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答题正确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时间:2022-09-06 07:28:13

提高答题正确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摘 要: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审题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粗线条审题和假冒审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画关键词,解决粗线条审题带来的问题;并把近几年的常见阅读题型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题型,整合与之相应的审题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审题思维,治疗假冒审题。

关键词:审题思维;粗线条审题;假冒审题;审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听到学生的懊恼之声:“哎呀!这道题我看错了!”“这道题我看都没看,就做了。”又或者很无奈地说:“这道题我看了但不知道怎么答,看不懂呀!”虽然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但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总结原因时总是轻描淡写地写道:粗心,没看到题目要求,不会做。那么如何纠正学生的这种“粗心”,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呢?笔者对此做了一番调研,在此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审题的误区

审题顾名思义就是看题目,具体而言是指对题目进行周密的揣摩、审查,以把握题意的活动。仔细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解题的根本保证。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粗心现象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真性粗心,我称之为粗线条审题,是指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对于其中的某些问题本来完全可以解决,但由于做题时不仔细,粗心大意,从而造成错误。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如“司空见惯”写成“思空见贯”,再如文言文阅读第一题通常是选择题,很多时候是要求找出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两组词,但有时也会有变化,或要求找出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或从读音上作要求,或要求找出不相同的,可是经常就有学生因不够细心而与这4分失之交臂,着实令人遗憾。

另一类是假性粗心,我称之为假冒审题,是指学习上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已经弄清楚,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感到困难,对问题答不完全或说不清楚,总是对一部分错一部分,并给人以为是他粗心的假象。具体来说就是看题是仔细的,一个字也不放过,可是读完后却一片茫然,找不到答题的切入点,只好要么空着不写(这种情况只占少数);要么瞎写一通,看似写得满满的,但却答非所问。

二、培养审题习惯、审题思维,切实提高审题能力

我认为培养审题习惯和审题思维是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粗线条审题而言,首当其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即要求力求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笔者认为与其在每次考前对学生苦口婆心地提醒,考后喋喋不休地总结(认真读题,读题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逐字逐句、逐符号地读,边读边记边理解,要反复读、仔细读、边读边想,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对题目的内容有个总体的印象再答题……),不如化为行动。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凡是做题,不管是平时练习,还是考试,都要一边读题,一边圈画或画横线,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起来,养成自己注意的习惯。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到一些隐藏的题目,如平时的考试中在文中画句子、给某段话加标点等,很多同学都会漏做。而像上文的文言文练习,就可以在“意义”“读音”“用法”以及“相同”或“不同”这些题目中的关键词下画横线,能迅速提高审题的正确率。

如果说画关键词、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解决粗线条审题带来的问题的良方,那么培养审题思维就是治疗假冒审题的妙药。因此,我讲解试卷或练习时,注重培养学生找准做题的切入点。第一,教师要做有心人。教师自己要钻研试卷,尤其是要熟悉中考题型,把握审题的切入点,并分门别类。我把近几年的常见阅读题型归纳为“概括事件题”“标题的作用题”“看似矛盾题”“选材详略题”“人物分析题”“字词删改题”“字词含义题”“环境分析题”“目的用意题”“比较阅读题”“开头结尾作用题”及“语句赏析题”等,并针对不同的题型,整合与之相应的审题切入点。第二,教师要有战略战术。教师“传道受业”的对象是有思维的学生,因此在传授方法时不要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应理论联系实际,方法与例题要相结合,讲完一道题后,再找类似的题目,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通过一道题掌握一类题,并能够举一反三。

例如《陋室铭》的练习中有这么一道题:“作者说是陋室,又强调‘斯是陋室’,而结尾又引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如何理解?”讲解中,第一步我引导学生明确这其实就是一道“看似矛盾题”,并请学生找出矛盾的双方,他们很快能够说出是“陋”与“不陋”。第二步我要求学生阅读原文,理清“陋”的原因以及“不陋”的原因,学生也能较快地回答出“陋”是因为客观上就是这样。这本身就是一间简陋的屋子,而“不陋”是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就不觉得简陋。第三步我要求学生结合问题、结合文本,用语句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

“看似矛盾题”的三步曲:找出矛盾双方——明晰各自原因——整合答题。显然矛盾双方的原因就是这种题型的审题切入点。

再来看看2012年苏州中考的第21题:“小说用较多文字写了快手刘的‘不灵’和失手,为什么还以‘快手刘’为题呢?”从题中的“较多文字写了快手刘的‘不灵’和失手”可看出是考文章选材,“以‘快手刘’为题”则是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选材的类型及其作用,提醒学生注意非主体事件的选材在文中或铺垫或对比或烘托的作用,接着明确本文写他的不灵和失手是与他之前的快手对比,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表达了“我”对他的喜欢和同情。

再如《我的母亲》的练习:“作者写到自己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此题显然是一道“目的用意题”,即分析文中描写“我”被打得厉害的目的。做这类题我分两步:首先从内容或结构分析这句话,其次依据“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学生往往会着眼于第一步,而忽略第二步。我跟学生明确地说:“‘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人都不会单纯地为写事而写事、写景而写景,文章一定是有感而发的,写入文章中的情节、材料都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从内容或结构分析、联系主旨(作者通过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来抒感或阐明观点或讴歌精神)来分析是‘选材详略题’ ‘目的用意题’这类题型的审题的两个切入点。”

又如2011年南京中考题《雪地烤红薯》就着重考查了“人物形象分析题” “概括事件题”“字词含义题”“环境分析题”及“语句赏析题”等。如这道题:“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对文中事件的概括)。”这道题是考查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概括能力。从我接班起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概括事件能力。首先要会“合并同类项”,然后按照“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的句式,或者动宾、主谓短语的方式进行表述:如有特殊强调可加状语,即“何时或何地谁干什么”或“何时或何地谁怎么样”。在做这题时学生们把握住了题型,迅速答出“烤红薯——称红薯——卖红薯——送红薯——吃红薯”的过程。

其他如“人物分析题”“比较阅读题”“目的用意题”“字词删改题”等也都是近几年常考题型,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切不可过于急切,而是要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培养。

综上所述,培养好学生的审题习惯和思维,让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审题的切入点,就好比交给了学生一把提高审题能力、答题正确率的金钥匙,一定会令他们受益匪浅的。

参考文献:

[1]吴世强.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J].新课程,2010(5).

[2]李丽华.培养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J].新课程学习,2012(5).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中学)

上一篇:班主任要树立威信用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成才 下一篇:重视导学案在政治课中的应用培养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