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9:10:37

中医药大学论文

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教材评价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的评价较高,但在基本技能和中医特色两个方面,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而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专业和康复治疗专业对教材的评价更高,针灸推拿专业和公选班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则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包括针灸推拿专业在内的医药学专业学生对三基和中医特色的内涵界定更为严格,提出的要求更多,所以,对教材的评价和专业特点、知识结构与体系存在内在的联系。详见表3。

1.2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尤其在授课条理性、教学内容实用性和多媒体应用等三项评价较高,但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习等三个环节评价相对较低,均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从专业角度看,虽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体评价较低,但体育教育专业对自主学习、康复治疗专业对案例分析和自主学习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评价均为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作为必修课的体育教育和康复治疗专业在自主学习和案例分析方面因为要求更高、同时在课时与教学设计之间协调得更好,而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则更低;此外,体育教育学生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针灸推拿学生对教学内容针对性、公选班学生对课程教学进度的评价均仅为偏向于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专业因为知识结构不同对教师重点难点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针灸推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针对中医药(尤其是针灸)的内容偏少,公选班学生则认为课时较少、课程进度安排应该更斟酌。详见表4。

1.3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综合能力提高、专业发展帮助和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等三方面的评价较高。但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学生对学习方法促进、针灸推拿学生对专业发展帮助、公选班学生对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的评价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学生认为运动医学和其他专业课相比相对特殊、且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有所欠缺,针灸推拿学生认为因为中医药和针灸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而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和预期相比还有差距,而公选班学生则认为由于课时偏少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详见表5。

2对策与建议

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又对运动医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医学作为中医院校本科专业中开设较晚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各环节都有待加强。为保证并提高运动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运动医学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状况对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已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所公认[3]。鉴于运动医学具有体育学和医学交叉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国运动医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该具有中医特色等客观情况[4],运动医学教学团队和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应该科学的综合的考虑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和交叉专业等因素。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较为合理,但专业结构和交叉专业融合并不理想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课程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以教师发展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人才引进、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运动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同时注重中医和西医、体育和医学的交叉融合。

2.2突出教材中医特色、增强基本技能方面内容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医学院校历来都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使用。目前国内面向本科生的运动医学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北京体育大学王安利主编,一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上海中医药大学褚立希主编,两本教材格局特色。但鉴于授课对象主要集中在体育和康复专业,中医方面的内容相对缺乏,且因为没有配套的实验技能操作方面的指导用书,在基本技能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调查情况显示,教材较好的满足了体育和康复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但对于针灸推拿及其他中医药学、中医药学相关交叉学科的学生来说,缺乏中医特色、缺乏基本操作技能指导,明显影响到了教材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使用。因此,至少应该通过自编讲义、配套用书编写、国外教材翻译等途径,弥补目前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条件成熟之后,修订或重编教材,加大中医防治运动性病症和基本技能实操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满足中医院校学生的需要。

2.3适当引入PBL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预习-听课-复习-考试”教学方法不同[6]。运动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应该在教学引入PBL教学法,但必须要注意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包括知识结构、学生偏好)和课程性质(选修、必修)的不同要求,在适合的教学内容中合理引入,反对牵强、盲目的应用PBL教学方式。同时要依据学生及其专业的特点,强化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环节。尤其注意在对针灸推拿学和中医药学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中医药(包括针灸)防治运动性病症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见习观摩等。此外,还应该根据班种的不同和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把握好重点难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体育专业学生医学知识相对欠缺、公选班学生专业来源较多,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上海中医药大学;《科学引文索引》;文献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6-0013-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research strength and research influence by analyzing the publication situation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from 2005 to 2014. Methods SCI was set as data source, and the papers published b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analyzed and asse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literature time, types, languages, funding and source journals. Results A total of 2103 SCI papers were published b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2005 to 2014, and 1287 papers were published from 2012 to 2014 which accounted for 61.20% of the total. Most papers belonged to the type of research papers. Most published journal wa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he highest impact factor of the Journal by the first author wa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IF:18.97 in 2010); the fund with the most papers w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Conclusion Bo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apers gradually improve over time. However, the impact factors of journals are generally low and the contents foucs on TCM subjects.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 on TCM intermal medicine theory an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bibliometric analysis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科技成果及科研人员的评价迫切需要科学性和公正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SCIE)作为国际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具备严格的选刊、选文标准及专家评审制度,所收录的期刊均是国际上各学科的高质量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代表着世界自然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准[1]。因此,将SCI/SCIE作为一项科学的学术评价工具,引入科研评价体系。科研水平是评价一所大学实力的重要标准与基本出发点,其实质是指社会对该校培养的人才和创造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所做贡献的认可程度。很多高校用载文期刊被SCI收录情况间接地评价论文的水平和质量,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或引用的数量,被作为评价高校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本文检索2005-2014年SCI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含各个附属医院)的论文收录情况,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校科研现状、学术水平发展进行全面、客观地描述,并为今后的科研评价及科研工作管理提供参考[3]。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ISI Web Knowledge SM平台上的ISI Web of Science中的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

1.2 检索策略

检索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各个附属医院名称:AD=(Shanghai Univ Tradit Chinese Med OR Shanghai Univ Tcm OR Shanghai Tcm Univ OR Shanghai Acad Tradit Chinese Med OR Shanghai Acad Tradit Chinese Med OR Shanghai Inst Acupuncture Moxibust Meridians OR Longhua hosp OR Long Hua hosp OR Yueyang hosp OR Yue Yang hosp OR Shuguang hosp OR Shu Guang hosp OR longhua Affiliated Hosp OR Yueyang Affiliated Hosp OR shouguang Affiliated Hosp)。检索日期为2016年3月8日。

1.3 纳入标准

2005-201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含各附属医院)发表的论文,包含第一作者及所有合作者。

1.4 排除标准

⑴重复文献;⑵错误信息;⑶征订启事、目录索引、书讯、声明、通知、文摘等非学术论文。

1.5 统计与分析方法

统计方法主要运用Web of Science的分析功能及Excel 2013和手工筛选计算。

2 结果

2005-2014年SCI来源期刊共收录作者单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各个附属医院的论文2103篇,以下针对文献的发表年代、研究类型、基金资助、来源出版物及影响因子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2.1 文献总量及年代分布

在2103篇论文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各个附属医院的论文共1022篇,占48.60%,说明我校原创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高,具体年代分布见图1。

图1说明从2005年开始,发文量总体呈递增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显著,直至2013年文献增量达456篇,发文量是2007年的5倍,在2012-2014年的3年间发文量为1287篇,占总发文量的61.20%。以上文献量的年代变化表明,随着国家科技的发展,国内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科研环境的日益改善,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繁荣,我校的科研人员也紧随国家科技发展的态势,不断地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发表优秀的中医药科研论文,一方面体现出国内学者不断将中医推向国际,并期待科研成果获得业界权威领域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也表明国际学术界对中医药的关注及肯定,为更多的中医药学者提供了国际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2 文献类型和语种

2005-2014年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研究论文、会议摘要、综述、通讯、编辑材料、会议论文、书评、修订,文献类型综合性强,涵盖领域广,详见表1。其中研究论文的发文量达1815篇,占86.31%,说明我校学者和专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会议摘要为145篇,占6.89%,主要是指研究者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摘要;综述文献为101篇,占4.80%,综述文献在SCI论文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属期刊的邀稿形式,期刊会给国际上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发信,邀请其就这一领域的发展进行一个概括或是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期[4],由此可知,我校学者不仅重视学科发展,更加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更多的中医药领域内的专家将优秀成果展示在国际舞台,为中医药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以上3种文献类型占总文献类型的98.00%,是我校学者发文的主要形式。语种为英语或汉语,并以英语为主要形式,为2080篇,占98.91%。

2.3 论文资助来源分布

目前,基金资助也是评价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基金资助的课题是通过同行专家评议产生的,根据此类课题研究结果而撰写出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5]。被SCI收录的2103篇论文中,有部分论文有基金资助,其中资助来源居首位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78篇,占总数的37.00%,位居第二、三位的均是来源于上海市的基金,具体见 表2。

2.4 来源出版物及影响因子

对来源出版物进行统计分析,2005-201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发表的2103篇SCI论文分别被收录在655种期刊中,载文≥20篇的期刊有13种,共载文528篇,占总数的25.11%。在这些期刊中,有10种期刊是来源于欧美国家,3种是国内出版物,影响因子普遍偏低,详见表3。要提高我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实力,还应该就如何在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进行探讨和学习。

来源期刊影响因子≥5,且JCR(《期刊引用报告》)分区在Q1的论文有184篇,其中载文量≥4篇的期刊共收录论文42篇。载文量最多的是《Drug Metabolism Reviews》(《药物新陈代谢》),有15篇,详见表4。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人员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有110篇,其中期刊影响因子≥10,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有9篇,1篇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学杂志》)的影响因子最高,为18.97(2010年),详见表5。期刊的JCR分区能更突出地体现科研学术水平。将本次研究结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及成都中医药大学对比可得出,上海中医药大学高水平的期刊论文及其所占论文总数的百分比都具有绝对优势[2]。

3 讨论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上海中医药大学在SCI的发文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从2012年起,增长幅度不断增加,说明我校师生和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研究成果在国际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我校的中药学科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其科研水平、的数量和质量一直领先于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近年来,各大中医药院校将发表SCI论文作为科研评价的重要一环,出台了许多奖励措施,鼓励在校教师、学生和临床医生发表SCI论文,使中医药类论文在SCI收录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推进中医药在国际医学上的影响力而不断努力。我校研究人员也致力于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但是,目前收录我校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普遍较低,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较低,为不断提高我校科研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笔者提出以下3点建议。

3.1 重视优势学科发展

我校在SCI期刊的发文多以中药学科、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学科为主,而有关中医内科理论、针灸学科的研究论文比例很小。而国医大家和名医传人的临床经验及研究是中医药领域最宝贵的部分,应该让更多热爱中医的研究者看到他们的学术精华和优秀成果。因此,我们要继续保持现有的中药学科优势,在更高影响力的期刊上有所突破,加强团队合作,打造科研核心团队,推进科研成果的发表,用中药学科的发展经验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重视国际间的交流,通过与各个国家间的学术交流,使中医药被更多的研究者认识,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3.2 优化论文评价方法

各大院校重视SCI论文的发表,将其作为评价科研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多数院校将发文数、影响因子和单篇论文被引频次作为评价的主要方法,这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一,许多院校只追求发文数,造成科研论文质量下降,只能刊载在低影响力的SCI期刊上,影响了学校学术、科研的发展。其二,将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主要参考,但是期刊影响因子主要取决于期刊刊载的高频被引论文,其中部分论文的过度他引、不当自引及有意漏引等也会对论文的真实使用情况产生影响,并且同一种期刊在不同年份的影响因子的变化也非常大,说明即使同一学科期刊的学术水平差距也是非常明显[1]。因此,用期刊的影响因子直接评价单篇论文的影响力难免有失公允。应该以期刊的影响因子为主要依据,结合该学科的影响度,将各学科进行划分,按照分区对SCI论文进行评价,平衡各学科SCI期刊影响因子的差异[6]。在此基础上,可以引用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引用率和H指数来评价论文、作者及科研团队的科研实力。H指数中H代表“高引用频次”,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H指数是指这个人或这个科研团队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数越高,影响力越大。将H指数引进科研评价体系,并参照不同学科领域进行评价,对于衡量研究者及研究团队的影响力是比较客观的。其三,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但是由于SCI收录论文的被引频次总是滞后数月至1年,因此,近一两年的被引频次不能反映出论文的全部影响力,这时又可以参考期刊的影响因子。

所以,不应只将的篇数、期刊影响因子、H指数及论文被引频次中的某一项作为唯一评价指标,应综合各项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不同层次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有了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也能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进行投稿。

3.3 培养论文的写作及阅读能力

在培养SCI写作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让作者认识到,并不是只有高精尖的研究成果才能发表,一些有关经验总结和调查性质的论文也很常见,根据自身需求,找到合适的期刊和栏目,一样可以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可类型不只局限于研究论文、综述、会议摘要,SCI期刊栏目种类繁多,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Lancet(《柳叶刀》)、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杂志》)、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最为人熟知,而很少有人知道这4种期刊每种都有20个以上的栏目,即有20多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文章可以发表,有些栏目的门槛很低[7]。这对于青年学生初次进行SCI论文的发表降低了难度,也容易树立自信心,培养SCI写作兴趣。

近年来,中医药学的交叉学科兴起,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药物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研究者们趋向于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及论证。但由于一些基础学科的研究人员长时间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英语培训,导致多数文献只能是中文发表,国外的学者及同行不能获取这些优秀的文章和成果。我们不能只注重实验和临床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英语能力的培养,从长远计,容易滞后中医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步伐。因此,建议我校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英文撰写能力,使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能够展示在国际医学舞台上,也为我校科研水平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雪艳.SCI/SCIE在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8):25-27.

[2] 房玉玲,曾莉,李文林,等.我国5所中医药大学SCI收录科研论文文献计量学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11):65-67.

[3] 许吉,王广东.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4):67-68,77.

[4] 丁香园.SCI期刊接受文章的五大类型[EB/OL].[2012-12-14]. http:///article/42459.

[5] 赵静,接雅俐,杜志波.基金资助论文与无基金资助论文被引情况分析:以部分高水平医学期刊为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499-501.

[6] 徐晓芹.基于SCI定量评价科研人员成果的几种方法及其适用性[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7):66-69.

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术影响力;InCites数据库;SCI论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3.02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3-0096-05

Study o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Influence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Ten Years LIU Yu-ting, MA Lu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cademic influence of SCI paper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recent 10 year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exchang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anking of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blished in 2012 and standardization of InCites database, 10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selected. InCites platform was used to select 13 representative indicators and to analyze the cited cases, H index an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SCI papers published in 2006-2015. Results The SCI papers published by 10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growing rapidly since 2010, and the average influence of standardized citations was 0.76.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cited papers was 67%, which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71% in clinical medicine papers of mainland of China. H index was 30.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per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17.71%, 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percenta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pers in clinical medicine of mainland of China (22.85%). Conclusion In recent 10 years, the academic level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further explor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focus on research frontiers,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arry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improve academic influence.

Key words: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ademic influence; InCites database; SCI papers

中t药在我国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传统医学强调系统、辨证,着重养生保健,善治未病,中医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令中医药界乃至全国人民备受鼓舞。近年来,中医药学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中医药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本研究对我国中医药院校的国际上发表文献的情况进行分析,揭示近10年中医药院校学术研究

通讯作者:马路,E-mail:

的情况及国际学术影响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公布的学科评估排名,选择中医、中药学两个学科的重点学科中医药院校,同时考虑InCites数据库中名称规范化情况(部分重点学科院校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在数据库中未规范化,暂未选取),并加入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及数据库中已规范化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共选择10所院校。

1.2 数据分析平台

InCites是汤森路透公司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开发的科研评价与分析平台。InCites综合36种计量指标和1980年以来各学科各年度的国际标杆数据,提取Web of Science每篇文献的题录和指标,可按照科研人员、机构、区域、研究方向等模块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的科研评估[1]。InCites可用于分析机构的学术表现和影响力,并针对全球同行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监测机构的科研合作活动,寻求潜在科研合作机会[2]。该平台可进行科研产出[3-4]、学术影响力[5]、国际影响力分析[5]和科研绩效评估研究[6]。

1.3 指标选取

本研究选取InCites平台具有代表性的13个指标[7-8]:Web of Science论文数、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CNCI)、被引频次、论文被引百分比、篇均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高被引论文百分比、高被引论文数、热门论文百分比、平均百分位、H指数、国际合作论文数和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

1.3.1 规范化引文影响力 某一文献集合的引文影响力=该文献集合总引文数÷文献总数,表示1篇文献获得的平均引文数。CNCI指按学科、出版年和文献类型统计的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排除了出版年、学科领域与文献类型的影响,如果CNCI值为1,则说明该组论文被引表现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大于1则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小于1则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1.3.2 高被引论文百分比 高被引论文、热门论文指标来源于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高被引论文是指近10年,同年同W科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热门论文是指近2年内,同年同学科被引频次在近2个月排名位于全球前0.1%的论文。高被引论文百分比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的出版物百分比。

1.3.3 平均百分位 百分位是通过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同文献类型的所有出版物的被引频次分布确定低于该论文被引次数的论文的百分比获得,体现该类论文集中的相对被引情况。例如1篇论文的百分位值为1,则该学科领域同出版年、同文献类型中99%的论文的引文数都低于该论文,即数值越小,影响力越大[9]。平均百分位是所有出版物的百分位均值。

1.3.4 H指数 H指数表示如果一位学者至少有n篇论文被引频次不低于n,则该学者H指数为n[10]。H指数有效地结合了发文量和被引频次2个指标,可以应用于作者、机构、期刊等层面[9]。例如某机构的H指数是为50,表示该机构已发表的论文中,被引用了至少50次的论文总共有50篇。

1.4 数据检索

第1步:在InCites数据库中选择分析机构模块。第2步:应用InCites所有数据集数据,进行过滤器设置。机构名称输入选择10所院校英文名称;选择article和review;研究方向依照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体系,选择二级学科;时间设置出版年为2006-2015年;配置指标初步勾选InCites中所有36个指标,最后从结果数据中选择本文所用13个指标。第3步:分别下载合计数据和趋势数据。基于下载数据应用Excel分析和作图。检索日期为2015年11月。

2 结果

10所中医药院校SCI论文总体情况见表1。

2.1 论文数

2006-2015年10所中医药院校SCI论文总数稳步增长,2006-2010年各院校文献数量增长相对平缓,2010-2014年(2015年数据尚不完整),文献数量出现了快速提升。10所院校SCI论文平均数量为1292篇。论文总数广州中医药大学具有较大优势,接近3000篇;其次为上海中医药大学,超过2000篇;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实力相当;南京中医药大学论文数接均水平;浙江中医药大学接近1000篇;其余4所中医药院校论文数均为400~700篇。详见图1。

图1 2006-2015年10所中医药院校SCI论文数

2.2 被引情况

论文总被引频次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超过1万次,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为8000~9000次,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4000~6000次,其余院校低于3000次。10所院校CNCI平均值为0.7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CNCI值为1.03,略高于全球基准值(1),其他院校CNCI值均为0.61~0.82,见图2。各院校论文被引百分比相差不大,基本为60%~70%,均值为67%,略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论文被引百分比(7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论文篇均被引频次7.24次,其次为上海中医药大学6.38次,广州中医药大学5.67次,其余各校均为4~5次,10校平均篇均被引频次5.14次,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篇均被引频次(7.01次)相差较大。广州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13篇(0.4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7篇(1.18%),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5篇(0.52%),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2篇(0.11%),其余院校没有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平均百分比0.26%,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的高被引论文百分比(0.56%)。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较高(11.26%),其余院校大多为4%~7%,均值为6.26%,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6.96%)相当。10所院校都没有热点论文。10所院校的平均百分位均值为63.57,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56.71,其余均为60.15~66.68。

2.3 H指数

H指数是衡量一个机构或者个人的总体研究水平的评价指标,10所院校平均H指数为30,上海中医药大学H指数为4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H指数为30~35,其余5所中医药院校H指数均低于30。

2.4 合作国家及地区

10所中医药院校国际合作论文平均为243.4篇,上海中医药大学以510篇居首,其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400~500篇,中国中医科学院339篇,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100~200篇,其余3所院校低于100篇,6所中医药院校国际合作论文低于平均水平。10所院校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均值为17.71%,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22.85%)。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北京中医药大学以24.38%居首位,其次是上海中医药大学(23.15%),其余院校均为10%~20%。

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2278篇,占发表所有论文的80.75%;与美国合作论文193篇,占国际合作论文的39.47%;其次是中国香港;与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际论文合作低于15%。中国大陆地区合作学科CNCI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其余均高于1,新加坡、英格兰高于3,德国、加拿大、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为2~3。

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1519篇,占发表所有论文的68.95%;与美国合作发表318篇,占国际合作论文的62.35%;其次是中国香港、英格兰;与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际合作论文低于10%。CNCI值与韩国合作论文的2.02较高,其次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高于1,其余均低于1。

中国中医科学院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1310篇,占发表所有论文的72.62%;与美国合作论文187篇,占国际合作论文的55.16%;其次是中国香港;其余奥地利、澳大利亚、英格兰等均低于10%。CNCI值与中国澳门合作4.5最高,其次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美国、英格兰等高于1,其余低于1。

北京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合作占72.33%,与美国合作占国际合作论文的46.85%,其次是中国香港、英格m高于10%,其余低于10%。CNCI值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合作高于1,其余均低于1。

南京中医药大学论文合作中国大陆地区合作占60.83%,与美国合作占国际合作的56.97%,其余均低于10%。CNCI值中国大陆地区、澳大利亚、新加坡、北爱尔兰小于1外,其余均高于1。

总体上,中国大陆地区合作论文平均占74.41%,地区合作主要集中在大陆地区内的机构合作。其他合作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合作的国家地区较多,美国是主要的合作国家。大陆地区内的论文合作CNCI值普遍较低,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国际合作的论文CNCI值相对较高,一般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5 合作研究机构

10所中医药院校的合作机构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南方沿海地区开展合作,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与上海地区开展合作,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京津地区开展合作。合作机构虽然比较多,但主要侧重于某几个机构进行合作。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州大学合作占合作论文的54.77%,其次是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要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合作,均为10%左右。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合作较多,为7%~15%。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合作较紧密。浙江中医药大学主要与浙江大学合作,占合作论文的44.25%,其余均低于5%。山东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山东大学合作,占合作论文的46.36%,其次是济南大学,占7.04%,其余较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占13.78%,另外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合作相对紧密,占4.87%。辽宁中医药大学与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合作较紧密,占8%~13%。江西中医药大学主要与南昌大学合作,占12.67%。

3 讨论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等[11]近年来一直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认为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应该由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这4个部分构成,分为二级指标7个,包括数、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进入排行学科数,专利数、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本研究就中医药院校数、被引用情况、H指数、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0所科研院校的科研论文产出自2010年以来快速增长,科研生产力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论文被引百分比均低于中国大陆地区临床医学,高被引论文数均较少,科研影响力有待提高。10所院校CNCI整体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差距。10所院校均没有热门论文,说明所调研的中医药院校的前沿热点领域研究成果比较欠缺。10所院校的高被引论文占有率低于大陆地区临床医学高被引论文占有率,说明中医药院校后势发展不占优势。论文合作主要是国内合作,国际合作论文的CNCI值相对较高;合作机构呈现明显的区域性。

基于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我国中医药院校研究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情况,笔者分析结果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国际期刊发文要求与中医药研究实践是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如果想在国际期刊上发声,需要按照其衡量标准、研究模式来进行,对中医药研究人员是极大的挑战。②我国中医药研究人员长期以来注重历史文献利用、传统实践经验总结,需要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创新性、高水平研究。③国际学术期刊发文、国际合作对科研人员的要求很高,需要有较强的国际化视野、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外文水平。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中医药院校提高学术科研竞争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①中医药学研究需要更多地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界发出声音,鼓励中医药教师、科研人员发表国际型学术期刊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②科研人员需要加强国际化视野,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关注学科国际前沿领域研究,探索创新性研究。③加强与发达国家地区机构国际化合作,提倡国内机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同区域、跨地域的相互合作,能够有效地资源共享,学科共建,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诚然,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术影响力水平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科研人员等多方努力,希冀我国中医药学研究未来会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我们的宝贵经验财富能更广泛传播应用,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冯花朴.InCites数据库科研绩效评估的有效工具[J].现代情报, 2014,34(1):147-154.

[2] 付佳佳,潘卫.InCites和Spotlight在学科服务中的作用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33(3):37-42.

[3] 夏琬钧,赵颖梅,刘云,等.基于Incites和ESI的高校科研产出统计与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3):14-16.

[4] 张诗乐.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库对我国科研论文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统计分析[D].新乡:新乡医学院,2015.

[5] 刘虹,徐嘉莹.上海市高校学科国际影响力评价――基于Incites数据库学科映射的文献计量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4):29-34.

[6] 何惠芬,陈欣.基于InCites数据库声学领域的科研绩效评估分析[J].情报探索,2013(5):36-39,42.

[7] InCites稻菘獬S弥副晔植[EB/OL].2016.http://ip-science. .cn/productraining/InCites/#tab1.

[8] 刘雪立.一个新的引文分析工具――InCites数据库及其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77-281.

[9] 马路,刘玉婷,孙文莺歌,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高校临床医学科研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 24(11):37-40.

[10]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 16572.

[11] 邱均平,杨瑞仙,丁敬达,等.2009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的做法、特色与结果分析[J].评价与管理,2009,10(2):19-28.

(收稿日期:2016-03-03)

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259-02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运动医学在逐渐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1981年以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国家体委科研所、中山大学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运动医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了大批运动医学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1]。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8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获得运动医学硕士授权点的中医院校,一直重视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本文从中医院校运动医学学科专业特点着手,以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从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科研与临床实践以及学位论文要求等几个方面,探索与实践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与方法。

一、中医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特色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运动医学学科的范畴主要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防治、运动营养、运动创伤防治和体疗康复等[2]。但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所开设的运动医学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依托中医药领域的优势资源,凸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专业特色,形成以系统学习运动医学理论体系为主,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体育有机结合,极富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注意培养能够适应运动医学、中医学科学进步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坚实的运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应用中医药学方法技术从事运动医学科学研究或临床工作的,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科学道德、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划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特色。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没有统一认可的现行模式,各院校在专业定位上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中医药特色,也没有开辟出适应各地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运动医学专业方向。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如何彰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特色,将是改革和实践的重点。

2.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中医院校培养的运动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掌握运动人体规律,而且要求熟知相关医学、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如何合理的安排医学类与运动类、西医类和中医药类的专业课程比例,丰富研究方向、个性化培养方案,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改革和实践的核心问题。

3.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单一。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要求“2015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其研究生学历不作为报考各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要求“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规定对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搭建联合培养平台,拓宽培养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三、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1.凝练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和西医院校、体育院校的运动医学研究方向比较,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研究方向更具有中医药特色:第一,突出了中医骨伤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包括关节软骨、骨的应力性损伤、骨骺损伤等运动性损伤的中医药治疗与康复;第二,慢性运动性病症中医药防治的特色与优势研究,包括运动性疲劳、运动性免疫低下和女运动三联征等病症;第三,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等疾病的运动疗法研究,尤其注重中国传统体育的医疗保健功效研究。

2.学制安排和培养模式创新。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年为3年,原则上用0.5学年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1.5学年完成临床实习实践,用1学年进行科研训练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为避免导师个人研究方向的局限,采取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院外专家包括临床相关科室(如运动创伤、骨伤、外科、针灸和康复等)、体育和师范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的专家,充分发挥导师、导师组、专家和硕士研究生多方的积极性,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注重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进行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参加以运动损伤和康复科室为主的临床实习实践,参与导师组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学校组织的相关学术活动。

3.突出中医药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现有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指定选修课程、选修课和学术讲座四个模块,极富中医药特色的课程包括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养生本草、内经选读、体质学说与中医临床、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同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打破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壁垒,把骨伤科、外科和运动医学等学科及其师资力量整合,逐步增设了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运动医学等课程,供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选课[3]。为了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注意将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国内外运动训练科学化等新内容纳入到运动医学课程内容和学术讲座中,增加了运动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运动专项训练与医务监督等前沿课程,并且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4.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形成了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的完备的考核制度。其中课程考核规定,凡是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科目,都必须进行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查一般为专题论文的形式),考核时注意将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有机结合。中期考核规定,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中期阶段,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着重学生运动医学专业科研能力的考核)在内的全面考核。临床实践考核由学生实习所在单位(主要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所直属的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安排,导师、导师组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情况了解。

5.从多环节规范学位论文管理。在论文选题与文献综述撰写阶段,主要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关课题研究,要求研究生针对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了解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独立撰写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阶段,依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由二级学院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选题进行论证,专家组必须有一名校外专家。在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主要由导师指导,要求论文专业规范,研究成果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或新见解。在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阶段,首先由图书馆,再按照大学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相关要求进行盲审抽查、专家评审等环节,再由二级学院按照大学要求组织论文答辩,最后提交大学学位委员会授予学位(课程考试合格,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四、总结与展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运动医学硕士点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临床医学项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运动医学为新成立学科,主要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中医药学的技术和知识防治运动损伤、运动性病症,并研究慢性病的运动疗法,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的目的。经过多年发展,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已初见成效,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逐步优化了课程体系,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完备的考核体系以及多环节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但鉴于发展建设本身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目前在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中依旧存在着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按照《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在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中如何充分弥补科学学位研究生无法规培、本科非临床医学学生无法报考执业医师等局限,将是下一步改革实践的重点。因此,必须结合社会需要,进一步整合中医院校的中医药优势资源,与附属医院(尤其是非直属的西医院)、研究所、相关企业(如健身康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逐步开辟校企结合的培养途径,共同搭建运动医学特色项目建设平台。而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抗运动疲劳、中医药对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尤其是传统保健体育)与治未病、运动训练与健身的医务监督等方面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下一步可以考虑积极构建相关平台为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褚立希.运动医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

[2]王安利.运动医学[M].第1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

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本刊讯 6月1日,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2014年北京地区医院院长论坛” 在北京举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同志、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和40多位医院院长、养老院负责人出席论坛。本次论坛围绕“中医药在老年健康服务业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中医药在老年服务业中大有可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提出,目前老年人健康主要面临4方面的问题:一是渴望健康又不知如何健康,只有半数老人知道如何健康生活,健康管理问题多出在“管不住嘴”。二是重治疗,轻预防,老人物质条件越好越过度治疗,形成浪费。三是缺乏正确的康复护理理念。四是精神疾病和临终关怀是最大盲区。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认为,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服务老龄化社会是委员会重点发展方向,中医药在老年慢性病、老年肿瘤、老年感染、老年心理治疗等方面大有可为。

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认为,中医强调“治未病”符合老人的心理,目前医养结合应提倡3种模式:医院为主,养老为辅助;医院养老并重;养老为主,医院为辅。朝阳区第二医院院长李瑞杰说,目前很多中药制剂、推拿等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的发挥。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黄炜提出3点建议:一是促进医养结合,重视保健康复。二是把中医药专业技能落实到老年相关服务业上,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培养人才方面要大力加强。三是联合相关机构,支持老年健康服务业的专业培训。

专家简介

张义:男,博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世界中联针刀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颈肩腰腿痛等慢性软组织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十余篇。临床通过针刀、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疾病。

王春勇:男,北医三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硕士,部级第五批中医师承博士,师承部级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临床方向:中医内科疾病,中药干预情绪及相关疾病研究,文化与疾病关系研究。

丁洋: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中国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曾参与国家自然基金、973计划等课题研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王嘉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

史华伟:医学博士在读,住院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中医康复室。

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大学精神;建设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296-03

我们的现代大学教育起源于清末,最初跟的是西方,学到了一定的东西,但建立起来的国家力量最终还是被西方击得支离破碎,比如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海军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这说明模仿别人不想法超过别人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会受制于人;民国时期也是学西方,亲任黄埔军校校长,结果又怎样?时代学苏联,结果人家一翻脸,专家撤走,逼还贷款,结果六零年过苦日子,人民饿死不少,但以后十几年的大学教育基本上还是仿照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和苏联解体后大学教育又向西方学习。学习的结果是老是引进人才和引进技术,以致于经济建设所得来的钱大部分用来买了西方的专利,而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基本上只得到一些微薄的工本费和加工费。如此跟来跟去,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大学教育之路,长期以来的大学教育思想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具体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方式,都以跟踪和模仿他人为荣,不扎根自己成长的土壤,盲目跟从,迷失了自己,得不偿失。

百余年来历史的反思,沉痛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学教育必须走自己的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教育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凝聚精神,奋发图强,才有可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超越别人的杰出人才,真正体现中国大学之精神。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中医药大学如何凝练大学精神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与同仁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 响应胡主席“科技自主创新”号召,缅怀国家三代领导人指示,选定“中医药”这一最好突破口几十年的盲目跟从的结让我们痛定思痛,现在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国家主席和党总书记同志代表党和国家提出了“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方针,这对于国家和人民是一个喜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从此可以逐步摆脱模仿别人、依赖别人以至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实现科技上的真正自立、自主和自强。而要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大学需承担起的主要责任和任务。

科技自主创新,哪里是最好的突破口?当然是自己的科技,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因为是自己的科技,才能自主,自主的科技,才更好理解和创新。那什么才是我们自己的能够自主的科技呢?这不由得又使我们想起了、邓小平和等三代国家领导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学习苏联或欧美的同时,记得中医药是中国独具特色并有可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自己的科技,以致于在中国大学中还保留了一点自己的东西。

1958年10月,主席在回复卫生部的报告时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过:“中国对世界有很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1971年7月美方派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前来访问,事前主席召集会议:拿自己的什么东西给人家看呢?大家都拿不出好方案,最后主席敲定用中医药给他们看,结果中医针灸止痛一幕让基辛格一行看呆了,马上美国报纸头版刊出,全球报刊竞相转载,针灸很快风靡全球;革命时代邓小平同志在太行山区对卫生员肖战国说:“历史上,我国的医药曾经比西方进步得多。……将来,我们一定要让我国的医药学和其它科学重新走在世界的前列。” [3]同志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教育医药卫生界联组会上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上可见中医药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重要性,作为以中医药为核心专业的中医药大学,在国家提倡科技自主创新的如此难得的历史机遇前,选择自己的特色专业--中医药为科技自主创新的突破口,是最佳选择,最能体现和发挥中医药大学固有和应有的大学精神。

科技自主创新不但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而且实践上也是完全可行的。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实用中医诊断学》被译成英文全球发行,这是科学自主创新的典范;李国桥教授带领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团队所研制出的复方青蒿素,这是技术创新的典范。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先行者,用实践证明了中国是完全可以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

2 以阴阳五行哲学为指导,突出中医药大学中国特色精神

中国五行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这种“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着的极细微的物质,“气”的运动变化形成天地,天地气交形成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进一步运动变化便形成缤纷多彩的整个世界。由此可见,中国五行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决定意识,不是由上帝创造的,而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竞不谋而合。

中国阴阳哲学认为,阴阳是相互对立的,如日月、水火、寒热、男女等,而阴阳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中国阴阳哲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不正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大内容吗?

由上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哲学如出一辙,由此不由人怀疑:马克思的祖师爷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有没有从通过丝绸之路而输入的中国阴阳五行哲学中吸取营养?

至少说明,阴阳五行哲学的实质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因此国人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轻视和否定自己的哲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应突出自己的哲学特色,特别是中医药大学,应探本溯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建设有浓厚中医药文化气息的和谐校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3 积极营造中医药校园文化,让人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感受到这就是中医药大学

3.1 纠正“晨读无人读经典,学生都读ABC”的局面,养成学生“了解经典、热爱经典、晨读经典”的风气,培养更多的铁杆中医,培育中医药大学中医精神

早些年中医药大学校园里早上总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背诵中医四大经典,而现在的情况是,学生晨读都读英语了,因为英语过四六级已成风气,因此很少有人会去读经典了(当然考试前几天临时抱佛脚除外)。这样中医药大学校园还有中医药文化气氛吗?还能体现出应有的中医药精神吗?

如果象英语过级一样,设立中医等级考试,中医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不同等级的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中医等级考试方能毕业,并且培养学生了解经典、热爱经典,那么中医药大学的读书气氛应能转变。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对我们说过:“学好四大经典,就可以做名医。”如果真正以中医为主,重视经典,熟读经典,就有可能培养一批批铁杆中医,从而真正体现中医特色,体现中医药大学精神。

3.2 适当修建有中医药文化气息的建筑:适当修建这种建筑,置身其中能感受到一种比较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气息。可在交通要道旁树立中国历代和各校现当代名医雕塑或名医墙,配上其传记碑刻,让无言的大医精神在师生中潜移默化。

在道旁和亭园之处等学生和行人经常走过和停留之处,甚至道旁建筑的墙体,设立中医经典碑刻墙,让置身校园的人走过路过,耀然入目,驻足停留,浏览品味,感同身受,既让人感受到置身于中医药海洋、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气氛,又能帮助师生学习记忆,培养师生了解经典、理解经典、从而热爱经典、热爱中医的大学精神。

3.3 充分利用在学校人群集中和经常路过之处所设立的报刊阅读栏:在阅报栏和宣传栏适当多张贴一些中医药报刊和信息,以增强中医药大学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气息,体现应有的中医药精神。

4 中医大师是中医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应以大师为榜样,学师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9年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以大师为榜样,学师精神,其光芒会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程。

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他一辈子为了中医,呕心沥血,不遗余力,为中医呼吁,多少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教育学生,孜孜不倦,为了多培养几个铁杆中医,带学生带到92岁;为了中医事业发展前途,不顾身体,肩挑重任,88岁时还出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亲体力行;所著《实用中医诊断学》被多国译成外文加以学习和研究,实现了中国科学自主创新,实现了中医理论传承与突破;对重症肌无力等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实现了中国标志的技术突破与自主创新。

除以上三十位国医大师外,中医界大师级人物还有不少,像著名的研究青蒿素的李国桥教授,带领团队钻研疟疾,取得重大科技突破,遥遥领先于国际水平,这也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典型事例,是中医药大学为国争光的事例之一,证明了中国是完全可以科技自主创新的。李国桥教授为了突破技术难关,身先士卒,以身试毒,亲自感受虐疾的痛苦,寻找治疗方法,最终研制新药获得成功,为中国、为亚洲、为非洲等世界人民解除了许多痛苦。

这就是大师精神,这就是中医药大学精神的体现。我们要凝聚中医药大学精神,就应该向大师学习。

5 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应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真正体现大学精神

有参与《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签名的教授说,“假如孔子活到今天是不能评教授的,因为他光讲学而没有。”此话尖锐指出了当今大学存在的问题,反射出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

大学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教学,为国家各方面建设培养所需合格人才,这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而现在的情况是,许多大学都把做课题和放到第一位,教学就变成其次了,为了鞭策大家积极去搞“科研”,规定评定职称必须有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并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其中核心期刊不少于两篇,而教学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却规定甚少,评定时主要看科研课题和方面是否符合要求。而教师本来就低的工资又是与职称挂钩的,讲师和教授的工资相差一倍,这就使得教师们不遗余力去钻科研课题,想方设法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一来,教学质量自然就不用说了。

大学不等于研究所,大学是以教大学生学习实践为主、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现在许多大学标榜自己是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都把研究放到第一位了,教学居于其次,这是大学精神的异化。不重教学实践,重课题获得和,教师都将主要精力去搞所谓“科研”了,教学都处于次要地位了,别说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就是合格人才都难培养,这样能体现大学宗旨和应有的大学精神吗?

6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应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使其安居乐业

总书记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4]。”国务委员刘延东也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要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精神的培育者和突出体现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精神的培育者。教师如此重要,那教师待遇又如何呢?国家把教师当做公务员看待,但现实情况是,如果让人在教师和公务员之间作一选择,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当公务员,为什么?因为虽然国家给的工资部分教师比公务员高,但由于地方补贴等不同,公务员实际收入远远超过教师,甚至相差一倍或以上的都有。在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中,一般教师仅仅只解决了吃穿问题,住行却无经济能力解决,就是干上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一套房,尤其是一线城市。而大学一般多建在一线城市。住房改革后进高校的教师一般都分不到房了,不得不到处租住。

大学教师居无定所,租住房子搬这搬那,展转漂泊,成天都考虑住房这一“核心”问题,想着怎样去多打几份工,多赚几个钱,早日凑足首付买一套蜗居以解燃眉之急。这样,教师的主要心思都在住房上而不在教学上了,还能培养出国家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吗?还能体现出大学精神吗?

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育、沉淀和体现大学精神,必须解决大学教师的后顾之忧。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应满足大学老师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使其一心一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大学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1958年9月25日

[2] 盛巽昌.偏爱中医. 《世纪》 2002年05期

[3] 肖战国.邓政委话药源.《星火燎原》未刊稿第八集.出版社,2007,7

[4] .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5] 刘延东.在09年教师节表彰会上的讲话

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第7篇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现已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CN:21-1543/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一份学术性中医药期刊,该杂志主要刊载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研究、药物研究、针灸研究、中药学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的论文,涉及中医临床、中药学、针灸推拿、预防保健等领域。杂志主要面向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教师、医生和学生等专业人士。该杂志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是全国中医药核心期刊之一。同时,该杂志每年还会组织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讲座、学术活动等,提高医学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交流。

该杂志主要刊载中医药学、基础医学、中药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研究简报等,旨在为中医药发展和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和学术引导。该杂志主要面向医学界和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教师和学生等,是中国中医药学科领域中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期刊之一。

该杂志的主要内容涵盖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临床研究,以及教育教学与质量监控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该杂志还主办或协办多种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等活动,向国内外推广中医药学科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

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第8篇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现已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CN:22-1375/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主要涵盖中药学、针灸推拿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与分析学、中药制药技术、中医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领域,并通过报道新技术、新成果等与时俱进的内容,全面推动和促进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与创新。

该杂志立足于全国,着眼于国际,旨在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医药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质量。刊载了大量的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论文、综述和评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该杂志还定期推出一些有关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信息和报道,为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与时俱进的学术资源和信息服务平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中医药学术领域的重要期刊之一,也是广大中医药从业者和研究工作者学术交流和分享成果的重要平台。

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备急千金方;千金翼方;信息计量;分析;建议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这两部经典各30卷,内容互补,珠联璧合,被人们誉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 书[1]。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医学研究与发展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伴随着中医基因组、循证医学、"系统生物医学"以及"生物信息与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从宏观整体认识生命现象和个体化医疗愈来愈受到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深入,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数据来源和方法

本文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2004~2013年10年的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及部分其它期刊共计1600余种期刊为数据源,进行《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研究的信息计量学分析。作者以"千金and方"为检索表达式,检索入口选择"全文",时间范围为2004~2013年,共检出文献1220篇。根据方剂学和信息计量学的特点及要求,作者选取与历代方剂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共1062篇为研究对象,用信息计量学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规律,为今后历代方剂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的年度分布,见表1。

由表1可见,2004和2005年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从2006年开始发文量明显增加,2006年达到99篇,是2005年的3倍,经调研发现,该期间中医药学术期刊不断扩容,发行周期逐渐缩短,使得论文数量大幅增加。2007~2012年6年发文量持续稳定增长,这说明历代方剂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2]。这期间与《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相关研究不断发展,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加,表明历代方剂研究工作仍具有较强活力。

2.2论文的主题分布 《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相关学术论文涵盖中医学、中药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4],研究主题十分广泛,涉及面较宽。对我国历代方剂研究领域论文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了解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及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认清当前研究领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指导今后的研究[3]。作者在《备急千金方》与《千金翼方》相关论文中共提取关键词2931个,进行分析后归纳为1599个,其中频次超过10次的19个高频关键词分布,见表2。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归类发现,论文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养生、中医医史文献以及《备急千金方》与《千金翼方》中传统方剂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尤以中医妇科学和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居多。

2.3核心作者分析

2.3.1核心作者产出能力分析 在学术期刊上的发文量是衡量作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主要指标,核心作者是指那些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造诣较深,获得科研成果较多的学科带头人。根据罗特卡和普赖斯对科学家的生产率和活动规律的研究,为N篇以上的作者为该学科的杰出科学家,即核心作者。计算公式为:N=0.749■。该式中■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5],见表3。

由表3,发文量最多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凤老师,共发文15篇。按赖普斯公式计算得出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为3篇。在1062篇论文中,第一作者明晰的有1046篇,作者共计943人,其中发表3篇以上论文作者共有7人,占作者总数0.74%,共43篇,占总发文量4.05%。这说明研究《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的核心作者群产出率较低,与普赖斯教授提出的50%的结论相差很大,其原因主要是发表相关论文作者很分散,因此可能对结论有一定影响。

2.3.2核心作者的年龄分布 在表3中,我们找出了总数排前4位的作者7人并通过网络调查获取了他们的基本信息。他们大部分是中医文献学等研究领域资深学者。核心作者共发文43篇,人均6.14篇。从核心作者年龄分布上看:20~39岁的有1人,占总数的14.29%;40~49岁的有2人,占总数的28.57%;50~59 岁的有3人,占总数的42.85%;60岁以上的1人占总数的14.29%。可见,核心作者基本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学者。

2.4论文的期刊分布 作者根据各中医药科技期刊和其他专业期刊发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论文的发文量进行排序,并按照《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期刊)》的数据,将发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依次排列,见表4。

由表4可见,10年间我国《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研究的1062篇论文分布在公开出版的253种期刊上,载文量处于前3位的期刊分别为《陕西中医》、《中医文献杂志》和《内蒙古中医药》,刊载文章多集中于中医医史文献和中医临床医学领域,占发文总量的6.40%,共68篇。这说明了在历代方剂研究及应用领域,此类期刊给予了相当重视。另一方面, 在253种载文期刊上,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为代表的祖国传统医学期刊占18种, 共295篇。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祖国传统医学期刊为历代方剂的主要发表期刊[6]。还可看出,发表历代方剂研究高被引论文的期刊很集中[7]。《时珍国医国药》位居第一,其余发表高被引论文的期刊依次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新中医》、《陕西中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四川中医》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这7家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高于2012年中国医学刊均被引频次:5263次[8],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在发表相关论文比较集中的25种期刊中,只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等4种学术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高于2012年中国医学刊均影响因子:0.571。这说明相关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相对较低,学术影响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讨论和建议

3.1当前《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与《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研究相关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我国该学术领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3.1.1当前历代方剂研究领域学科交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论文主题分布可见,19个高频关键词的频次总计790次,占出现关键词的26.95%,其他的关键词则出现频次很低,十分分散。这说明虽然《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相关学术论文涵盖中医学、中药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但是这些论文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医史文献以及《备急千金方》与《千金翼方》中传统方剂的临床应用等有限几个方面,涉及其他学科的论文发文量较少。说明近期我国历代方剂研究领域与相关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程度没有加深,研究范围还相对较窄。

3.1.2该领域中医传承面临的问题 由表3可知,我国研究《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论文的核心作者85.71%为40岁以上中老年作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前在我国历代方剂研究领域处于核心作者年龄趋于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困境。

3.1.3 《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研究领域学术影响力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发表相关论文比较集中的25种期刊中,只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等4种学术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高于2012年中国医学刊均影响因子:0.571。其余21种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均低于平均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相关论文平均被引频次相对较低,我国《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还有待于提升。

3.2对该领域学术建设提出参考性建议

3.2.1加快建设有利于交叉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 建议各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院和中医院等相关单位、部门尽快完善并落实有利于交叉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如学术组织建立与活动制度,鼓励学科开放的制度,吸引其他学科人才的灵活、优惠政策,跨学科研究项目组成员考核激励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推动交叉学科的实践向纵深发展[9]。

3.2.2建议成立部级的孙思邈学术研究会 建议成立部级的孙思邈学术研究会,在研究会统一指导下,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研究工作,并广泛进行多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

3.2.3营造有利于中医传承的法治和政策环境 当前,随着《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迫切需要研究这一领域学者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笔者建议尽快健全该领域学术研究体系,营造有利于中医传承的法治和政策环境[10],扭转该领域研究学者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

3.2.4建议构建中医师承办班的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中医师承办班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医师承办班实行"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院校教育中包含师承,课程建设中着重经典,培养目标中突出临床"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中医信念坚定、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临床优秀、技能精湛的中医继承型、应用型的卓越中医人才[11]。建议通过中医师承办班不断培养优秀的研究历代方剂领域的青年人才,使该领域研究队伍不断有青年学者的加入。

3.2.5珍视中医药传统经典,以各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依托开展各类阅读活动。2003年11月份,在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219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国内外近60位中医药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医发展的未来之路。会议上,邓铁涛教授认为,中医的理论是在早期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然后形成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特点[12]。从历史经验看,中医学发展必须按照自身规律,以中医系统理论为主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多学科相结合以求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于中医药经典的学习。作者建议,在各个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指导下,成立学生读书社团,并安排专门辅导教师,指导学生深入阅读中医药经典著作,把握传统中医药理论精髓,并应用于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孙思邈.药王千金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0.

[2]师栋楷,何小峰,袁芳.2002-2012年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11):77-80.

[3]于琦,崔蒙.基于文献计量的温病研究现状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60-64.

[4]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428-435.

[5]赵良英.基于CSSCI来源统计学期刊的计量分析[J].统计观察,2012,(13):72-74.

[6]蒋业正,覃月秋.我国1994- 2003 年亚健康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6):60-63.

[7]杨红芸,孙波,王晴.17 种口腔医学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75-78.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期刊)[Z].2013.

[9]闫晓天,张怀琼,姚婕,等.对中医临床学科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ECM,2012,(27):1-4.

[10]汤少梁,沈爱琴.从隐性知识管理角度解读当代中医传承困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5-77.

[11]梁馨月,康瑛,张健.中医师承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171-173.

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广西中医药》(双月刊)创刊于1977年,由广西中医药大学主管,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CN刊号为:,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广西中医药》主要刊登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方面的论文,侧重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报道。主要栏目:专题述评、临床研究、手法医学、老中医经验、理论探讨、学术争鸣、临床报道、针灸经络。

上一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下一篇:留白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