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的现状与问题

时间:2022-09-04 05:57:17

我国地方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结合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区)、139个地级市和836个县相关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的有效调研样本和调查问卷,对目前地方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的自然状况、工作情况及其运作机制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并对目前职教教研部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

关键词:自然状况,运作机制,主要问题,教研部门

作者简介:陈旭辉(1973-),男,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张荣胜(1961-),男,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程道明(1972-),男,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教科室主任,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0-0057-04

一、地方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的实际状况

本文所述地方职业教育教研部门,专指直属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州)、县(市、区)三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从事职业教育教研工作的机构。

(一)机构设置

在机构设置比例方面,有71%的省份成立了职教教研部门或相应机构,但西部地区的省级职教教研部门的设置比例仅为33.3%,远低于现有调研比例;28.5%的地级市成立了职教教研部门,西部地区占3.6%;县级教研部门的设立为1.3%,西部地区占0.12%(见图1)。

从以上柱状图分析,省级职教教研部门的设置情况较为均衡,而市、县两级职教教研部门的设置比例明显偏低,存在整体性缺失;西部地区的地方职教教研部门更是严重不足。职教教研部门的区域性差异,反映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现实差距。

在机构设置类型方面,主要有独立设置、附设于教科院、内设于普教教研室等三种主要形式,具体设置情况见表1。

1.独立设置。指有独立建制的机构,主要形式有职教教研室、职教研究所或职教研究中心等。在收到有效反馈信息的21个省中,有4个省独立设置了职教教研部门,占19%;在调研的139个市级教研部门中,有11个市独立设置职教教研部门,占8%;在调研的836个县中,只有1个县有独立设置的职教教研部门,占0.1%(见图2)。

2.附设于教科院。指作为一种二级业务职能机构设立于教科院。在调研中,仅有5个省、2个市采取这样的部门设置,所占比例分别为24%和1.5%;836个县级职教教研部门中无此类型设置(见图2)。

3.内设于普教教研室。指一种二级业务职能机构设立于普教教研机构。在调研中有3个省、10个市、4个县采取这样的部门设置,所占比例分别为14%、7.3%和0.5%。(见图2)

除上述三种职教教研部门设置类型外,还有内设于省市教育学院、与职教行政部门合署、与职教学会共存,甚至降格下设在基层职业学校等四种形式。这些形式都是职教活动开展的权宜举措,虽然数量不多,但因“身份”不明,角色错位,难以有力、有效、有为地开展职教教研工作。

(二)人员结构

1.人员职数。表2中,职教教研部门现有编制省均6.9人,市均7.16人;实际在岗数省、市均为4.8人(5人以下)。

参照普教教研人员“一学科一教研员”的配编原则,地方职教教研部门的编制应为文化基础课(德育、语、数、外)教研员4名,专业大类教研员6~9,共计10-13名。显然,省市两级职教教研部门人员的现有编制数严重不足。

2.人员类型。表3中,调查反馈的15个省、49个地级市的职教教研部门中,专职教研人员省均3.8人,市均4.8人,人数明显偏少,缺编较多。再以市级单位为例,49个地级市中,文化课教研员市均拥有2.9人;专业课教研员市均拥有仅1.9人。

就现有人员构成的情况分析来看:省级教研部门正高级研究人员还非常少,职业教育研究的一流专家还很紧缺,教研员素质还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就教研队伍与职教专业发展需要的配备来看:现有文化课教研员偏多,专业教研员严重偏少,专业教学教研引领力量不足。

(三)教研经费

地方职教教研部门的教研经费主要由人员工资和事业经费两个方面组成。整体看来,省、市、县三级的教研人员的工资,来自财政全额拨款所占的比例,分别占100%、83.7%、72%,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

1.人员工资来源。如表4所示,市级的职教教研部门工资来源,有16.3%是差额拨款;县级人员工资,工资缺口要自筹解决的占28%。从调查情况看,工资来源得不到财政保障,已经影响了市县教研队伍人员的稳定性,造成人员流失。

2.事业经费渠道。从表4来看,省级、市级职教教研部门有固定事业经费的,分别占调研总数的73%和59.8%;职教专项事业经费,省级占27%,市级、县级分别只有36%,比例都不高,其中调研中的县级教研部门,事业经费必须通过自筹解决的份额竟占到68%。事业经费得不到全额的财政保障,只能从其他行政性经费中临时划拨。

二、运行机制和主要工作内涵

(一)运行机制

从调研情况看,地方职教教研部门的运行机制,受机构设置类型、分级管理的体制以及当地职教发展的综合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三种类型:

1.“科研引领”型。主要是指具备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省级职教研究机构,依托内设于教科院的学术背景和自身的科研优势,通过“科研引领―政策规划―业务统筹―项目驱动―培训研讨―实验推广”等模块化的教研组织形式或序列化的组合流程,承担对全省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研究等引领性工作。

2.“经验提升”型。主要是指独立设置的市级职教教研部门,利用其相对独立的业务统筹权限和在“省-市-校”两级管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具体落实省级教研部门下达的指导性意见和指令性任务,承担省级统筹性教研活动的选拔、推荐和组织工作。基本运行流程可概括为:培育典型―观摩研讨―检查评估―总结提炼―理论提升―成果推广。教研活动最终体现在个别化教研经验的总结提升,故称“经验提升”型。

3.“业务委托”型。主要是指在经济文化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部分地区,没有建立起专门的职业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委派普教教研员兼职充当、指派专门的行政人员负责,或由学校骨干教师代管,组织开展职业教育的教研活动。运行可描述为:确立主题―委托授权―研制方案―信息―实施方案―召集活动―展示成果。“业务委托”型由于存在着行政和业务“两张皮”,教研业务只能委托给当地的一所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与职业教育紧密相关的教育学会或协会组织,借助民间中介性组织,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其后果是有活动形式,却无活动实效。

(二)工作内涵

综合各地的书面调查反馈信息,地方职业教育教研部门在近几年内,承担了大量的研究、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并且承担了大量的来自行政部门委托的行政事务,大大超越了教学研究的工作范畴。地方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的主要工作内涵如下:

1.教学业务管理。开展教材征订、教学计划审核和相关的教学管理,开展文化课和专业课统一检测和教学质量评估;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和职业能力竞赛;组织职教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职业素养,促进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课改课题研究,以科研引领职教课程理念的变革,引导职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指导职教课程改革,组织开展课程开发与管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推广,着力促进职教课堂教学的提高。

3.服务行政决策。参与制订当地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为当地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参与组织开展示范专业评估、实训基地建设和示范学校建设,对各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估;组织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组织开展招生、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地方教育体制实行“省-市-县”分级管理、分级投入和分级办学的教育体制。与此相对应,教育业务管理和指导部门也应实行“省―市―县”三级职教教研网络,便于分类指导,分层管理。

1.就教研网络体系的构成而言,全国只有在华东等几个经济较发达和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较好的地区(比如江苏、浙江等)才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三级职教教研网络,其他很多地区都存在着教研机构不健全等现象。尤其是西部,连省级教研部门都未设置,只是在极少数地级市设立了职教教研部门,因而存在着网络体系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教研质量的提升。

2.就教研网络体系的节点而言,部分职教教研部门内设于普教教研部门,从面上看主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承担上传下达等具体事务性工作和临时性的业务检查工作。由于机构、编制、经费均不独立,同时从事职教专职和专业教研的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能力不强,还没能真正能发挥职教教研部门在科研引领、业务指导、课改实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助推作用。

(二)体制不完善

当前地方职教教研工作实行省、市分级管理、分层指导,但这种管理体制由于上述体系上的不完善,也带来了组织制度上的缺陷,即上下业务指导不力、信息交流不畅,容易产生教研工作低效的弊端。

1.从纵向关系看,向上缺少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的政策、理论、技术指导和统筹协调;向下缺少县区级职教教研部门的工作衔接。而省市级职教教研机构服务的基层职业院校,绝大多数行政上隶属于县区级管理,但县区级又没有专职的职教教研人员。

2.从横向联系看,省市间的区域教研协作只能自发进行,存在地区性不同行政主体、教研主体带来的沟通难度;在职业教育欠发展的地区,连省级都没有设置职教教研部门,只能通过职教行政部门的“二传手”传递到下级职教教研部门,客观上造成了职教教研工作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限制了职教教研工作在基层的深入开展。

(三)机制不灵活

1.缺乏沟通衔接的拉力。在职教教研工作中,部分下级教研部门工作迫切需要指导,但上级职教教研部门忙于事务或因指导层级脱节,忽视指导、疏于指导、甚至不导;同时因职教教研部门的分级管理,部分基层职教教研部门轻视指导、藐视指导甚至不听指导。

2.缺乏联合攻关的合力。地方职教教研部门,无论是省级还是市县级乃至校级间的自发教研协作,由于缺乏引力、拉力,组织协作松散、涣散,表现为协作前轰轰烈烈,协作中平平淡淡,协作后冷冷清清,其结果往往是联而不合、攻而不破。

3.缺乏整体推动的活力。地方职教教研部门内部大多采用“教研员分工负责、中心组专业协作”的运行模式,其结果往往是教研员个人牵头,缺乏团队互助,松散的中心组协作,又难以完全发挥真正意义上的引领作用,导致职教教研活动的开展常常是有教无研、有花无果。

(四)定位不准确

地方职教教研部门,由于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有的没有独立编制和经费保证,有的甚至还合署办公,结果导致职教教研部门沦为行政部门的一个“科室”,成为行政的附庸,造成职教教研工作没位置、没内涵、没威信;整天围绕行政转,教研业务混同于行政管理,存在越位、缺位、错位、乱位等现象;过多地承担教研工作范畴之外的行政事务,结果“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职教教研部门的性质、地位和职能没有明确界定,中央、省、市三级教研的职能边界模糊不清,上下衔接、左右协作、内部分工等多重关系和具体职能没有梳理清楚,因而导致职教教研工作目标不明、机制缺乏、效率低下。

(五)工作能力不全面

1.缺乏教育科研能力。地方职教教研部门的教育科研能力,整体来看普遍不强,缺少科研的深度支撑,缺少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入的研究能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停留在常规的经验表层;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等,缺少国际化视野和历史纵深把握;对当前课程改革的逻辑主线和未来的课程产品结构,缺少深透的学理分析,难以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

2.缺乏组织协作能力。职业教育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育科研部门、企业行业部门、劳动人事部门等平行主体的协作支持;职业教育教研的服务对象,是办学类型多样、专业门类众多、隶属关系复杂的各级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教研的社会背景,是无限开阔、充满变数的市场经济环境。这些因素对教研工作的社会化组织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从调研情况看,不少地区的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缺乏与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的外部协作,缺少相应的人才资源积累,组织协作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

3.缺乏教研创新能力。职教教研工作往往会沿袭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教研模式,以教材教法研究为主,重点放在微观、狭隘的课程实施和管理层面,缺少对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把握;教研工作止于困难和现状,依赖惯性思维和常规操作,对课题引领、项目协作,头脑风暴、集体叙事,区域联动、联片教研,网络播客、虚拟社区等新型的教研方式,却心存戒备,狐疑观望,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勇气。

(六)保障不得力

1.经费无保证。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经费有限,地方职教教研部门,只能开展极少量的、有限度的、面上协作式的教研活动,更谈不上系统地、深入地、卓有成效地实施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

2.人员没落实。调研材料显示,无论省级职教教研部门,还是市、县职教教研部门人员缺编都极为严重,没有足够的专职教研人员,更没有独立的编制和机构。其中,专职教研员往往承担多个专业的教研工作和行政管理忙于应付具体事务,受到外部制约和干扰太多,难以发挥教研工作的专业引领作用。兼职教研员则多由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业务骨干,但他们在学校内承担的任务太多,兼职教研的时间和工作量在校内得不到具体承认,只能依靠热情和责任开展兼职教研工作,难以保证教研质量。

3.政策不完善。在机构不独立、经费不到位、人员不落实、职能不明确的背景下,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至今尚没有专门出台相关职教教研部门的有关政策;更没有就职教教研部门的地位、作用、职能、编制等制定详细明确的有关制度,造成地方职教教研部门无位而无为,甚至是有位也难为的窘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资助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教学改革中地方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的作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下一篇:中职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