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家教育理念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时间:2022-09-05 09:59:29

传统儒家教育理念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摘要:继承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教育进步,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补时代之偏。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心灵的教育、爱的教育,否则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孔子提倡的德育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关键词:教育 孔子 德育 内圣 外王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定义“教育”――“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可见,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心灵的教育、爱的教育。如果没有这个,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即使外面的高楼大厦修得一年比一年高,也不会让人们感到满足,反而内在的欲望、攀比、嫉妒、痛苦会越来越大,道德水准越来越下滑,最终离快乐越来越远。要知道,快乐并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像藏地,因为保留着非常清净的佛教文化,人们的生活虽然不是那么富足,没有特别高级的轿车或房屋,但人们却有一颗知足少欲的心,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快乐。在汉地虽不像藏地一样全民信佛,但汉地的儒家思想,对人们内心、行为的约束,也是相当不错的。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2006年央视的《对话》节目中,邀请了中美两国的顶尖高中生,作过一次价值取向的考察。当时,主持人给出智慧、权力、真理、金钱、美这五个选项,美国学生一致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解释说:“如果拥有智慧、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一个人选择美以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这表明中国学生的道德水平在退失,假如大量人才的生活取向和价值观,都建立在金钱和物质上,建立在外在的发展上,从来也不注重内心的道德,那他们的未来令人堪忧。现在的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盲目地追求金钱,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始终觉得生活压力非常大,而且没有安全感,活在世上似乎没有意义,甚至有人选择了一些不明智的行为。其实,如今的物质条件跟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大大改善,饮食住处对一般人而言也不成问题,但为什么这么多人没有感到满足,仍然觉得压力大呢?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灵很迷惑,一味地跟着潮流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在学校里,从小就只重视分数,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至于很容易就被浮躁的现实同化了,而传统的儒家文化正可弥补这一缺陷。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中,包含着一整套道德修养的方法,“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他主张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体现了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原则;要从身边做起,体现了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其具体做法包括三点:

一.“求之于己”。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他认为“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努力。孔子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更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人们疯狂向自然索取的今天,我们可从中得到对于真谛的启示。

二.“笃信好学”。孔子很强调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但又不是为了知识而知识。在他看来,知识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他对当时学习与修养相脱节的风气很不以为然,批评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说做学问成就自己,“为人”是指读书只为装饰自己,以便向别人炫耀。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学问和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德育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依旧是需要着重提倡的,只有这样像药家鑫一样的例子才会越来越少。

三.“躬行实践”。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书本上的学问,是比较容易学到的;但要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孔子很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他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说要先实行了,再说出来;做得到的就说,做不到的就不要说。

孔子“为仁” 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为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圣”是道德理想的典范,“成圣”的方法则通过内心的道德修养。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将“德”同“治”联系起来,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想。“命”―“仁”―“德”―“治”四者的特殊联结,构成了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儒家在先秦只是百家中的一家,但由于它所倡导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义道德教化,适应了秦汉以后以稳定为最高价值取向的社会的需要,其学术和政治的地位不断上升,儒家学说亦在历代儒家学者的加工改造和对其他学派学术思想源源不绝地吸收中,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儒学教育观念恰可补时代之缺,尤其是其提倡的“内圣”之学,对于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年.

[3]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5年.

上一篇:基于Logstic模型的工资水平预测 下一篇:晚清谴责小说对现代小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