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时间:2022-09-04 10:41:39

中医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摘要】目的:对中西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探讨,以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适宜的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在近三年时间内的住院的患者,收集8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对这8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中医药可以有效的对神经系统、心血管、内分泌、椎外系统反应以及代谢问题等抗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和治疗。结论:尽管西医药治疗的总疗效比中医药治疗的总疗效快捷,但是中医药治疗却可以作为长期使用的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48-01

精神科的药物作用的部位主要是大脑中枢系统,根据不同的作用主要神经受者以及不同的作用,可以将其大致分为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物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几种,其中不良反应最为突出的药物是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这三类药物,而且具有一定的共性,在这三类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抗精神病药物,本文结合本院在近三年时间内的住院的患者,收集其中8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近三年时间内的住院的患者,收集8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对这8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

1.2 统计学意义

该8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没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不会对本次关于中医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造成影响;该80例患者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医药可以有效的对神经系统、心血管、内分泌、椎外系统反应以及代谢问题等抗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和治疗。80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7例;80例患者药品给药途径和剂量,其中一共涉及两种给药途径,仅有一例为肌肉注射给药,剩余的均为口服用药,药品用量高于药品说明书常用剂量的患者为4例(5%),药品用量在药品说明书常用剂量之内的患者为71例(88.75%),药品用量低于药品说明书常用剂量的患者为5例(6.25%),具体数据见表一;

表1 关于患者用药剂量与说明书规定用药剂量的关系

3 讨论

3.1 对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防治

精神科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迟发型运动障碍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副作用。丁酰苯类药物以及吩噻嗪类药物极有可能引发迟发性运动障碍,导致该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原因是药物毒邪蕴久化热、灼伤阴津。,损及肝血筋脉失养表现出肢体的震颤等症状;耗伤胃阴津不上荣表现为出现不由自主的运动舌、口以及脸颊,面对以上症状,耿小英等采用白虎汤来达到荡涤阳明以及清热滋阴的效果,其中包括30g的生地、30g的石斛、80g~160g的药用生石膏,30g的花粉、30g的瓜蒌、30g的麦冬、10g的知母、10g的酒军、10g的黄连,其中的药用生石膏采用先煎,酒军采用后下的方法。主要患者表现的症状部位为上肢或者是头、颈部,这些患者表现的症状为歪颈或者是两只手呈现捻丸的动作,面对上述患者在上述的基础上再加入30~90g的葛根;主要患者表现的症状部位为下肢或者是躯干,这些患者表现的症状为在原地踏步或者是不由自主的踱步,面对上述患者在上述的基础上再加入20g~40g的鸡血藤,20g~40g的白芍。面对氯丙嗪极有可能导致的便秘、面容呆板、动作不灵便、行动较迟缓、肢体震颤、口干、视物不清晰等症状,张玉荣建议采用口服六味地黄丸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表明此药对氯丙嗪所导致的锥体外系副作用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对自主神经系统副作用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但是不可忽视曾有一例因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而引发下丘脑危险的患者。

3.2 对心血管方面不良反应的防治

在防治心血管方面引发的不良反应,常规的方法就是应用甲硫达嗪、氟哌啶醇、氯氮平以及氯丙嗪进行治疗与防治,庄建华建议应该在此基础上合用复方丹参片,其中复方丹参片包括丹参、冰片以及三七,一天三次,每次四片复方丹参片,建议一个疗程为四个月,结果表明在常规方法上加服复方丹参片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出现率明显低于仅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也就是说复方丹参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减少抗精神病药物为患者的心脏带来的毒性以及消极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效使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Q-T延长或者是T波延长进行改善。在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窦性心动过速中,梁小赤建议采用补心丹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尽管在起效时间、患者的痊愈率以及总有效率上均与口服心得安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采用补心丹的患者的便秘、多汗、口干、多梦、心烦等症状却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中存在因为药物诱发心源性猝死的病例,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为主的仍然是西医治疗,而防治则采用的是中医药药物,中医药药物治疗在防治上有一定的影响。

3.3 对内分泌系统的不良反应进行防治

对于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闭经症状,吴黎明建议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其中包括6g的甘草、10g的川芎、10g的枳壳、12g的柴胡、12g的牛膝、15g的红花、15g的当归、15g的生地、20g的桃仁,当患者表现为急躁、胸闷时,建议在此基础上再加上10g的牡丹皮和15g的丹参;当患者表现为肌肤肿胀时,建议在此基础上再加上12g的防己和15g的黄芪,服用时间在月经周期前的5d~7d开始,连续服用7天,服用三个周期,尽管其治疗效果与肌内注射黄体酮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经过该治疗方案治疗的患者的精神状况的改善情况却明显优于肌内注射黄体酮。对于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闭经症状,丁瑛则认为是长期服用抗精神病治疗药物进而导致的痰浊内生、脾失运化、阻滞冲任;或者是肝失条达,气滞血瘀,影响冲任的畅行;或者是湿从热化,侵扰肝经,疏泄失常,根据以上症状,采用将6g的的三棱、6g的莪术、10g的桃仁、10g的川牛膝、10g的泽兰、10g的川芎、30g的鸡血藤熬成汤服用,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在治疗的40例患者中,治疗时长均为治疗二个疗程,患者总有效率为92.5%,患者的月经情况基本恢复正常,血浆催乳素水平基本降低或者是恢复正常。对于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闭经症状,杨静娟在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造就人工月经周期的同时,分别采取益气活血治疗、健脾祛湿法治疗以及补脾益肾治疗,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闭经症状效果明显优于仅仅使用西医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

3.4 对药源性肥胖以及糖脂代谢疾病进行防治

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患者会经常发生肥胖或者是体重明显增加,丁国安建议采用桂枝6 g、法半夏9 g、菖蒲10g、番泻叶10g、远志10g、泽泻10g、荷叶10g、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2g制成合剂,每毫升包括生药0.9g,每天服用两次,每次三十毫升,患者在经过治疗两周之后,体重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且患者的血糖、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均有明显的降低,不会对原来的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综合全文,中医药药物在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尤其是中医药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治疗手段得以改善,进而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以改善,对患者主症的根除是十分重要的。尽管西医药治疗的总疗效比中医药治疗的总疗效快捷,但是中医药治疗却可以作为长期使用的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

参考文献

[1]梁勇.老年分裂症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03

[2]杨俊伟.中药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

[3]胡义思.柴胡龙牡汤加减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

上一篇: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下一篇:西地那非与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