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感悟文言文的深层意韵

时间:2022-09-06 09:16:53

如何让学生感悟文言文的深层意韵

【关键词】文言文 意韵 背景 生活 逻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73-02

学生从初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到高中毕业,学了六年,但真正达到新课标“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要求的并不多,有的甚至还觉得它最是枯燥无味,甚至厌恶文言文。在文言文课堂上,教师一味分析词语活用、虚词用法、句式特点,把解释词语加翻译当成上课的法宝,学生即使认真听课,记录到的全是对文章的浅层梳理,而不知课本上的经典名句到底好在哪里,美在何处,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能喜欢呢?

要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感悟其中的美,首先需要教师自己能读出文言文的深层意韵,体会出作者用字行文过程中那颗鲜活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文言文。教师对文言文有了独特理解后,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出意韵呢?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搭建学习文言文内容与背景的桥梁,体味作者用词为文的深意

对创作背景的掌握,是从宏观上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重要依据。而文言文的内容,因时代久远,所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是体会文章深意必不可少的途径。很多教师也注重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但介绍完之后,即把背景抛开,背景成了讲课前的故事点缀。这么做,虽然是介绍了背景,可学生并不能结合背景来理解课文,所以还需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在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搭建从了解写作背景到理解课文深意的桥梁,让学生努力去探寻文言文词句与背景的内在联系,读出文章的深层意韵。如上粤教版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小石城记》一课。介绍了作者柳宗元少有才名,早有大志,20岁即中进士,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后遭打击被贬永州司马,弃置十年等背景内容。讲到课文第二段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句,学生很难体会到此句有何深层意韵。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联系写作背景,让他们去感悟背景与课文所写内容契合的地方。如第一段形象描写的小石城山清幽瑰玮,第二段对将天地造化的美景放于蛮荒之地而无人赏识的责怪,与作者身世遭遇有什么契合的地方?经过这么一点,很多学生都能指出作者的“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就如同“小石城山的清幽瑰玮”,而作者的“被贬永州司马,弃置十年”,就如同小石城山被弃置而“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最终体会到作者这么说,那是心中满怀愤懑和不平,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深意。

二、将文中的词句还原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理和情感

文章虽经千百年,可作者的感情却不受时间的阻隔,仍与我们息息相通。而要体味文言文中作者的情感,阅读者的生活体验是必须参与进来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理解字词基本意思后,引导学生把文言文中的人物当成现实中的人,然后去感受他们的情感脉搏。将文言词句放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让学生去体验琢磨,才能更真切地感受词句蕴涵的心理和情感。如上粤教版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文章落笔是“自余为人”,学生通过查字词典,很容易翻译为“自从我成为有罪的人”。可翻译出来后,学生并不知道此句的深层意韵,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此句的情境还原到生活中去理解。如生活中,一个人没有犯错误,却受到了处分,一天他对别人说:“我这个被处分的人……”你能体会他这么说的心情么?学生听后能才能琢磨出 “自余为人”一句,作者并不认为自己有罪,而没有罪却写自己是罪人,那是愤愤不平的抗击。又如本文第二句的“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学生理解了“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为“缓慢行走,漫无目的出游”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将此放到生活中去体验:为什么特别点明一个被贬之人在缓缓地走路,毫无目的地出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心情下走路会迟缓,终日无目的出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就体会到柳宗元被贬永州后,那压抑的心情和惶惑的精神状态。

三、剖析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

字词句的相互联系构成了文章的整体,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以读懂字词句的意思为基础,而文章深层内涵的把握却离不开对文句内在逻辑的领悟。文章内在的逻辑在句与句的推进中完成。培养学生感悟文言文的深层意韵,就应当引导他们在理解词句意思后去思索上下句之间的联系,感受句与句之间那根看不见的逻辑链条,进而体会出作者为文的用心,理解文章的深层意韵。如上粤教版语文必修2《赤壁赋》的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学生对照注释,翻阅字典,只是从字面上知道这段写了什么景物,可这些景物是怎么传递作者的感情,苏轼笔下的景物美在何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剖析本段七句间的写景逻辑链条入手。要明白各句间的逻辑联系,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各句联系起来的理据。如这一段的第一句重点写的是到了赤壁下,而第二句写的是有清风徐徐吹拂,水波如何。这两句联系的理据是“到了赤壁后最先感受到了风”。而第三句写主客相互敬酒,背诵起了写明月的诗歌,第四句写明月出来了,三四句的逻辑联系依据是“从期待明月到看到明月”。第五句的“水光”又是与第四句的月光链接,第六句放舟泛游离不开第五句的“接天”写到的广阔,而第七句是感受广阔后的抒情。如此推演出来,学生对苏轼行云流水的景物描写自然能心领神会,对文中蕴涵的期待、喜悦、赞叹之情自然领悟深刻。

文言文教学,需要强调字词积累,但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字词和翻译的浅层上,更要引导学生领悟文言文蕴涵的感情,体会文言文用词用句的深层意韵。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产生兴趣,从而感受到古代优秀作品的美。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一篇:政治教学“六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