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油藏描述在升382区块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4 08:16:00

精细油藏描述在升382区块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摘要: 升382井区油井产液量低、含水高、采出程度低,油井地层压力平面分布不均衡,开发效果相对较差。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储层和剩余油进行重新描述,通过注水调整区块开发效果。

Abstract: The oil from Sheng-382 Block has low fluid, high water content, and low picking degree.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well formation pressure plane is imbal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effect is relative bad. This paper uses the fine oil deposit description technology to describe the reservoir and the remaining oil again and adjustment development effect through waterflood adjust.

关键词: 精细油藏描述;沉积微相;注水调整

Key words: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Sedimentary microfacies;waterflood adjust

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44-01

作者简介:苏艳玲(1975-),女,黑龙江大庆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油田开发。

0 引言

升382井区位于榆树林油田北部,主要开采扶杨油层,平均孔隙度12.3%,空气渗透率2.95×10-3μm2。井区1999年投入开发,与榆树林油田其它同类井区相比,开发过程中表现出含水上升迅速、产量递减快的特点。井区300×300m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开发,开发四年含水达到38.5%,采油速度由初期的1.5%降至0.6%,采出程度3.05%。

1 精细油藏描述取得的成果

1.1 剩余油分布规律

1.1.1 剩余油分布类型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很多,主要划分为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开发因素将井区剩余油划分为注采不完善型、井网控制不住型、单向受效型和其它剩余油类型。井区剩余油砂岩厚度1227.0m,有效厚度680.4m。

1.1.2 剩余油分布规律 ①平面上剩余油潜力区主要位于可采储量大而产水率不高的位置,如河道边部、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沿河道主流线方向水淹程度高,剩余油分布低;油层零星分布时,有效厚度较小以及砂体尖灭附近剩余油较为富集;有效厚度零线附近及油藏边界附近,油层零散分布,厚度小,井网未控制,剩余油饱和度高。②纵向上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韵律的影响。井区沉积微相主砂体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道砂体,一般为正韵律,油层下部水淹程度高,为水洗―强水洗;上部水淹程度弱,多为弱见水-见水。

1.2 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储层横向变化快 在松辽盆地区域沉积背景下,榆树林油田物源主要来自拜泉―青冈沉积体系,泉三、四段(扶杨油层)为陆相干旱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本次研究将整套油层细分到单砂层级别,利用生产井测井曲线,将沉积相识别至沉积微相级别。研究区共识别出三角洲、河流、湖(沼)三种相,22个微相。主力层以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河道等沉积微相为主。

通过连井剖面分析,扶杨油层分流间或河道间发育。砂体主要以分流河道或河道沉积为主,在南北向(平行物源)连续性较好,延伸较远;在东西向剖面(垂直物源)上连续性较差,砂体多呈孤立状。砂体规模横向变化较大,宽度在170m-2800m之间。

1.3 对部分沉积单元和断层进行重新解释划分 根据本地区沉积环境,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指导下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小层对比和细分沉积单元对比技术与方法,对该井的主力层系YⅠ11进行重新认识,细分为YⅠ11、YⅠ12两个沉积单元。

原解释中树37-46在YⅠ11沉积单元连通5口油井。通过重新解释发现,树37-46发育YⅠ12层,从而不与YⅠ11层的树37-47、树38-45、树38-46和树38-47连通。(图1)

精细油藏描述应用了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与原二维地震解释构造图相比,断层特征发生较大变化,并且增加了很多小断层。其中,树42-470~树49-43号断层向东发生偏移,致使树42-470正好坐落在断层边部。此断层断点位于1712m深度,而该井YⅠ11层的深度为1845.4m,由于地层主应力作用,断层向东部断裂,因此判断树42-470井在断层西侧,因此与水井树42-48不存在连通关系。

2 精细油藏描述在开发调整中应用

2.1 注水井补孔挖掘剩余油潜力 根据精细油藏描述结果,选择对注水井河道砂边部、席状砂、溢岸砂等薄层进行补孔,并实行单卡分层注水,挖掘井网控制不住型和单向注水受效型剩余油潜力。

2.2 加强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注水 主力层YI1为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普遍发育,厚度薄,物性差,剩余油分布广。通过加强注水,可以改善该类油层动用程度,较明显的提高连通油井的开发效果。

树37-49井发育6个小层,扶余油层4个小层为三角洲分流河道砂,杨大城子油层2个小层为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历年吸水剖面资料显示YI11-YI12层不吸水。2010年4月全井日配注由15m3提至25m3,YI11-YI12层由10m3提至20m3。水量上调3个月后,YI11-YI12层连通3口油井见效,目前日产液增加1.0t,日产油增加0.7t,综合含水率保持稳定。

2.3 控制河道砂体注水 历年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资料显示,以河道砂体为主的主力油层是主要的吸水层和产液层。该类砂体发育规模相对较大,注采关系较完善,油井产液高、含水高,所剩剩余油较少。在井区累积注采比2.0的情况下,油井测压结果显示,井区地层压力平面分布不均衡,分析认为平面非均质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目前动态开发调整中,对这类砂体主要以实施周期注水、高含水井关井为主。

3 几点认识

3.1 榆树林油田老井区开发将近20年,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井区进入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在储层中的分布极其的复杂。为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需在原储层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学科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加深认识,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下一步注水调整、油井挖潜、井网加密提供地质依据。

3.2 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动态开发调整采取的措施不同,井区需结合井网加密、注采系统调整等综合治理来挖掘剩余潜力。在没有采取大规模加密调整的现阶段,主要在认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前提下,以加强剩余油富集层动用状况为主。

上一篇:亚临界压力一次再热控制循环锅炉结焦成因分析 下一篇:歧口18-1油田断阶型浊积扇沉积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