应开头表明态度

以事例为由头的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结尾处一般有这样三种写法:一是照应开头,对事例作结论性的判断;二是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三是强调和重申自己的观点。《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一文的结尾是这样的:“思想是一种尊严。人最大的耻辱是不善于思考,最大的痛苦是思想被压制,有话不能说;人最光荣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得到别人拥护。作为当代教师,不能只是传播思想,而是应该努力体现自己的思想,实践自己的理想。”这个结尾无疑是对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强调。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控制论 课外阅读 文学作品 指导调控

2006年12月,我校申报了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2007~3月,获汕尾市教育科研办公室立项。三年多来,按照课题计划与方案,我们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现已进入结题阶段。兹将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验的背景

1.“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根据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学习的过渡,是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因而它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语文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阅读门庭冷落,再加上多元化时代里影、视、歌的繁荣,文本阅读面临多方面挑战。现在的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课外书籍阅读量少、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随意性很大等问题。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必须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古今中外名著阅读,使广大高中生广吸收,厚积累。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二、实验步骤及成果

(一)实验步骤

1.调查分析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现状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是我们这次调查首先关注的问题。课题组于2007~4月对全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现状并不理想。表现为: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阅读内容档次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分清主次

(1)教学大纲推荐(高中部分)书目(20种)。《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2)配合教材介绍书目。学习节选介绍全文。如学习《林冲风雪山神庙》介绍《水浒传》,学习《宝玉挨打》介绍《红楼梦》。

(3)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钱钟书小说《围城》,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诗歌《乡愁》,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

另外,我们还结合时尚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增强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免疫力”,体会文本阅读的妙处。由电影《花季雨季》介绍小说《花季雨季》,由韩寒现象介绍《三重门》,由《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的诗集。

3.指导学生明确阅读量和阅读时间

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就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我们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为依据,“高中一年内自读五部以上的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三年累计的话可达450万字。我们如果每天阅读15分钟,那么每月可以阅读半本书,一年可以阅读5本书,中学六年可以阅读30本书,这样才能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课外阅读的任务落到实处。

4.为学生举办文学讲座,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课题组郑旺吉、黄泽镍、蔡赞生等老师分别为学生举办了《人教版“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解读》《散文鉴赏的理论与方法》《中学生与文学创作》等文学讲座。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兴趣与自觉性,提高了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

5.组织学习控制论原理,具体运用加强阅读指导

控制论原本是关于生物系统和机器系统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我们用来研究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调控与指导上,使研究过程更富有科学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把研究目标通过具体的研究内容体现出来,按照运筹学的观点,对事物运动的程序安排有科学的线性规划,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成果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的方法,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推广。课题组成员撰写了相关的研究论文(课例)。参加汕尾市教育教学论文(课例)评选,获得良好成绩,其中三篇发表在语文核心期刊上。如郑旺吉老师撰写的《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荣获汕尾市2007年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9年3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浅谈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获2009年度二等奖,2010年1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巧妙化用古诗名句,增强作文文化底蕴》2009年12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蔡赞生老师撰写的《语文课中教9币的动情与传情》获2008年度一等奖,《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获2009年度三等奖。沈心燕老师撰写的《体验“四美”――鉴赏古典诗歌》获2009年度一等奖,邓瑶旋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初探》获2009年度二等奖,林少豪老师撰写的《现代诗鉴赏教学三步读》获2009年度三等奖,黄小萍老师撰写的《谈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获2009年度三等奖,林学辉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研究性阅读教学案例》获2009年度一等奖。郑旺吉老师的文学鉴赏课《古典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寒风吹彻》分别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11月在陆丰市高中语文学科教研会上举行公开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白居易《花非花》诗意探究”于2010年4月荣获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选修课观摩课二等奖。

2.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理论与方法指导、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课件和课外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教学资源。

3.实现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课题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撰写了《郭敬明小说对高中生的影响研究报告》、《绝美之下的短暂》、《解读曹孟德》、《读书就是生活》、《纪念海子――向死而生》、《乞丐也有出头的一天》、《课文中的爱情》等读书笔记,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获得良好名次,并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4.实验班学生基本上实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考场作文和课外练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荣获市级、省级和部级比赛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三、反思与展望

当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生,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方面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不够,缺乏真正的自觉和热情。

2.在我们对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文学熏陶。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受到了冲击,一些“前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较大的。因而在欣赏一些佳作时,学生对其中所传达的一些观点、人物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甚而嗤之以鼻,因而对这些作品失去了兴趣。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理解,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有待引导。

3.如何将控制论的理论学习用于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实践中,是我们必须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内外:方法:兴趣:“5+1﹥6”

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要求学生喜欢阅读,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个目标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识字不多,正处于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完成这个阅读目标,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课内外阅读必须结合并加强阅读指导。

正因为此,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了“5+1”的周课时模式,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

“5+1”课内外阅读指导就是将《新课时计划》中语文周课时6节,内化为5节完成课内阅读教学,1节延伸课外阅读时空。但是,这并非是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而是揉和在一起,灵活地进行增减。目的是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扩大积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1.以课外阅读代替机械的课内抄写 语文学科作业往往多于数学学科,字、词、句、篇章的大量训练,使学生、家长常喊“吃不消”。现在规定一、二年级不能留书面作业,但至少95%以上的学校做不到;很多教师都是为加强孩子语文基础打牢,从一年级起就布置学生回家反复抄写拼音、字、词,而实际上这样是“事倍功半”!学生的心、眼、手没有融为一体,机械的劳动,效率低!而且对于低年级学生,步入课堂不久就已经泯灭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尝试着用课外阅读取缔重复的课内练习,开启学生阅读的闸门。如:低年级的作业就是阅读你喜欢的课外读物,勾画出你喜欢的几个词语或句子,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这样我们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阅读课外书结合起来,删除繁重的题海练习,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附:我们班的课外读书活动笔记

当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有好书陪伴我;

当老师不在身边,有好故事陪伴我。

阅读篇目 阅读时间

我想和大家分享

美词(2——4个)

摘抄佳句(1句)

我的收获(写一句话):

2.以课外阅读激活课内阅读 一成不变的课内阅读不能激越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果没有相应的课外阅读的充实,学习起来没有了新鲜感,大多倦怠课内阅读。因此,我们在课前预习增设了“资料小袋”,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网查阅或翻阅课外书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儿歌等。新课前5分钟让学生在全班分享。交流时,我们看到学生们积极踊跃,惟恐没有把自己搜集到的新鲜资料展现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内阅读教学的理解,而且变被动为主动,课外阅读也激活了课内阅读。

3.课内课外重方法 怎样才能读得有收获,读得有效率,前人总结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黑格尔说过,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是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思。老师当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开启课外阅读之门的钥匙,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热爱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的能力。

(一)“良好开端”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学生启蒙的课外阅读指导一定要精心策划细心呵护。一年级上学期学完汉语拼音就可以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意愿:感受快乐、激发兴趣。我们的做法:利用“1”,开次动员会。让孩子们似迎接节日一样等待它的到来,让孩子们像欢度节日一样记住第一次阅读的甜滋味。

(二)“分类指导”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不同体裁的课外读物,阅读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他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阅读,“跳一跳,摘到桃子”。我们的做法:利用“1”,赏读古诗。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再集体吟诵,加强记忆。利用“1”,趣读成语故事。同伴在一起交流阅读有趣的成语故事,允许他们对深奥的故事内容不求甚解,熟读标题即可。利用“1”,熟读儿歌,比赛谁背得又快又准。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边表演边背诵,乐在其中。

(三)“个共结合”法。

“个”指要让学生有个性化的阅读;“共”指大家共同阅读。我们的做法:1、有时是固定 “1”,让大家共同读书,书的内容可不同,但读书的地点,时间相同,这样的阅读活动有浓浓的读书氛围,能把那些还不太喜欢读书的孩子吸引到读书行列里来,也能让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一展其爱读书,多读书的风采。读书当中再相应穿插学生们的交流活动,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更多的时候是延伸“1”,让学生在自由灵活地读书,不同的时间、地点、内容,这应该是课外阅读的主流。它能张扬各自的特性,能让读者将心浸在书中,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两种方式交叉进行,相得益彰。

4.课内课外重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使学生勤于阅读、乐于阅读。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看书缺乏耐力。指导课外阅读应从兴趣开始,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

如何“趣之所至”呢?“5+1”!

(一)以识字激趣

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一册《静夜思》这首诗歌,有一个学生马上说:“我会背诵古诗《古朗月行》。”另一个孩子马上背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我马上表扬他们:“真棒!你们能背出其他和月亮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又问:“你们是从什么书上看到的呀?”他们都说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于是我又说:"课外书的本领真大,它可以让我们学到语文书本以外的很多知识呢!"没想到,第二天就看见很多学生都带了一本本注音的成语书、古诗、童话到学校。利用“1”,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用手指着一边拼拼音一边读。既巩固了拼音和生字,又能积累词汇,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

(二)以活动提趣。

结合课内、课外阅读,班级可开展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坚持课外阅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掀起班级读书热潮。本学期,我组织我班孩子开展了绘本漂流活动。新学期开始,在我的指导下每个孩子购买一本绘本带到班级,统一存放进班级书吧里。利用每个星期的“1”,我组织全班孩子交换着阅读,先让绘本在班级内“漂流”起来。然后又利用每个星期的“1”,向全班推荐“我最喜欢的绘本”,并且上讲台通过投影仪给大家讲述绘本故事。绘本以它生动的图画,浅显易懂的文字,精美的包装吸引着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们,每当到了绘本阅读时间,孩子们都在座位上兴趣盎然地读着,看着。一学期下来,全班孩子中,读得最多的孩子读了40本绘本,读得少的孩子也读了26本。到期末了,我再组织学生利用“1”进行绘本故事演出,四人小组将同读过的一本最感兴趣的绘本合作表演出来。孩子们在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到绘本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唤起了观演者对阅读原著的兴趣,更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三)以特权促趣。

给成功的小读者一些“人无我有”的特别优越感,享受的特权有:在国旗下讲话的殊荣;掌管班级书吧钥匙的兴奋;无限制借书的快乐;免费进城逛书店的兴奋……这些小小的特权给低年级的孩子带来的,无疑是莫大的幸福,是促使他们更爱语文、更爱阅读的注催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5+1”的周课时模式,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激活课内,将课内引入博览,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提升了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实现了“5+1﹥6”的目的。作者简历:俞帼英,小学高级教师,九龙坡区语文骨干教师。现任重庆市九龙坡区建设二小行政办公室主任。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生活自然

从教几年来一直为批阅作文而感到“痛苦”。这痛苦一方面源自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面对的却是大量不尽人意的作文。曾想,如果批阅的是优秀作文,那感觉应是春风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遗憾的是,我很少进入这样的佳境。于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总结得失利弊,寻求解决方略,以减轻自身的“痛苦”,现归纳为以下几小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

我之所以持这样的观点,是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的,老师所进行的大量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教师顶多是做了教参的高级搬运工,以教参的提示引领自己的阅读,以自己的理解来“同化”学生的阅读,以致阅读教学成了教师阅读的教学,长期如此,学生的阅读就养成了惰性,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养成了随声附和,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阅读有了一定的量却失去了重要的质,还有更可怕的是这些最后会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其实,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同时又充满激情的老师,引领一群思维活跃而且拥有话语自由的学生,在极具语言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等美好因素的文本中畅游。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能平等、自由的对话。

在对话的碰撞中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强烈向往……关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而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多年来,我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太多让人遗憾的地方,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我成了教参的奴隶,学生是我的奴隶,我总被一个个“标准”捆绑在一起,尽管这一个个“标准”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但那是不是太理想化、机械化了?为什么不听一听学生的声音呢?为什么总要让学生发出一样的声音呢?如此阅读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熄灭了学生的阅读激情,还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学生不能独自理解并运用教材,不能甄别选文的优劣;教师没有时间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美文,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没有好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难于从课外阅读的世界里获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和语言养分……正是如此多的阅读教学的失误,致使学生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切断了联系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血脉,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滞后。

二、没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叶老也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中学生作文就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这句话阐明了中学生作文要言之有物,并指出了“物”的涵义是“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是中学生作文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是,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却屡屡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作文达不到这一要求,他们言之无物,见闻虚假、感受空洞、想象贫乏。按理讲,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孩子们见多识广,作文时应该言之有物,可为什么言之无物呢?

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点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评。这种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广阔的时空,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这种境况使他们无法撷取更生动的作文素材,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在要求学生写作文的同时,我们更应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从近几年来看,我关注阅读教学较多,而关注作文教学就实在太少了。自己头脑中的一些作文教学理论,大多因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而显得苍白无力,或未能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未能灵活运用而失去了指导意义。叶圣陶先生在作文教学中提出,首先,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的精辟论断,我已烂记于心,但遗憾的是叶老的理论并没有被我在实际教学中“发扬光大。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的是表达技巧的训练,而常常忽视了生活的积累和精蕴的探求。正是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使得作文教学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往往是“得法之处不得法”,没有产生多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更何况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课外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写作灵感的捕获

(一)在教学反思中捕获写作灵感

老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在教学中经常思考,“我要教什么?为什么我要教的是这些内容?我要怎么教?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我还可以怎么教?”“学生是怎么学的?他们为什么是这样学的?他们还可以怎样学?”经常这样思考,既可以改进教学,还可以有写作灵感的光顾。有个老师谈起《重谈旧话未必是老调重弹》的写作经验时,他说,有的学生三年级到六年级,同一作文题材重复使用,是限制使用呢,还是因势利导、合理利用?考虑到学生生活面比较狭窄,要他们每次作文都写新的题材也不很现实,但可以要求他们、指导他们在利用老题材写作时,要写出新的感受,有新的提高,因此有了上述的这篇稿子的诞生。

(二)在浏览报刊中捕获写作灵感

老师要养成读书读报和思考的习惯,对别人的有关教学的文章,可以这么思考:为什么他写这一选题?为什么是从那个角度切入?假如不写这个选题,还可以写什么选题?假如不从那个角度切入,还可以从哪个角度切入。带着问题读书看报,经常会有灵感的闪现。即使读与教学无关的文章,只要经常有意无意跟教学联系起来,得到的启发有时会有石破天惊的感觉。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浏览《光明日报》,看到一篇有关写建筑的文章,文章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当时我就想,建筑有生命,那课堂就更应该有生命的,后来的几天就一直想这个问题,从标题到层次小标题也 逐渐清晰起来,标题为《让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层次标题依次是,“一个灵魂——师生价值观的实现”,“ 一条命脉──指导和训练“学会学习” , “ 一片绿洲──构造和谐的课堂生态”。要说明的是,当时自己竟还没有接触到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观点。

(三)在外出学习中捕获写作灵感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比如,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等。只要留心,能得到不少启发,有时还会有醍醐灌顶似的顿悟。有个老师,题为《有些话教师不必讲得很详尽》被刊物采用,谈起写作经验,他说,写作灵感来自一次外出学习时的交流,一位老师说讲课并不是课文里的什么内容都要讲,我由此联想到并不是要讲的都要讲得详尽,当晚就把写作思路确定了下来。

二、写作角度的切入

对写作角度的寻找,著名作家、编辑家梁衡有个很贴切的比喻,叫做寻找多棱镜的那道棱,他说,对手中的题材,你要把它当作一把多棱镜,要小心地调整角度,细细地把玩。只有把这个多棱镜调整到某一个最佳角度的时候,镜中所折射的阳光才能发出最奇异的色彩。梁衡这里说的虽然是新闻稿的写作,教学论文的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好的旧题材,巧妙翻新

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师每天的功课,如何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寻找写作角度显得很重要。比如,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很多人已经在阐释过并且还有很多人在阐释,你写的文章要有价值,就要与众不同。去年底,有个老师写了《教育文本解读的价值导向—— 也从“雪化了变成什么”说开去》,写作角度就很巧妙。“雪化了变成什么”的案例,课改以来老师耳熟能详,多数人还是局限赞赏那个“雪化了成了春天”的答案,而对案例的深层意义却未见引起多少人的思考。这位老师就是从这案例的深层意义切入,然后说开去,阐述文本解读的价值。文章的开头写道,““雪化了变成什么”, 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对这一教育小故事耳熟能详,故事中的老师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他简直就是扼杀学生想象力的侩子手。但是,对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对教育文本的价值导向的思考好象并不多。”,这样的立意,就新意叠出。

(二)重大题材,巧抓角度

市级以上的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研讨会是老师写作的重大题材。重大题材,有更多的人在关注,要写出好文章,就要选择好角度。比如,2006年全国小语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多少人在关注,在学习,在思考,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关键就在于寻找切入的角度。笔者在研读观摩会的全部课堂实录时,一直在思考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最后决定从教材处理的角度去阐述观摩会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最后成文的《教材处理——注重情感,着力语言,适度拓展》,被一家刊物列为采用。

(三)一般性题材,沙里淘金

上一篇:环境学概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广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