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07 02:17:49

产业协同研究综述

[摘 要] 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基于从不同地域的产业协同水平、三次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协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影响产业协同的主要因素、对策措施建议等方面系统梳理了相关文献。通过梳理发现:产业协同虽然对各地区、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当前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在不同的地域、或三次产业之间,还是各产业内部,协同作用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并成为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也是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受到学界越来越多重视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产业协同;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049-0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urren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from different areas, collaboration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mong tertiary industry and its interior,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study comb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 isn't getting better in the curr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Meanwhile, it has become the key affecting factor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at academic circles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Key words: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on development, affecting factor, economic development, literature review

h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从战略上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而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产业协同至关重要。所谓协同发展,是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协作、配合以及促进,耦合而成的同步、协作与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它强调各系统间以及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协作并有机地整合成有序演变的状态,始终保持差异与协同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的产业发展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以及具体的产业内部都没有表现出很好的协同作用。

从国家明确提出产业协同后,学者们对产业协同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综述的文献从2007年开始,在2007年以前关于产业协同的研究相对较少,从中国知网上检索统计发现2000-2006年,期刊与硕博论文题目中出现产业协同共38篇,在2006年有三篇关于县域经济产业协同的文章,其他多是关于产业协同对于发展某类产业以及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的研究。而且没有关于产业协同的文献综述,而近十年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产业协同综述的有10篇。基于此,本研究综述主要分析近十年有关产业协同的各类研究成果,从产业协同的相关理论、测度方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对策五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产业协同的理论基础

协同是协调合作之意,协同是一种在一个系统各部分之间协作的理论,是理解结构如何产生和谐共进的一门学科。产业协同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至1974年,哈肯(HakenH)创立的与产业协同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协同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哈肯(1974)认为协同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检查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的合作如何产生宏观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功能结构(即如何有一个自组织),同时它研究由大量完全不同性质的子系统所带来的各种系统的协同作用水平。另外,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与产业协同联系比较紧密的又一理论。二元经济理论学者认为,各区域、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产业选择上都会存在差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它比较倾向于选择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经济欠发达、乡村地方更多的是依靠物质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赵双琳,朱道才(2009)指出,区位理论、平衡发展理论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产品循环发展模式理论、技术梯度理论等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蕴涵着产业协同理论。叶峰(2009)在文章中将资源禀赋理论、产业转移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视为三次产业协同的理论基础。罗斌(2011)认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及模式、产业区域布局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府规制构建了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理论体系。魏丽华(2016)提出分工协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分工与协作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对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工与协作的有机耦合深刻体现了协同理念。还有一些学者将产业动态支撑理论、熵变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与三次产业协同机理作为产业协同理论的理论基础。

二、产业协同度方法研究

产业协同发展的度量可以监测产业发展未来的实施效果,并针对实施情况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对于产业协同运用不同的测度方法,有通过计算产业相关度进行分析的;有建立模型,如灰色关联度模型、空间计量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哈肯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是多数学者所采用的方法。柯丽菲(2013)用灰色关联分析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以2007-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GDP为参照数列,以经济区三大产业增加值为比较数列,分别计算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与GDP的关联度。吴爱东(2014)等运用灰色关联理论,选取了六个经济变量,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层面,对京津冀物流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关联度和协同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彭继增等(2015)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西省产业结构和以人均GDP为表征的经济发展两项指标的协同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王晓文等(2015)在分析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基于灰色关联法,分析京津冀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之间的协同成熟度,建立了京津冀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对于学者研究应用到的其他度量方法,如钱龙(2011)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与方差分解法,探讨了我国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叶峰(2011)通过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四川省的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状况和影响因子,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顾菁(2012)引入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通过对2005-2010年相关数据的处理,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协同度,提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理论体系的要素及结构。李琳(2014)运用协同学中的哈肯模型对1992-2001年、2002-2011年20年间中国29省市经济协同发展驱动因素进行了分阶段序参量识别。李蓉(2014)等借助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Bootstrap-DEA方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度概念,构建了以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为子系统的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中国工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孙虎等(2015)提出了度量可以有两个思路,一是编制区域投入产出表,精确度量京津冀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找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二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李少林(2015)在评述协同发展文献的基础上,采用1998-2011年中省际数据对产业协同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面板计量分析。肖晓玲(2015)采用重庆和四川的省级数据,计算两地的产业相似度,并对成渝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经济隶属度进行测度分析,以反映成渝经济区存在的产业同构现象。苑清敏(2015)等通过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模型,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7-2012年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区、市)的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王晓亚(2015)等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计算出中国29个地区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协同度,并进行地区分类。然后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影响知识密集型产业协同度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协同度的测度方法有许多种,在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中,对于三次产业的协同多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协同关系进行研究,而对于具体产业之间的产业协同度多是通过建立模型或是评价体系来进行实证分析。

三、产业协同状况研究

产业协同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三次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以及区域之间三个方面。研究成果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很多发现。

(一)关于三次产业的协同状况

1.三次产业协同促进经济发展,但不同地区协同发展不均衡。王云平(2008)强调,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作为子系统的三次产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发挥三次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1+1>2的协同效应。各产业在不断满足最终需求的基础上,产业之间形成有效合理的供需关系,只有加强三次产业子系统供给和需求的协同关系,才能实现经济更有效率的增长。徐华(2010)提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程中存在两种一般机制,分别是产业技术的跃迁机制和产业之间的拉动机制,和两种特殊机制,产业链条的分化机制和产业链条的衍生机制,就是在这些一般机制和特殊机制共同或交替作用下,三次产业得以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实现,对经济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但在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与困难。譬如郑重阳(2011)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工业进程总体上滞后于东部地区,且绝大多数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基础与条件存在差异性。这类差异存在于我国的区域经济之间,也存在于各省市的产业经济发展内部。王晓文等(2015)对京津冀地区的研究,发现北京地区的三大产业之间发展比较均衡,其增长驱动因素差别不大,天津地区的三大产业之间发展比较不均衡,第一产业的增长主要由人力驱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较多地依赖固定资产投资。这些驱动产业增加的因素多为要素投入,而依靠资本要素投入实现产值增加的路径不会带动经济的长远发展。

4.关于对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研究。顾菁等(2012)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主体及外部创新环境各自的有序度虽然有一定增长,但创新体系整体协调度较低,且伴有较大波动,创新主体正逐步成为整体创新体系演进的主要动力。王晓亚(2015)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依据协同度将中国29个地区分为五类,分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不处于协同发展、虽处于协同发展状态,但协同状况不稳定、在协同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波动发展、在整体协同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较为平稳发展、协同发展比较理想这五类状态。

在产业协同现状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三次产业协同、空间产业协同、还是具体的产业协同,都表现出的是协同水平相对不高、以及地区协同发展存在差异的现状。因而为促进产业协同、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上需要做出不断的努力。

四、产业协同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协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也有许多学者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并从外部发展环境及政策体制,经济成长基础及产业结构,产业本身的相互影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一)外部发展环境及政策w制

王云平等(2008)提出,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是影响我国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资源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是重要原因,体制不完善弱化了三次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协同效应。这些影响三次产业协同的外在因素需要逐步改进完善,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徐华(2010)提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所面临的挑战相当严峻,全球产业链布局、低碳经济大潮、体制改革阻力、产业政策偏误等都阻碍着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李少林(2015)对影响产业协同的因素进行了空间面板计量分析,发现问题依旧存在,诸如传统产业高耗能依旧存在,对环境的规制并没有抑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在新兴产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的资金投入对协同度没有显著影响。

(二)经济成长基础

田敏(2010)提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可以说是从调整供给结构角度调整经济结构,但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推动力,并且有助于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因此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徐涵蕾(2010)通过借鉴澳大利亚奎那那工业区,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能力进行评价后指出,实现地区和产业协同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可行的技术、可靠的企业和运行许可。李琳等(2014)提出,驱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因素有三:一是区位比较优势,二是区域经济联系,三是区域产业分工。王晓亚等(2015)的研究发现,人均GDP、教育水平与协同度正相关,产业结构、工业规模与协同度分别为“倒U曲线”和“正U曲线”关系。

(三)产业本身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钱龙(2011)考察了我国1978-2008年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得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其自身,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尚未形成互动和协同发展机制的结论。叶峰(2011)指出,四川省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协同程度不高,区域差距明显,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因素分析法研究发现,建筑、房地产相关产业、旅游相关产业、大工业是四川省三次产业协同的三大主要影响因素。

五、促进产业协同的对策研究

为了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学者们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聚集与创新、促进产业协同融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产业间的关联作用,建立共享发展机制、强化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王云平等(2008)提出,要坚持“一产稳、二产强、三产大”的产业发展方针,转变产业发展模式,突破产业发展薄弱和关键环节,有效实现产业互动发展。董春等(2008)指出,重振四川经济雄风的关键是要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具体措施为:一要促进四川省产业系统进一步开放,实施非均衡的产业发展战略;二是突出四川省产业系统中竞争与协同两种关联作用。田敏(2010)提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路径。田敏(2011)强调,三次产业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各次产业的均衡发展有助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实现。另外,郑重阳(2011)提出,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来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和经济发展。柯丽菲(2013)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协同发展建议,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王晓亚等(2015)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给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条件,改变第二、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张反而限制知识密集型产业协同发展的状况。彭继增等(2015)提出要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使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均衡发展;要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以政策优惠吸引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的平衡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二)加强产业集聚与创新,促进产业协同融合

分析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充分考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钱龙(2011)等就强化工业与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强调,积极推动工业向园区聚集,促进第三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以自主创新促进工业与第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步伐,消除制约工业与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朱叶红等(2012)对安徽省城市产业协同发展提出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协同能力。柯丽菲(2013)对广西省北部湾提出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支持产业集聚,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培养主导优势产业,关联协调“三群”、全面协调区域区位优势。彭继增等(2015)提出要加快以金融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要增强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以及专业市场的形成;刘雪芹等(2015)认为,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驱动创新和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所在,要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产业创新中心。

上一篇:浅谈古代汉语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