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如光:照亮学生的人生

时间:2022-09-07 09:25:41

情感如光:照亮学生的人生

前些日子,在讲授韩愈的千古绝唱《祭十二郎文》的时候,我对学生说:“后人对这篇祭文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认为读此文不‘堕泪’者,‘此人必不友’。”学生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全班哗然。是啊,读完了这篇文章,班里没有一个落泪的人,这是不是就足以证明我们的学生“必不友”呢?

其实这篇文章我已经教过很多遍了,十年前的学生和今天的学生反应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堕泪”的。以前我总是把原因或归结于自己的教书水平不够,或归结于当今学生的人情淡薄。可仔细分析一下,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

情感共鸣是需要基础的。清代评论家叶燮论诗,曾用四个字来概括作家“做诗之本”,即才、胆、识、力。这四个字,说到底就是作家的素养和能力。任何一篇作品,不管作家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文学修养都会自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如此,阅读这样的作品,自然也就需要与之相应的文学修养,才有可能真正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但是,我们的学生只是一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不论是从文学修养还是从文化底蕴上,都和韩愈这样的文坛巨擘相差太远。以如此的文学基础来阅读韩愈的千古祭文,他们只能读懂作品最表层的意思,知道韩愈在表达对侄子的思念之情。

再者,情感的共鸣还需要彼此之间有相似的生活体验。林纾在评价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这里林纾特别强调“自少失母之儿”,是因为这样的孩子和归有光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更能从归有光描写其母听到大姐“呱呱而泣”、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这样极普通的动作描写中,很自然地生发出悲戚之情。而我们的学生,每天两点一线,没有经历过人生的悲欢离合,自然也就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了。正如大学时候听何永康教授上课,他说:“文章读不懂没关系,放个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你自然就读懂了。”这里说的正是生活体验的重要性。二十年前还是初中生的我,读朱自清的《背影》,也是什么都没读出来。而现在再看《背影》,已是感慨良多。我相信再过二十年,再读《背影》,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里。

如此看来,学生读完《祭十二郎文》不“堕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中看到目前情感教育的缺失?情感教育是需要加强的。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下面笔者想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强化情感教育。

一、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平时在改作文、随笔的时候,常常听到教师这样批评学生的作品:“无病。”我相信,在学生中的确存在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章,但是更多的作文记录了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是过来人,总是以一副历经沧海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总是批评学生的幼稚。但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时光再倒退十年、二十年,你是否会记得当时的自己,也像现在的学生一样,被那么多所谓的“闲愁”占据了全部生活?我想,一个能拥有“闲愁”的学生,一定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的学生。而当学生很认真、很真诚地把这些珍贵的情感付诸笔端的时候,教师却对其嗤之以鼻,甚至冷漠地写上“无病”四个字,有比这更残忍的伤害吗?我们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更扼杀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我们责怪学生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却不知道他们最真切的情感已经被我们的无情扼杀了。学生在“无病”之后开始了真正的无病,故作深沉,如此下去,真情没了,矫情来了。戕害了孩子的真情却责怪孩子的冷漠,这是不合逻辑的。因此,情感教育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在孩子的真实情感体验中引导他们对真、善、美进行感知,培养他们的悲悯情怀。

二、重视课堂的情感引导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尽管受到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但在高考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形势下,知识的讲授成了课堂的主体,甚至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目的。所以,在责怪学生情感缺失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反省一下,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们讲一篇古文,教给学生的只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我们讲一首古诗,教给学生的只有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我们讲一篇散文,教给学生的也只有篇章结构、形散神聚。我们又如何能强求学生们在字里行间里读出欣赏和感动、甚至灵魂的共鸣与震撼?这样说,绝对不是否认语文的知识性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教授学习绝对是必要的,并且这是更深入学习语文的基础。但如果语文课只剩下这些,请问,当我们的学生毕业了,走上工作岗位了,当他的所谓技巧、结构渐渐遗忘的时候,语文教育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什么?知识可能遗忘,但情感是陪伴人一生的,甚至是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读子美读稼轩读放翁,就要读出他们的忧国忧民;读庄子读青莲读东坡,就要读出他们的豁达超脱。即使他们不能完全读懂,也得让他们知道,这些作品的伟大不仅仅在于艺术的形式,更在于诗人那颗伟大的心,他们崇高的情怀。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引导学生追随着伟人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三、丰富情感教育的方法

我们常说,教育无处不在。情感教育尤其如此。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文本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固然是重要的。但情感教育的方法决不仅囿于此。举个例子,有次作文课,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瞬间。有个男生谈到自己曾经养过的一条狗,他和狗的感情特别好。他回忆了那条狗临死前的场景:狗粗粗地喘着气,紧紧地挨着自己,他能感受到狗的身体在他怀里抖动,它呼出的热气,它依恋的眼神,它渐渐冷了的身体。那么大的一个孩子,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班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被他的叙述感动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教育的机会,随即提问:大家感动的是什么?有学生说是狗死了,有学生说是狗和人之间的感情,有学生说感受到生命逝去的无奈,有学生说感到生命彼此之间的依恋是多美的事……借助这个材料,学生懂得了生命之间彼此的尊重、信赖。我觉得,一次成功的情感教育,它需要一个契机,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教师本身的敏锐。情感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是个情感细腻丰富的人,是个有着敏锐的感受力的人,同时又是拥有教学智慧、能够因势利导的人。如此,身边的一切渗透着教师情感体验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情感教育的素材,都能够大大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至高贵者,莫如情感。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教给学生,相信它必定会照亮学生的人生。不管将来的人生之路如何,我们坚信,情感丰盈的人,都必定是最能感受幸福的人。如此,正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上一篇:童眼看世界 快乐写文章 下一篇:电子商务安全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