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时间:2022-09-05 01:02:25

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摘 要:基础设施包括了公路、铁路、桥梁等,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基础设施越完善,经济活动成效就越显著。本文对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基础投资;经济增长;增长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1997年之前,我国几乎所有的省份都表现为基础设施投资不足。这一点其实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一致的: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政府财力相对不足,难以对基础设施展开大规模投资,导致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1998年后中央政府主导并督促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在我国大部分省份逐渐将这个瓶颈打破了,从2000年后,加大西部省份的基础设施投资成为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投资对产出和民间投资具有显著的影响 。

二.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现状

影响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影响投资效率的因素也是动态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地的发展定位、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低效率型投资项目的成因也十分复杂。除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宏观上影响投资的效率和规模需求之外,还包括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存量水平、其他主客观因素等。首先从人口规模角度看,随着人口的不断聚集和增加,因为在一定时期内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在数量上并不发生变化,即它边际成本为零的特征,使基础设施的服务对象逐渐被划分。其次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来看,地理位置赋予了各个地方不同的地域特点和资源票赋,从而形成了拥有地方特征的产业结构,所以基础设施在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这些自然因素。再次基础设施存量水平考虑基础设施存量水平是基于投资规模的限制,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和带动经济的需求,而且通常只有当基础设施项目达到一定的建设规模才能够发挥出产出效益,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存量水平进行评估,针对存量不足、投资效用大的方面进行投资。最后主客观因素也会对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存在着影响,如技术进步会对社会效率从长期来讲都存在影响,腐败问题和政府投资的偏好等都会影响投资效率。

三.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1.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生产部门的发展以基础设施为基本条件,其生产成本和效率受到基础设施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的供给效应,就是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直接影响的具体表现。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扩大,促进了部门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拉动经济的增长,譬如近几年我国在供水设施、运输设施、电力设施、电信设施等投入,不断地刷新人均GDP增长的记录。

(2)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成本。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缓慢经济发展对成本投入的高要求标准,而在交易活动的环节,可以促进交易的成功率和促进交易的成本费用。譬如通讯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减少生产和交易环节的沟通障碍,同时为产品的跨地区交易提供低成本的便利渠道。

(3)改善交易的环境,特别是在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方面,具体可以为贸易发展奠定物流周转的能力,刺激了地区之间货物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贸易的规模,促进贸易的专业化。

(4)有利于产业化结构的升级,加强了各产业之间的联系,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添加新的经济增长点,譬如农村运输、电力、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降低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成本支出,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

2. 经济增长对于基础设施总投资的脉冲响应。

对于模型 1,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确定变量次序为 D.LnINI到D.LnY。 这样,我们在给出VA R 估计的基础上,计算出产出增长率对基础设施总投资增长率的脉冲响应函数和累积脉冲响应函数 , 图1和图2 给出了它们的动态轨迹。

从图1可以看出,当基础设施总投资增长率冲击发生后,产出增长率出现明显的正向反应,并于第2年达到最大值。此后,冲击力度开始衰减,并于第3年的第3季度左右减弱为0。随后,产出增长率开始出现明显的反向反应并于5年后达到最大值,此时1个百分点的基础设施总投资增长率冲击导致产出增长率下降了01005个百分点。从图2可以看出,基础总设施投资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率的累积冲击一直为正向冲击,并于第3年后达到最大。此后,累积冲击力度开始减弱,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产出增长率变化基本上在0126个百分点左右的水平上。上述产出增长率对基础设施总投资增长率脉冲响应和累积脉冲响应模式表明,基础设施总投资对产出具有较大的、持续时间长的正影响,且时滞相对较短。

3.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效应的策略。

(1)确保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与经济水平相适应。

投资规模的合理性是基于存量水平来考虑,只有当基础设施项目达到一定的建设规模才能够发挥产出效益,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存量水平进行评估,针对那些存量不足且投资效用大的方面进行投资,这样才能有效满足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基础设施投资相对滞后会制约地方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和发展要求,区分轻重缓急,保证社会资金的合理投向。政府投资要和私人投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经济处于低谷、民间投资不足时,政府投资可发挥引导作用刺激整个经济的回暖,但也要注意政府投资范围和职能的界定,政府投资应该主要投向公共工程领域。在宏观经济形势好时,政府可适量减少投资,以防止社会总投资过热、需求过度和通货膨胀。从长远来看,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两者不可或缺,二者相辅相成。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管理体系。

对于基础设施项目来说,其投资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个设施完善、环境良好的健康社会,因此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两个问题必须提上日程。通过投资政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保证地方投资政策的权威性、稳定性和可行性,避免政策与制度朝令夕改,或为吸引外部投资而为某些项目“量身定制”临时政策,以当下经济利益换取地方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采取行政手段加以规范,建设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保证政府权利与责任范围隶属关系明确,避免政府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失位、缺位以及越位行为,从引进项目到全部投产的每一环节力求做到责任分工明确化、操作规则标准化、执行过程制度化。

(3)改革政府投资的审批制度。

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政府投资审批制度的缺点,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克服,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为核准制。只要投资主体各方面的条件符合,就予以通过,从而减少中间复杂的审批程序,这样既能大大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为后面的投资建设备足充分的时间,能够清除中间的寻租行为,以减少政府腐败。

(4)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由于国家积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对整体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民间资本资金数额非常巨大,并且投资效率要远高于国有资本,但却苦于没有投资渠道,到处游走,会给市场带来经济的波动。因此,国家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为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让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在市场机制下公平竞争,既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资金价值,又能减少政府垄断投资所造成的腐败现象。政府需在这方面积极推进。

(5)建立集中高效的资金管理体制。

政府性资金要实现逐步整合和集中,通过集中资金使用权和投资决策权来统筹安排,可以发挥有限政府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减少决策成本和提高决策效率。对于建设实施阶段的资金管理应实行建设费用报账制。建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财政集中支付机制。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由建设单位提出资金拨付申请,财政部门根据项目的进度、合同、结算结果及资金情况,与施工单位直接结算,将款项支付给施工单位。

四、结束语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扩大,促进了部门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成本,并改善交易的环境,促进贸易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有利于产业化结构的升级,加强了各产业之间的联系,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添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36-41.

[2]周易江.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商,2012,(6):186,185.

[3]董梅.西北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4]李强.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3(3):72-77.

[5]杨艳,罗霄.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问题探索,2009,(5):11-15.

上一篇:基于功能变迁的上海近代历史公园更新策略初探 下一篇:基于BIM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