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尝试运用

时间:2022-09-04 07:42:30

传统舞蹈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尝试运用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尝试以傣族舞蹈为主要干预手段,针对有抑郁和焦躁症等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实践证明,傣族经典舞蹈在调节女大学生体内的能量流动、激发对生活的热爱、调节低落消沉情绪、克服怯懦与自卑心理状态等方面有着其他舞蹈少有的先天优势。

关键词:舞蹈艺术;傣族舞蹈;心理健康;女大学生;艺术教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高校招生人数剧增,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情感、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009―2010年度,国内因各种原因自杀死亡的大学生人数可达百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总人数是男性大学生的2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中心,并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但是,目前针对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辅导在形式上还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采用单纯的言语交谈辅导的方式。诚然,交谈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疏导方式,但由于许多女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与交往,仅凭对面交谈往往很难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而且,根据近几年心理辅导档案统计,许多女大学生的问题触及个人隐私,很多女大学生出于种种顾虑不愿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选择了自己默默地承受,结果有的造成出现早期精神疾病的症状。

国外专家在对抑郁与焦虑的研究中发现,有氧运动练习能有效降低焦虑,对长期性的轻到中度的抑郁也有治疗效果。事实上,国内的研究也显示,身体锻炼作为一种提高和维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是对传统抑郁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李璞民先生在《心理学与艺术》中讲:舞蹈艺术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具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具有强身健康之功效,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性格内向的女大学生,舞蹈疗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一、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淮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尝试以舞蹈为主要干预手段,针对有抑郁和焦躁症等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并取得了一些效果。鉴于目前舞蹈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在国内大学还较少,形式也没有固定规范的模式。学校首先以心理健康中心为龙头,整合音乐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等相关部门的师资,培训数名舞蹈心理辅导教师,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目前,通过舞蹈心理辅导的女大学生人数已过百余人。效果证明,这种新颖特殊的心理辅导方式很受女大学生欢迎,对于有焦虑症和人际关系敏感的来访女大学生,此种方式效果显著,她们反映自己身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与宁静。

在诸多用于舞蹈疗法的中外舞蹈种类中,心理健康中心尝试使用的既有传统严谨的国际标准舞,也有自由奔放的爵士舞与韩舞。实践证明,女大学生通过这些舞蹈的练习,身体机能有所提高,但心理调试效果不甚明显。鉴此,心理健康中心尝试用民族传统艺术的路子进行调整。目前来看,云南傣族舞蹈是比较受女大学生欢迎的少数民族类舞种,其对焦躁抑郁心理治疗效果明显。笔者剖析其中原因有如下方面:

1.傣舞的动律特点更适合调节女性大学生体内的能量流动

舞蹈治疗家认为,个人内心的烦躁与不安可以借助舞蹈的肢体动作去宣泄。在所有生命体的内部都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能量流动一旦混乱,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而通过学习舞蹈,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可以使内心的冲突和矛盾由混乱慢慢转为有序和平稳,使悲伤、焦虑、愤怒和抑郁等情绪得到缓解与释放。

云南如诗似画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孕育了清新优雅,独具艺术特色的傣族舞蹈。千百年来,在傣家人不断的发展创新下,其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地,成为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舞种。傣族舞蹈姿态阿娜、节奏舒展、情感含蓄。舞步时而轻盈委婉时而骄健活泼,其中的踏跺动作,看似着力向下,实是重起轻落,脚掌平稳着地。动作形态上,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的颤动和轻摆。舞蹈整体动作平稳,仪态安祥,规律性的重复较多,而跳跃性动作很少。这些特点较适合没有舞蹈基础的女大学生学习。而在这种柔美舞姿的动律中,无论是身体屈伸形成“三道弯”还是独具特色“一边顺”,都充分体现了傣家人传统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自身“水”文化的理解与诠释。水是傣舞中重要的表现元素,而舞蹈风格本身也带有温柔舒缓、至纯至净的水的特质。而这种来源于水的艺术形式和女性大学生的身心气质有着天然的吻合。

2.傣族舞蹈的意境美可以重新激发抑郁女性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抑郁症的最主要特征是忧愁伤感,对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厌倦。研究证明:舞蹈不仅可以宣泄情感,还可以唤醒情感,以改变情感中的某些方面,从而改造生活经验。引导女大学生多接触或感受充满美好、善良、积极的优秀艺术佳作,可有效激发女大学生重新融入生活的动力。正如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所说:“人的审美教育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

出于激发女大学生生活热情的目的,心理健康中心使用的一些经典傣族舞蹈,多是意蕴深厚,含意隽永的艺术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讴歌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作品能够激励人们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如作品《彩云之南》中,一群活力四射的女孩绽放出青春的美丽。作品《雨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动的青春。再如著名作品《雀之灵》,美丽动人的舞蹈形象、丰富多采的肢体语言,尤其是手臂各关节有节奏,有层次的节节律动,更是创造了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艺术形象和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3.傣舞音乐的情感张力可有效调节低落消沉情绪

在心理健康中心来访的女大学生中,情绪低落消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高校生活环境中,情感经历、人际交往、学习就业等诸多问题都有可能使大学生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而引起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理健康中心始终把与来访者的情感交流放在首位,设法以各种方式给予她们心灵抚慰,提出了“以舞传情,以乐带情”的工作方针,指导来访女性大学生欣赏充满希望和洋溢幸福感的经典傣族音乐。

一方水土一方人,气候环境、民俗传统、等因素促成了傣族温婉善良、乐于助人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映射到傣族音乐中,使音乐总体特征表现为柔和而抒情。例如有“天籁之音”美誉的葫芦丝音乐,音色圆润柔和,略带鼻音,演奏时常用指法和气息控制来奏出极具特色的缠绵滑音,整体上表现出吟诵性的抒情气质。笔者认为,葫芦丝演奏出的悠扬如诗般的曲调,充满幻想与激情,是抒发抑郁女大学生内心表白的最佳乐器之一。再如,在傣族代表性乐曲中,悲伤指数相对低少,这与受到小乘佛教出世态度的价值观的影响有内在关系。汉族音乐心理重“尚悲”倾向,而傣族音乐的审美心理以“尚慈”为主要基调,即美好多于苦难、平和多于动荡、欢乐多于悲哀。傣族多以男女婚恋、赞美自然景观和幸福生活为主题,音乐里充满洋溢着的多是幸福与安详、慈善与纯洁。傣族的音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音乐海洋里,堪称是最具温婉、安详、幸福的音乐。

4.集体舞蹈的过程就是提高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它是人的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形式,反映着个人或团体的心理状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冷漠症”开始悄悄走进校园,制约着高校的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并使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陷入了孤独、焦虑、和非理望之中,这种现象有损于正常的心理发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扫除心理“冷漠症”。傣族舞蹈的运动方式,以一种积极健康的面对面的直接形式,在自觉与不自觉的含蓄情感中化解着冷漠化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的傣族舞蹈心理辅导,多数是采用群舞的方式进行的。因为,傣族舞蹈源于古代的社会生活,集体舞蹈既是增添节日气氛而进行的自娱性活动,也是他们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合。所以,舞蹈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能够培养女大学生协助支持、团体合作与共同奋斗的过程。群舞要求要有大通力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在合作情境中的她们表现得比较有责任感,而且还能体验到一种被她人愉悦地接纳的情感,同时也能体验到共同奋斗,达到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这对女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协调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练习舞蹈可以帮助女性大学生克服怯懦与自卑

女大学生随着生理的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但抗挫和心理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生活和学习的压力,给部分女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抽样调查表明,女大学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卑与怯懦心理,而对自身外在形象的不满意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优美动作,在训练的过程中能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全面发展。正如前苏联革命家加里宁所说:人要是学会了跳舞,连走路都可以美观和文雅些。练习傣族舞蹈是女性大学生改善体态的绝佳途径,因为傣族舞蹈是以生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创编的,其动作和形式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对塑造形体、改善体态有良好的功效。女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塑造形体美的最佳阶段,而塑造形体美对女大学生最富吸引力。因为这可以提高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认可,从而提高自信心。另外,通过舞蹈练习,促使女大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展现自我,在众多目光的关注下,女大学生无形中了锻炼胆量和勇气。

二、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方式

心理健康中心的傣族舞蹈辅导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校园舞蹈培训,更有别于专业舞蹈的训练。通过几年探索,心理健康中心在心理辅导中以传统傣族舞蹈教学为蓝本,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更加适合心理健康辅导的需要。大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寓乐于教,愉悦身心

成功的舞蹈教学可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心理压力,抑郁症的表现特征之一为情绪低落、郁闷消沉,无法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所以,在舞蹈心理辅导中,心理健康中心特别强调对女大学生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及时把握与调节。

美国著名的斯德维尔学校校长其著作《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中提出了“寓乐于教”的理念。“寓乐于教”与传统的“寓教于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要通过教育让学生长大后成为一个自己快乐、同时能够给予他人快乐的人;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中能真实感知快乐,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学生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尝试将“寓乐于教”这一理念运用到舞蹈心理辅导中。落实到实践,具体做法是:

第一,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情感会激发人们的潜能,产生机体的推动力。第二,对女大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在舞蹈心理辅导进行中,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不失时机地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2.化繁为简,增强自信

对于毫无基础的非舞蹈专业的女大学生来讲,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难度较大、动作花哨、节奏复杂的民族舞蹈动作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舞蹈心理辅导的目的不在于舞蹈技巧本身。常规的舞蹈基础训教法肯定不能照搬套用。比如在技巧上,训练空间是比较有限的。同时,过多的基础训练也会使学习过程变得枯燥而乏味。所以,舞蹈心理教师将民族舞蹈的动作尽量简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在辅导中,注意基础训练所占的比例不宜过大,达到热身目的即可。平时编排一些适合她们的小而简单的舞蹈组合进行训练,目的主要是对舞蹈风格和其动律特点的把握。逐步掌握后,就可以编排一些成品节目。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在条件成熟时,要参与一些小型的校内演出。演出活动可以使她们获得别人的赞许,这种成就感会能使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发现自身的聪明才智与潜能,提高自我认可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3.共同参与,强调合作

心理健康中心注重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让心理健康中心成为为他人服务的基地。一个舞蹈的顺利完成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来访的女大学生来自各个学院,成员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她们更多的习惯是他人为自己服务。舞蹈心理辅导老师,不仅限于专业上的指导,还需要在管理上将简单的“聚”在一起转化为“团队精神的凝聚力”。在舞蹈心理辅导中编排的多是集体舞,排练中要求女大学生注意队形整齐,动作一致,这就是变相的个体之间合作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中心引导学生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强调舞蹈的过程不是女大学生的个体话动,而是通过个体参与的集体活动,是相互协调的过程。

三、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验分析

淮北师范大学以55名女大学生为实验组进行傣族舞蹈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参加训练的女大学生实验后发放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可见,实验后,实验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发生了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饮食睡眠和敌对等指标,该五项指标好转率均超过60%。其中,抑郁症状最为明显,达66.7%,人际关系状况的改变率达63.6%,焦虑状态、敌对状态和饮食睡眠变化效应改变率均为60%。实验说明傣族舞蹈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比较明显,尤其是对抑郁、焦虑、人际关系、饮食睡眠与敌对等指标干预更为显著。通过傣族舞蹈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能使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多数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心理健康状态趋于好转,由此可见,傣族舞蹈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对矫正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有良好效果。它可提升女大学生内在的幸福含量,帮助其成为一个快乐的生命个体。

古希腊人说,舞蹈拥有身体和道德的双重教育价值,通过舞蹈训练在获得美的形体和行为举止的同时可以得到道德和情操的修养。在学校,舞蹈其实是一种美育方式,它可以促进大学生精神和谐,性情愉悦,丰富感情,并懂得去珍惜幸福、珍爱生命。希望明天我们再走近大学校园,满眼都是自信达观、积极向上的乐天派。

上一篇:微博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下一篇:《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奇思妙喻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