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美教育的得失

时间:2022-09-04 05:25:56

比较中美教育的得失

可能是当过多年教师的缘故,到了美国,我对美国的教育投入了特殊的关注。美国的教育的确很特殊,跟中国教育比较,似乎不像“教育”。

先从幼儿教育说起。美国的幼儿园,孩子们就是玩儿。玩是孩子的天性。许多中国的幼儿教育家,却把这一条从根本上“改革”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幼儿园担负起了小学的教育功能,以传授知识为主了。读英语,学汉字,什么心、脑算,变成了幼儿园的主课,孩子的玩儿,却被挤在了角落里。

美国则不同,有孩子的家庭,都和幼儿园联网,家长坐在家里就能看见孩子在幼儿园里的一举一动。我注意观察了孙子安迪在幼儿园的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安迪的一天就是玩儿,没见老师教过什么知识。

我问儿子,上了小学呢?儿子说,小学的知识量也很少,学生没有作业,学校也没有考试。有时,孩子的书包都不往家拿。那初中呢?儿子说,初中比小学稍紧一点儿,但和中国初中教育的紧张程度比半都不如。高中都是就近入学,没有严格的择校中考。

“高中是升入大学的门槛,总应该紧张一点吧?”我又问。儿子说,是比较紧张了,但和中国高中生准备高考的恐怖程度差得很远。因为大学招生没有入学考试,只靠平时的学习成绩和某些方面的专长录取,根本用不着我们高考时通宵达旦复习。

儿子的话我不信,我要亲自考察。我住的附近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高中。有空时,我就在校门外观察,看看美国的高中生是怎样迎接高考的。我在国内曾教过高中毕业班,能有一个准确的比较和判断。

我无法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但从学生的个头和成熟程度,我可以判断哪一拨是毕业生。

这些毕业生都一脸的轻松和从容。学生们都在篮球场、足球场、棒球场和橄榄球场上开心地玩着,有说有笑。他们的高考成绩已经写在平时的成绩单上了,现在何须紧张呢?晚上5点钟放学,他们说笑着走出校门各自回家。

一次,儿子在家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来了二十多个中国人。饭后,我和他们谈起中美教育比较的话题。他们都毕业于中国名校,在美国读过硕士和博士,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分析得有据有理。

他们先从中国的历史说起——孔圣人的办学方向不是十分清晰,只把他的学校当成讲“仁”布“礼”的平台。“学而优则仕”,在他的头脑里还是朦胧的。学生到底该怎样学,什么标准算优,古书上没有记载,因为他心里也没数。

中国的科举制度诞生后,一个“考”字,成了判定“优劣”的唯一标准。中国读书人的进身之路,只靠一个考字。考试不仅成了国家行为,而且变成了社会文化,考场成了文人的比武之地。用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像钢筋和水泥凝固在起。孔圣人的“学而优则仕”,后人用实践做了明确注解。

他们又谈到中国的现在——他们都是考出来的,考进了京城,考到了国外,知道考试能给一个青年人的未来带来什么。农家子弟,想离开贫困落后的世代生存之地,不考行吗?下岗工人的子女,想进入公务员行列,不考行吗?但考试也有太多的弊端,一个“考”的国家,究竟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应该深思了。

他们又对中美教育结果进行了比较——他们说,应试教育有得有失。中国人注重考试,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在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中国屡屡获得金奖就是证明。基础教育阶段,中国一个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转到美国较好学校的较好班级,都是前几名的尖子生。就说“托福”出国考试吧,年年都有满分的中国考生。美国人认为这不可思议,甚至怀疑过。反过来,过多过严的考试,也把学生的思维凝固和僵化了。知识在书里,未知的知识在书外。中国的学生从幼儿园考到高中毕业,考了十几年,把人考累了考烦了,上了大学,才想起玩一玩。美国的学生从幼儿园玩到高中,玩够了玩腻了,觉得自己变成了大人。要论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国绝对是世界前列,但到大学后期和研究生阶段,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明显落后了。

中国恢复高考三十多年,全国出两千多名省市高考状元,但在科学领域大有建树的人却不多。三十多年全国各类学校培养了四千多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可像钱学森、李四光那样杰出的科学家有吗?经济条件比我们差很远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则离这个目标好像还很远。

上一篇:扶风老城 第8期 下一篇:有关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