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分析

时间:2022-09-07 10:01:35

我国民营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分析

【摘要】面对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局面,本文从我国民营银行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入手,结合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态势,对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地探索研究,并且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发展策略,促使民营银行积极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与挑战,提高我国民营银行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民营银行 外资银行 发展策略

入世后,大量外国银行机构宣布了其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意图。2007年,我国放开了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我国将逐步实现入世承诺,放松监管限制,在华外资银行近年来开始呈现明显加速增长的势头,从而对我国现有银行体系,尤其是我国的民营银行造成了冲击。因此,研究我国民营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对于提升我国民营银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态势

民营银行是指四大国有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之外的银行业“第二梯队”,主要包括10余家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0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少数几家住房储蓄银行,还有正在试点的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处在研究中尚待推出的5家由长城金融研究所充当“军师”的新型民营银行等。

1、民营银行的规模

民营银行在我国存在的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资产在近些年得到较大程度的增长。如1995年我国民营银行的资产总额合计为4685.2亿元,占全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8.58%;1996年这两项的数字分别为6673.3亿元与10.1%;1997年分别为6987.6亿元和11.2%;1999年则达到2.15万亿元和15.9%;2000年底全国所有110家股份制银行资产总额超过2.56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3.6%。到2007年5月为止,我国民营股份制银行资金来源总计达到67088.67亿元的规模。

2、民营银行的绩效

民营银行规模虽不巨大,但平均经营业绩强于国有商业银行。主要的财务效益指标如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规模庞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均不敌民营银行。以1997年为例,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平均为17.34%,尤其是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资本收益率均在20%以上,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只有2.62%。1998年,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实现利润115亿元,平均资本利率16.7%,平均资产利润率1.13%。2000年全国1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实现利润118亿元。2004年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实力甚至超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民营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的占比达到3.39%,超过了国有独资银行的3.42%。因此,当前民营银行现已成长为国有银行之外最具发展实力的银行。

3、民营银行的贡献

民营银行的诞生与发展,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现打破了我国银行体系高度垄断格局,给金融业引人了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服务效率,其贡献直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金融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二是通过其较高的市场灵敏度和金融服务效率,支持大量资信低、规模小、风险大、难以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融资安排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为近年来我国GDP的增长立下“汗马功劳”。

二、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及策略分析

中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几乎是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同步的,自1979年开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总体来看,外资银行的经营环境趋好且普遍对在华业务发展持有乐观预期。据普华永道于2005年10月19日的一份关于外资银行业的报告称,包括花旗、汇丰在内的外资银行普遍看好其在中国的业务前景。有40%的被访银行表示,过去3年在中国业务的盈利超过预期目标;而有超过85%的被访银行表示,对未来3年的盈利前景更为乐观。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虽然对我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从实质来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市场开放后巨大的盈利潜力。外资银行利用其在产品、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同我国银行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我国银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外资银行从全球的角度出发,把中国作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同时外资银行经营特点的不同促使其选择不同的经营策略,但在开展业务时大都是从外币业务到人民币业务拓展,由高端客户向中低端客户拓展,由外资企业向中资企业拓展;在扩张方式的选择上,往往将构建自己的分支网络和参股中资银行结合起来。外资银行采取上述发展策略,是与我国对金融业的监管措施和我过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安排密不可分的,也是基于对中国金融市场及银行业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的。

1、客户细分策略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进行详尽的市场调查与市场细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确定目标客户。一般来说,外资银行主要以贡献度把客户分为三类:最优价值客户、最具增长性客户及负值客户。

(1)公司客户细分。从实际情况看,外资银行一般将公司业务服务对象定位于跨国公司及部分有发展后劲的国有和民营企业(见下表)。

(2)个人客户细分。外资银行一般将其零售服务对象定位于大中城市的中高层收入客户,其细分个人客户的标准主要是资产金额的多少。外资银行以差别化的个人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业务和心理需求。最近还显示出外资银行已由单纯锁定高端客户开始向中低端客户延伸,由沿海城市向内地城市延伸。

2、以产品营销为市场突破口,积极拓展多种营销方式

针对营业网点少的弱点,外资银行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等现代金融技术扩大客户面。同时加快与中资银行的合作,利用中资银行的客户资源扩大知名度,既减少了风险,又获取了一定的利润、扩大了业务范围,而且进一步熟悉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操作程序。另外,外资银行充分利用丰富的金融产品展开竞争,尤其是信用卡业务,个人金融服务也会逐步展开。外资银行还会利用其资金实力和国际市场融资成本低的优势争抢优质项目。这些新营销方式的推出,使外资银行迅速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站稳了脚跟。

3、在国内的机构网点布局迅速展开

我国入世前,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人限制比较严格,随着对外资银行活动地域和业务范围的开放,外资银行纷纷要求把办事处升格为分行,或要求增设营业机构。目前渣打银行的网点已遍布了中国的15个城市。同时,外资银行的增资行为也相当突出。如2002年3月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已获准将运营资金增加到5.9亿元。

4、多样化的市场进入策略

目前外资银行的进入主要有4种形式:一是在中国开办银行分支机构;二是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三是成立外资独资银行和合资银行;四是与中国的银行机构开展业务合作。

5、争夺优秀人才

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人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外资银行虽储备了大量优秀银行业人才,但不可能全部搬迁到中国来。因此,大多数外国银行都实行本土化战略,各类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都是当地的优秀骨干。中资银行业务骨干的流动,往往意味着客户和资金的转移和市场的重新分割。因此,人才争夺是重要策略之一。

三、民营银行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发展路径

面对入世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结合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出奇制胜。

1、外资银行参股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在我国,外资银行参股中小商业银行早已拉开序幕。2001年12月底,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银行接受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的参股投资以及世界银行属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的追加投资,从而成为国内外资占股比例最大的金融机构,外资达到总股本26亿元的18%。目前,在我国有关部门的鼓励与支持下,相当一批中小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接触,寻求外资参股。

2、民营银行上市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正加快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份制改造积极吸收民间资本扩充实力,优化金融资产结构,使其有民营属性,同时为其上市做准备。对于已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增资扩股过程中,民间投资者可以成为股东,而对于已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民间投资可以通过购入股票成为股东,甚至达到控股地位。民间资本直接进入金融业参股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大大减少民营银行发展的成本。

3、民营银行全能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民营银行的全球化,是建立在为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服务的基础上的。由于专门的投资银行提供的服务价格高,一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而民营银行以其熟悉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成本低廉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正弥补了这一不足。

(2)民营银行的全能化,主要体现在业务范围上。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实现全能化的可行方式是民营银行开展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逐步开展新业务。

(3)民营银行的全能化,关键在于专门人才的培养。全能化的金融服务,是一种高知识含量的智能化服务,高素质的人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引进与培养人才乃当务之急。通过派送一批有能力的干部职工到大专院校深造、到外资银行实践等方式,造就一批符合全能化经营需要的民营银行金融人才。

(4)在全新的基础上建立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应按股份制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权尽量分散,防止一股独大。同时,应加强相关法规建设,即市场准入法规、监管法规和市场退出法规。另外,为了防止民营银行的风险集中到中央银行,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新建民营银行还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家进行有关现代金融知识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培训。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民营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只要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就一定能顺利发展起来,积极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蒋小敏、朱云高:民营银行的发展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2] 赵海宽:关于发展民营银行的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3] 孙璐、李丹:浅析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1)。

[4] 张曦、王大治:浅析我国民营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5)。

上一篇:浅论提升执行力是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 下一篇:我国企业年金风险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