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与医院药学信息化发展关系探讨

时间:2022-09-07 08:50:21

新医改与医院药学信息化发展关系探讨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药学的发展也到了转角处。在一些医院已经先期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各省份又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文件形式确定了“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这一医改实施方案。例如湖北省卫计委2014年6月4日出台的《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要点》,就明确提出“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承担”。

取消药品加成后,公立医院药剂科将从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这对药剂科的冲击不可谓不大。上至专家、学者,下到普通药师,都对此次改革心存疑虑:药剂科何去何从?药剂师何去何从?药剂科是解体、托管,还是迎来了春天?

2014年6月8日,由中国药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药理学会等组织联合发表的《我国医院药学发展专家共识》明确提出:药师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不可替代的力量,药学部是医院必不可少的部门;药房外包只是利益再分配的问题,解决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另外还提到,建立临床药师制,国家需要尽快增设药事服务费的激励机制;加快药师立法,明确药师责任、权利、义务。

可以看到,医院药学只有从简单的“卖药”职能回归到“药学服务”本质,才能始终屹立于医改的浪潮中。作为普通药师,也需要及时转变观念。不应只是掌握调配药物的简单技能,而要成为一名药物使用专家,实现药师的价值。

日常工作中,药师在保障安全合理用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审核处方适宜性,做医生合理用药的良师益友;做临床科室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合理用药分析师;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指导患者正确用药等等。但由于我国临床药学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药师还未真正实现专职专科化,各医院临床药师配比明显不足。药师在审核医嘱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参与药物治疗时,不能充分掌握患者的医嘱、病历等信息;开展医嘱审核时,不能即时查询与用药相关的任何问题;完成药历、处方点评等工作记录、计算各类医疗质控指标时,不仅任务艰巨繁琐,而且获取的数据可能不准不全。

站在医院药学发展的转角,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毫无疑问,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安全合理用药中,应该是一条必由之路。有了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工具,药师在处方用药安全工作中,工作效率提高,并可能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已经尝试在全程化药学服务中引入信息技术,并且初步取得一定成果。事实上,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满足于简单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各类医药信息的查询,而应该提高到药事管理的高度和层面。尤其应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管理中,降低用药风险,为患者建立一道绿色的防护墙。

就审核处方而言,为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主要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种信息化管理手段。事前管理指的是在医嘱下达之前,就依靠系统的智能化判断,按照用药危害等级或者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对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提示、干预和拦截,避免不合理处方到达患者手中,同时帮助医生规避各种用药风险。事后管理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类用药数据和质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目的是为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管控目标提供参考,同时为自定义用药的事前干预措施提供借鉴。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调整的管理目标和干预措施,及时输入系统后,又可进一步辅助优化事前管控和干预,最终实现临床用药管理的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在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药学的发展正面临着转型的阵痛,而信息技术这匹黑马,无疑是助阵的强有力工具。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磨合和接受过程。要想充分利用好先进的信息技术,除了需要转变观念,还需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相信随着医院药学工作模式的转变,信息化服务也逐步从“以账务管理和药品管理为中心”的业务型管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型管理转变,以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为目标的信息技术将在医院药学中得到普及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上一篇:网络直报分秒即达 下一篇:鄞州模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