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心理 第2期

时间:2022-09-07 03:24:31

和谐心理 第2期

心理和谐是否包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范围?是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李慧教授在其主编《民族文化与和谐心理――内蒙古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考察》一书中从哲学、心理学的高度,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心理和谐必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核之道理。认为,心理和谐对社会和谐必然产生主导性、阻抗性、可逆性、支配性等作用,如若心理不和谐可能对社会产生失落心理、剥夺心理、对抗心理、萎靡心理、仇富心理、排他心理和投机心理等,后者将对社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多次强调:“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但是这些弊端,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在这里阐述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尤其是其分配原则,但其间也包含着文化、精神和心理问题。我们国家正处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同时我们国家也处于这一阶段的初级阶段,更甚者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之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度贫乏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国家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不仅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同时还有封建社会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各种不和谐、不健康的心理是很有可能的;同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是产生和谐心理、健康心态的重要保障。从这些方面来说,和谐心理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关于心理或和谐心理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学人志士都有过阐述。如,苏格拉底想用“自制”来构建人们的和谐关系;亚里士多德欲用“中道思想”试图建立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等。但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西方文明自古与东方世界不同,或说总有些“霸道”倾向,古代西方人所说的“人为自然立法”便是很好的说明。到了近代,这种倾向更趋极端,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以及前后名士对这一命题的呵护、夸耀、赏识,人与自然、物与我完全进入了两分状态,即对立状态,人整个成为了自然的主人、主控者或征服者。然东方文明不同,就中国古代文明来说,她不仅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天与人合”之思想便是一例。所以,我们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有深远的理论、实践渊源的。但如何使这种渊源,尤其是把它的精华部分纳入到内蒙古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领域,并使其发挥作用,这是一个急需研究并付诸实践的问题。在这方面本书做了极具意义的探索。的确,随着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压力的增加;城镇化及其紧跟其后的中青年农牧民劳力之不间断的向城市的涌入,农民工工资、子弟上学、住宅等问题的呈现,加之广大农牧区空巢家庭、老弱留守的生成;高校教职工工资待遇刚刚得到重视、社会地位还有待更好地提高;随着扩招,即高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但学习环境等学校内涵式软硬件条件很难跟上学生人数剧增之外延式发展的状况等等,部分地区、部分人群中产生惶恐不安等心理活动是可能的。如何极早发现此类心理的产生,并医治这种心理之作祟?这更是一个实践上的可行性操作问题。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上一篇:校企深度融合 下一篇:文化惠民,图书馆服务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