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

时间:2022-09-05 06:00:57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

摘要:构建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完善政府的治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而且还依赖于中国整个政府的公职体系和公职人员的伦理价值即行政伦理的重塑。行政伦理的建设关乎民心向背、国运治乱和国家兴衰,影响行政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的提高,关系到行政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必须树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正确的价值观,规范政府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各种行为,从而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需要的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行政伦理;服务型政府;路径选择;意义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41-02

一、行政伦理的内涵

伦理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人们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其二是指人们的行为应当遵循的规范。

行政伦理是以一定的行政理论和道德观念为指导,以责、权、利的相互关联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重点,融合在治理国家与公共行政的方方面面,诸如行政体制、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商、行政监督、行政改革等。行政伦理与行政心理、行政精神共同构成了行政意识形态,反映着一个社会的行政活动和行政关系的面貌与状况,是行政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个体系,行政伦理应当包括行政伦理观、行政伦理规范和行政伦理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渗透在行政机关的制度架构、政策措施和行政人员的公务活动过程中,表现为制度伦理、政策伦理和行为伦理等形式,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人民群众对行政活动和行政关系的普遍要求,反映了政府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准,制约着日常公共生活的健康开展。行政伦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主体的内在信念发挥作用,以自我觉醒、自我约束的形式来表现行政人员对公共行政理念的价值评估和追求,对行政人员品格和政府管理运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行政伦理的核心是行政伦理价值观,它表现为一系列信念、信仰和理想,是政府治理主体在行政领域的价值追求的深刻体现,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作用和评估标准功能。现代公共行政伦理本质上要求以公共利益为本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基础,公正、公平、公开地行使公共职权。因此,公平和正义就是行政伦理价值观的首要观点。

二、当前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人员往往会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不顾,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公共权力经常被用来满足私利,这种情况就叫做行政伦理失范。目前我国存在的行政伦理失范有经济类失范,如贪污挪用,行贿受贿,违规经商,隐匿财产等;政治类失范,如,权力寻租等;以及组织人事类失范,失职类失范等。

第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从宏观范围上看,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往计划体制时期形成的以突出政治为导向、以服从义务为标准、以自觉自律为主要形式的行政伦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受到挑战,旧的道德规范被怀疑和否定,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定型和完善,西方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乘虚而入,传统的宗法道德思想、等级特权思想沉渣泛起,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被严重扭曲,必然出现行政伦理的失范现象。

第二,行政人员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他们会在政治市场上追求自己最大的效用,即权力、地位、待遇、名誉等。而把公共利益放在次要地位。行政人员虽然有私人生活和个人利益追求的自由,但因为其掌握着公共权力,就应当有维护公共生活健康的责任和义务。当公与私之间发生冲突,需要他做出选择时,如果其道德修养不高、自身素质较差,受个人利益的驱动,行政人员的行为就会失控,导致行政伦理失范现象发生。

第三,行政体制自身的问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我国行政体制自身存在着许多弊端。特别是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期,新体制的建立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各种配套的法规、章程、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健全,无形中造成许多管理上的“空档”,成为产生行政伦理失范的隐患。

第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当前的中国,虽然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与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相比,还远远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大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地位偏低,无法有效行使监督权。二是民主渠道不畅,监督缺乏群众性。在各种监督中,人民的监督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但受长期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公民的主动监督意识不强。三是舆论导向乏力,社会效益差。善不能尽扬,恶不能必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政伦理失范的程度。

三、行政伦理建设的路径选择

首先,从整个社会文化教育层面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强在社会伦理道德领域的书面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比重。伦理道德不是“一蹴而就,现学现卖”就能形成的,关键在于长时间的观念培育。从小就应培育爱岗敬业、尊重他人、对人诚实热情基本伦理作风和道德规范。

第二,把行政伦理要求纳入法制建设的范畴,实行权威性立法。“行政伦理法制建设有两个基本依据:其一,行政伦理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其二,行政伦理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法制是道德精神的法制体现,而道德则是其精神内核与伦理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对行政伦理做出了比较完整的规定,2005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们的行政伦理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轨道。

第三,建立由公民个体和组织广泛参与的行政伦理评估系统。政府组织和行政人员的工作最终服务对象是广大公民团体,所以最有评判权的是他们。公民对政府及其行政伦理方面的赞扬与批评,都应该通过一个完整有效的系统来被体现和处理。建立这个系统的关键在于,能使公民能以多种途径将自己的意见反映出来,然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处理。

第四,加强对行政人员队伍的行政伦理培训教育考核机制。这个教育过程绝不能仅是理论知识的传达,重点在于其实践性,要通过这个过程让公务员切身感受到自身在行政伦理方面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素质,让他们体会到伦理道德的重要性。通过培训教育以及考核,让公务员真正从内在素质提升方面,去体会、去感悟到行政伦理的内涵与重要。

第五,完善对行政人员在行政伦理方面的激励处罚机制。通过对优秀人员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以及对表现不好的处罚,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因为行政人员也有一定范围之内的个人利益,通过满足其合理的个人利益和限制其不能涉足的利益,来充分体现人性需求。所以说,只要这个激励处罚机制能够合理完善,一定能够促进行政人员的品性道德的自我修养,从而培育出顺应时代、服务社会的行政伦理。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著特征。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标志是:(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作为人民政府的基本要求,和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在机构设置、职能确定、资源配置等方面,注重和强化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用事业、社会治安等,不断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3)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形式,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社会自治功能;(4)健全公共政策体系,维护、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当为全社会成员创造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政府提供的基本服务应该实现均等化,体现普遍性和公平性。

第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与坚持以人为本相一致,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央对建设服务型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要求。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任务。当年,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指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010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以,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来看待和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第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现代化的需要。自政府产生以来,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的演变,分别是统治型管理模式、管理型管理模式和服务型管理模式。统治型管理模式依托的条件是传统农业文明和家长制的存在,主要将权威因素作为其整合力量;管理型管理模式依托的条件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特征在于“管制具有支配性”,将权威因素和经济因素作为其整合力量;服务型管理模式是变化迅速、信息丰富、知识密集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将信任因素作为其整合力量,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政府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服务型政府需要行政伦理的支撑,我们要发挥优良的行政伦理传统,改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行政伦理观念,不断改进创新,促进服务型政府府建设。

上一篇: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重着陆对飞行安全的危害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