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语言鉴赏四辨

时间:2022-09-05 12:29:52

古诗语言鉴赏四辨

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诗歌语言的特色。从2007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直接考查语言的试卷只有2份,考查情感的有12份,考查手法的有10份,考查内容的有8份,考查意象的有2份。事实上,鉴赏诗歌的情感、手法、内容、意象等无不与诗歌的语言紧密相连。当然,鉴赏诗歌语言时也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仔细揣摩、推敲。具体说来,解答好诗歌语言鉴赏类的试题,关键要注意以下四辨。

一、 辨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区别于他人的显著艺术特色,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性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所以,掌握如下描述语言风格的常见术语,有助于我们区别不同风格的诗作。

1. 豪迈雄奇。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苏轼的诗词。

2. 沉郁顿挫。“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最典型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3. 悲壮慷慨。情感悲壮,语言高昂,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之气。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 朴素自然。语言不加雕饰,率真朴素,且多用口语,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并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却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如陶渊明、王维的诗。

5.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折、细腻、柔美”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诗词作品。

6. 清新明快。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语言直接、明朗、直爽,往往斩钉截铁,―语破的,如两汉民歌。

7. 委婉含蓄。有时也称蕴藉,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商隐的诗作。

8. 平淡质朴。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白居易的诗。

二、 辨语言内容

诗歌的语言从内容的角度看具有跳跃性、象征性、抒情性以及特定含义等特点。鉴赏时注意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旨。

1. 跳跃性。由于诗歌篇幅有限和文字精炼的特点,诗歌中的省略无处不在,诗人有意的留白和无心的插柳也是俯首可得。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充分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用自己的想像补齐诗中的省略,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2. 象征性。在写景抒情诗中,所咏之物往往就是象征形象。诸如松、竹、梅、菊、兰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意义,象征人们高洁的品质,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诗人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3. 抒情性。诗歌语言往往景染,情由景出,好的诗歌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悲”“秋”等词语能直接传达出诗人内心凄凉以及老病孤愁的情绪。

4. 特定含义。如“秋水”指眼睛、“鸿雁”指书信等。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同学们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文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 辨关键词语

古人作诗用词巧妙,鉴赏古诗的词语,主要是指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鉴赏,当然,数词、副词、叠音词、象声词、语气词等也不可忽视。

1. 特征动词。一个恰当的动词能让整句甚至整首诗流传千古的例子并不鲜见,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特别注意具有多重含义的、特征性的动词。如2007年全国卷Ⅱ“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中的“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 形容词。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颜色,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绿”“火”“蓝”这样包含绚丽色彩的词语,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丽,令人难忘。

3. 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2007年山东卷“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

4. 副词。对副词的鉴赏,是新出现的考查内容,要特别注意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频率、方式等副词,也要关注时间、语气副词在表达时的特殊作用。如2006年江苏卷:“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元代魏初《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又”字暗示了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5. 特殊词。还有一些并不常见、一旦出现必有妙用的词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限于篇幅,略举三例。

①叠声词。叠词的作用不外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起强调两种作用。2007年天津卷:“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高启《黄氏延绿轩》)“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2007年湖南卷:“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王安石《示长安君》)“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②倒装词。一般表强调,或是为了音调的和谐等。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③数量词。突出强调或是造成对比。如“―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通过描写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春残欲尽的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

四、 辨三种题型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有效地解答好鉴赏诗歌语言的题目,现将鉴赏诗歌语言的常见题型、答题步骤列表归纳如下:

【典型试题】(2007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题误区】此题有三个地方极易让考生在解题时出现失误,会导致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理解诗词大意时出现误差:一是词题的副题“超然台作”,二是作者为苏轼,三是词的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情感。这三处地方极易让考生在解题时先入为主,认为这首词表达的离不开苏轼的旷达、豪放、乐观、喜悦情怀。一些考生往往只看表象,不究实质,文人失意时反乐者,多是解嘲,借以掩饰心中的孤苦凄凉。

【解题示例】简单地答出什么心情给2分,能结合诗词内容作简析给2分。总体而言,此词的感情基调应是低沉的,试题从指定的三个词语来提问表达的是什么心情,那么答案只能是一些表达相关情调低沉的词语,如无奈、苦涩、惆怅、低落、郁闷、忧郁、忧愁等,并在此种低沉的基调中思家念亲,这样的答案都应是可以的。分析时,一定要注意与前面的感情基调保持统一,而且一定要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否则不叫简析。

【参考答案】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吧!

上一篇:古诗鉴赏答题指要 下一篇: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