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 第6期

时间:2022-09-04 06:08:11

课堂导入 第6期

数学课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怠倦情绪挂在脸上,这种状况不仅使课堂效率下降,而且导致大部分学生掉队。克服这种状况已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课题。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内部根源,是最后决定的因素。教师如果能在一节课开始的导课中就能创设出吸引学生的“磁石”,达到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那么,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知识的建立过程中来。

根据直观性原则,我在初二几何第四章平行四边形一大节就做了以下尝试:

平行四边形的家族中,分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四大节。这几节图形的概念有从属关系,知识点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得好,能收到触类旁通之效果,引导的不好,会“煮成一锅粥”。平行四边形第一阶段的教学,即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这四节课,因为没有相类似图形的干扰,新知识本身就容易成为吸引大部分学生的“磁石”,学生不容易掉队。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后,我设置了三块。

一、直观教具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启发性的提问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诱导性的语言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上课我拿着矩形教具问学生:“这个模具给我们以什么图形的印象?”学生们齐声回答:“长方形”(小学的说法,)我说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又齐声说:“是长方形”;我放慢了节奏,指着教具的结构,说出了自己判断是平行四边形的理由,“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时下面就有几个学生小声叽咕:“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用肯定的语调问:“你们说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在哪里?”学生响亮地回答:“角是直角”,我立即重复并板书,“对,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也就是小学学过的长方形,今天我们要系统地学习它。”这时学生情绪振奋,完全进入了学习状态,接下来的性质和判定都是模仿平行四边形的学法自己得到的结论,并对结论进行了证明。

二、图画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进行“菱形”一节课之前,我让班上美术学得好的两个同学在挂历的背面画花边图,张姓同学用相邻两边分别是8cm和5cm的平行四边形套成花边,李姓同学用两边都是5cm的平行四边形套花边。上课时我先让她们俩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我问学生:“哪一幅花边匀称美观呢?”学生都说李姓同学画的美观。我用思考的口吻自言自语:“两个学生都是用平行四边形套的花边,都很认真,怎么套出的花边观赏效果不一样呢?李姓同学花边中的平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这时同学讨论,一分钟的功夫他们统一了认识,都纷纷举手发表看法,他们说李姓同学选用的平行四边形各边相等。我肯定并总结了学生的发现,李姓同学选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四边形叫菱形,它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你们对学习它的性质与判定有兴趣吗?学生无一人怀疑自己的能力,都说:“有”,接下来的学习像游戏一样轻松。

三、“差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焕发出所有学生的自信

上“正方形”的前一天,我给在这一阶段学习中表现差的两个同学布置了任务,让其中一个做一个“矩形”模型,另一个做一个“菱形”模型,并鼓励他们看谁做得好,谁能把自己制作的模型的性质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给学生说清楚。

第二天上数学课时,我让两个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后,学生都发出了嘘嘘声,他们制作的异常精细,我先让他俩给学生介绍了自己制作模型的名称、性质,接着我把他们的手抓住用模型做变性演示,并提问:“你做的模型怎么形状变了呢?”他们回答说“四边形有不稳定性。”当我把做菱形的一个学生的模型变化成一个角是直角时,学生说是正方形。我问学生们菱形怎么又成正方形了,学生说因为角变成了直角,我又举着另一个学生手上的矩形问:“这个菱形角是直角,怎么不是正方形呢?”学生说:“因为邻边不相等。”当学生对正方形与菱形、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认识到这种程度后,我把两个学生手上的模型又变回了原来的矩形和菱形的形状,并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模型怎么变化就能成为正方形,一个学生这样写:“菱形的角变成直角后就成了正方形。”另一个学生写道:“把矩形的两条长边截得和短边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有的学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看黑板上两个同学写的内容。当我允许他们回座位时,学生们为他们的出色表现给予热烈的掌声。我把两个学生写的内容稍加整理,总结出正方形的定义。课堂上学生焕发出空前的自信。当我提议谁能设想出正方形的性质时,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

就这样,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一共十课时的课只用了八课时学生就全部掌握了。

课课都要设置出不同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做法,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神秘。

上一篇:探索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下一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