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之特点分析

时间:2022-09-05 02:00:47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之特点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就业人数增加使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二是新的就业观念在逐步形成;三是就业面向基层使其重心下移;四是就业面向国际拓展就业领域;五是就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这些特点对我国高校毕业生正确地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开阔视野、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控;分析

[作者简介]黄勇荣,广西大学教育评估办公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4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81―03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这对于我国高校毕业生正确地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开阔视野、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就业人数增加使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2007年11月16日,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495万人增加了64万人,增幅为12.9%;比2006年413万人增加了146万人,增幅为35.4%。可见,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就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各地和高校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抓住《就业促进法》施行的有利时机,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将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法律规定作相应的延续、扩展、调整和完善;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二、新的就业观念在逐步形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并且高校的招生规模也稳中有升,因此,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毕业生仍然固守传统的就业观念,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异于更大地缩小了就业的机会。为此,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逐步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降低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大胆竞争;二是对工作单位较少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更少地考虑单位名气、牌子、地理位置等易变因素;三是有健康的就业心态,对大学生就业市场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就业活动中去,克服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浮躁心理、依赖心理、恐慌心理等。此外,还表现在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同时还注意学习与自己职业、就业相关的知识,多方面培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未来就业奠定牢固基础。

三、就业面向基层使其重心下移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整体中心下移,并逐步下移到社区,下移到农村,使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从“高级专门人才”的光环中跳出来,变成实实在在的高级劳动者。这一点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中就显得更为突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紧紧地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面临的职业选择,根据就近就便就地的原则,学生个人或按地域、专业自愿结合,深入城镇、社区、乡村、厂矿、军营、学校等,开展文化服务、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区援助、志愿者服务等。正如“教育作为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大学生以亲身的实践活动,投身社会,服务人民,既作贡献又锻炼自己,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校内延伸到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激发同学们成长成才、奋发进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从城镇到乡村、从贫困山区到海岛渔镇、从军营到学校,从企业到社区,从东部到西部等广泛基层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用自己真诚的付出,在深入社会、服务人民中增长才干,也培养了大学生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和了解基层、扎根基层的优良工作作风,为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吸纳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广阔空间在基层,政府在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了极大进展。国家要求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努力营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制度化环境。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及时总结经验,使现有项目可持续发展;要认真研究探索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新途径,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尽快启动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项目,街道、社区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要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持续开展主题突出、生动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推广“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

四、就业面向国际拓展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在中国大地全面掀起,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的、最好的选择。不言而喻,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更加深入、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在这场竞争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我国高校毕业生作为未来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职业,使自己在学业、职业和自身三方面得以合理配置,以获得最佳人生定位,这些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及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当前,外资公司、合资公司迅速变多、变大,外商投资的增加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不断开放新的投资领域,如电信业、银行业、保险业和专业服务领域等等,并取消了过去禁止外资介入的禁令。此外,劳务输出的规范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劳务输出是劳动力在全球流动的一种形式。资源配置的规律表明:资源总是从效率低的部门和地区向效率高的部

门和地区流动,劳动力的配置也是如此。目前经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是我国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这些国家大多劳动力资源短缺,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随着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由于世界经济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劳动力的流动日趋频繁,高层次劳动力资源的短缺日益严重,这些为我国扩大高校毕业生直接对外的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

五、就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

面对我国严峻的就业市场,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制定相关政策,为就业服务。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主管就业的部门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成最为重要的行政服务职能来抓,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使其成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主渠道。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政府加强宏观管理,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以保障人才公平竞争,建立更加开放的、完善的就业市场。此外,各级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户籍人事制度,取消区域性、行业性限制,解决西部就业不足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难。总之,各级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指导、监督、调控功能,急大学生所急、想大学生所想,以人为本,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比如,在国家层面上,最近出台的政策法规就有三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此外,还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教学[1997]6号,1997年3月24日实施);等等。在地方层面上,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如宁夏作出毕业生创业3年内免收行政费和地方税、辽宁省出台13项政策支持志愿者放心去基层工作、海南高校毕业生服务贫困地区期满可获事业编制、天津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申请奖励、山西大学生“村官”待遇财政补贴政策出台,等等。

总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高校和大学生本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井然有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教学[2007]24号.

[2]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

[3]雅克・德洛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杨跃民.论我国现代人才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

[5]朱军,谢芳.加入WTO后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与对策[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6]李素梅,冷泽兵.立足就业问题探讨大学生的人性化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1).

上一篇:浅析酒店业与院校依赖 下一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