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时间:2022-09-06 09:48:25

怎样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古人写诗作文讲求“诗情画意”,融情入景,以境会意。苏轼评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朱自清也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诗中见画意,画中品诗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绘的艺术情境,与文中人物一起体验感受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情境教学,教师导入是关键,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学生难以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也就无法体验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也就无法深入。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

一、语言描绘,导入情境。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之中,通过体会作品的画意来品味文章的思想情感。例如朱自清的《春》就是由五幅图画组成的一篇画面感极强的精美散文。我在教授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这三幅图时,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聆听朗读,展开联想。我用优美、生动、深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生机勃发、春意盎然的美妙世界,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在作品的美丽意境中。这样,学生、教师与作者融为一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整个课堂会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二、播放画面,引入情境。

用多媒体播放画面,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学生更容易身临其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用多媒体播放庐山秀丽的风光,瀑布奔腾的气势,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情境。这一举手之劳,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描绘和口干舌燥的讲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欣赏中,只觉得“身在此山中”,很自然地激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可以说用多媒体教学此类诗文,是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亲临现场,进入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优美的语言,再生动的画面,不如我们去现场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想一想。如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作者具体描摹其外形特征:其枝干“奇崛而不枯瘠”;其叶片“清新而不柔媚”;其花“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尽管作者对石榴的外形特征描摹得准确而形象,还是不如课后带领学生去实地仔细观察石榴,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石榴的枝干,看一看石榴叶片的颜色,闻一闻石榴花朵的清香。这样实地观察,更有生活实感。再如观察紫藤萝,我们会惊叹紫藤萝的繁茂、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其实,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只要条件许可,我们都可以带领学生去看一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养成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习惯。

四、彩笔绘画,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许多作品都具有诗情画意,它们不仅仅是一篇美文,不仅仅是一首好诗,更是一幅好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本身就是一首题画诗,学习时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春江景物图,从诗中体会画意,再从画意品味诗情。诗中通过桃花的盛开,江水的转暖和鸭子的畅游,表现作者在春天来临时的欢快喜悦之情;又通过满地吐清泛绿的蒌蒿,露出尖尖嫩芽的芦苇,迎流欲上的河豚,等等,萌动着无尽的春意,显示春天蓬勃的生机。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可以说是一幅辽阔、苍凉、壮观、奇特的塞外风景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彩笔把诗句绘画出来,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深入、更透彻。

五、课件展示,制造情境。

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动手能力差,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我以前教学《小橘灯》时,课前一般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相关内容,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橘灯,小组评比出优秀作品,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体会小姑娘的心灵手巧,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角色扮演,身临其境。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个性张扬的时代。他们既有很强的好奇心,又有很强的表现欲。如果教师偶尔变讲台为舞台,让学生台上“秀”一下,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会很有热情,很有兴趣。例如把《变色龙》改为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很好地把握“变”字,突出“变”字,能加深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的理解。如果有的老师觉得演课本剧费时费力,那么也可以演课文中一个片段。如《空城计》中,根据插图,我让学生头戴“纶巾”,身佩“宝剑”,焚香操琴,不时还把鹅毛扇扇两下,借诸葛亮的悠闲突出“空”字,刻画他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个性。这些道具很简单,表演这样一个片段不到十分钟,但效果很好,可谓事半功倍,学生既很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又激发了兴趣,更培养了表现力。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至于教师如何去运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开动脑筋,积极创新,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真切感受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

上一篇:浅谈科技翻译中句子深层逻辑语义关系的对等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强让”与“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