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结构问题

时间:2022-07-01 06:25:53

我国金融结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与金融的迅速发展,金融改革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展开。由于金融结构对于金融发展与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认真分析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结构的涵义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对于金融结构的研究,包括研究金融结构与金融工具的相互关系及量的比例,从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角度研究融资方式结构,从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的角度研究融资主体结构,从金融功能演进的角度研究金融结构等等。本文主要从流动性出发,从融资方式的角度,关注金融结构问题,重点放在直接融资结构问题的分析与调节措施上。

二、我国当前金融结构失衡的表现

1、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对称。在我国当前,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对称现象是非常突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现实的经济结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结构却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占GDP67.7%和工业附加值74%的民营经济,只取得信贷资产的30%,国有经济仍然占用了70%的信贷资产。随着我国以中小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需求产生于非国有经济成份,但金融供给却基本上由国有经济垄断,导致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严重不对称,也直接反映了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对称。

2、金融组织的单一性与经济结构多元化反差。中国现阶段金融组织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证券、股票和区域城乡合作金融等四个层次组成。其中,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失衡现象非常突出,从2001年底到2004年底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来看,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由81%、84%、83%分别下降到76%、77%和76%,股份制银行则由16%、16%和15%分别上升到21%、22%和21%,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地位仍然十分显著,其他商业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等发展不足。国有金融的市场过度进入,民营金融被挤出的特征明显,与经济市场化、多元化的发展反差突出。

3、国有金融机构的低收益高负担与提高竞争力、控制力的不适应。据统计分析,2000年四大国有银行的收入结构中,利息收入的比重极高,而这一比重在发达国家银行一般都较低,因为在全球融资渠道的改变中银行的筹资成本在增加而市场竞争在激化,出现了存贷利差越来越小的趋势,在现有业务结构下国有金融的利润增长显然空间很小。

三、我国金融结构调整路径思考

我国金融结构低效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因此,我国的金融结构改革主要应从提高金融效率出发,为直接融资创造成熟的条件,大胆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形式,以满足经济主体的投融资需要。

(一)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推进直接金融工具的多元化和完善金融市场,是构建功能更为强大,向实体经济渗透力更强的直接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这也是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主线。

1、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加快发展包括公司债、机构债市场在内的债券市场,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有利于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更多的促进投资增长和扩大内需;二是有利于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银行体系的改革调整;三是有利于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减少各方面对财政的依赖,并使企业、部门、地方政府和事业单位同银行及股票投资者一样,对投融资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四是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体系的均衡发展,为居民个人开辟新的投资渠道,也有利于增加引进国外资金的形式,扩大对外开放。总之,在继续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应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

2、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股票市场。一是鼓励和引导更多基础设施、可经营的公益事业公司到股票市场发股募集资金,发挥股票市场的筹资作用。二是积极稳妥地开放创业板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提供筹措资本金的渠道。三是继续完善“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增加引进外资的渠道,促进国内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四是强化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和上市企业的监督,切实解决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只有较低比例用于实业投资的问题,以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改革金融工具结构,开发新的直接金融工具。在金融工具结构上,应开发包括满足流动性和风险管理等需要在内的多样化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各种经济主体投融资偏好。

1、新的股权类工具。股权工具的背后是企业的产权问题,而产权的可分解性和可灵活组合的特点,正是开发更为灵活多样的新的股权类工具的基础。这应该是我们满足股票市场投融资双方,多种风险收益匹配偏好的思路之一。

2、新的集合投资工具。在集合投资工具中,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作为今后直接金融工具开发的一个方向。

3、证券化产品。证券化这一发端于美国,经欧洲和日本发扬光大的金融技术一直受到国内关注。整体上看,对一个缺乏信托传统的国家,证券化产品开发在国内还存在多方面的障碍,但其发展前景仍然是值得乐观的。

(三)改革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比例,发展民营金融

1、发展民营银行。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的比重还在继续上升,早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金融改革完全可以走同样的道路,通过创建民营银行促进国有银行和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

2、建立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依据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优化互动的理论,针对中国当前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不对称的现状,需要加大对非国有经济成份的金融支持力度。应加快对民营经济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如建立民营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3、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针对金融机构类型结构的失衡现状,应大力发展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目前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主要就在于银行太过于强大,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难以得到发展。这种过于单一的信用形式既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流动性,也使金融风险高度集中。

(四)增强银行体系竞争力,稳步推进混业经营

1、这是增强中国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制度需求。首先,外资金融进入以后,凭借财大气粗以及机制灵活、业务水平高、技术水平高、经营经验丰富等优势,将会主要在中间业务方面和国内金融业展开激烈的竞争。其次,争夺优良客户,千方百计争夺有成长性的企业。第三,争夺业务骨干,进行人才的争夺。

此外,从内在因素分析,为了银行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必须改变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分业制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冲击:(1)资金分流,支付能力下降;(2)企业长期资金需求越来越依赖于资本市场,只有短期贷款找银行,银行的业务扩大空间缩小,竞争力下降;(3)资本市场的发展,引起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短期化,好企业、好客户都到资本市场筹资,这就形成劣质客户积聚和资产结构短期化,必然使广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风险更加集聚。

2、从混业合作到混业经营是必然的。这一必然性不但来自于加入WTO的外部约束,也来自于推进改革、构建市场经济体系对现代银行的要求和银行强身需要的内部约束。混业合作、混业经营具有明显的优势:(1)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从社会角度看,节约了交易费用,有利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在银行方面有助于提高资金营运效率,银行收益也会提高。(2)有利于形成银企之间的强力利益制衡关系,提高金融安全度和社会的信用度。混业情况下,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全面,双方都不会轻易地破坏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建立一种双方内在的守信机制。这不是靠红头文件就能实现的,而是一种建立在市场、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信任。(3)能够更好地发挥动员储蓄,转向投资的中介职能,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增加资金来源,增加收益,更充分地发挥信用中介人的功能。(4)能够更好地进行资产组合选择,资产多元化,具有更好的流动性,支付能力、稳定性更高。有利于建立内在的稳定机制,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上一篇:开通旅游特服专用电话“12927”设想 下一篇:我国私募基金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