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商业美学的人性回归

时间:2022-09-04 01:29:21

电影商业美学的人性回归

摘 要: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国的电影商业美学发展的滞后制约了国产电影的发展。文章通过研究分析冯小刚导演作品的商业美学蜕变历程,得出电影商业美学人性回归的重要性,以期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电影 美学 人性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11-02

电影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电影具有商业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三种属性。电影的制作、发行都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这客观上决定了电影首先应该被视为一种商品,在电影创作中,经济因素成为了电影人不可回避且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电影这一商品的特殊性在于,电影所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这种情感要打动人,就必须具有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不具备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的影片,是无法吸引观众观赏消费的,电影的商品价值自然也就无从体现。在这个意义上,电影是一种审美文化的商品,电影的消费则是一种审美文化的消费。电影是一种商品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也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基础。

一、电影商业美学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美学是研究人类一般审美现象的学科,美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理解审美现象,而电影美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理解电影审美现象,这是电影美学不同于电影艺术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所在。电影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电影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和规律。总的来说,电影商业美学是通过研究商业电影的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体系,通过研究观众观看商业电影的审美心理,揭示商业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审美互动规律。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电影事业有了大跨步的提高,国产电影潜力巨大,商机无限。其中国产的商业电影的发展更是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此后还出现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还有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系列以中国武侠风为题材的商业大片。虽然这些大片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在视觉和特技效果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令人惋惜的是,这几部大片虽声势显赫,其美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国外也未取得预期佳绩。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国产的商业大片体现和传达的更多的是中式形式美而缺乏内在美,缺乏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审美互动,也可以说是这些所谓的商业大片缺乏被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没有起到深化内涵慰藉心灵的作用。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曾说过,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震惊。现今国内电影正趋向感官与心灵的双重刺激,以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高投资、大导演、大明星、高回报的“高概念”电影占据着人们的主要视野,但是这些影片存在着一个普遍问题是缺少人文关怀。

中国电影要在全球性的语境中突出重围,必须将“商业”、“美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商业电影创作的最理想状态,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抓住电影商业美学的精髓就尤为重要,寻求一种既被国内观众接受又被国际认可的价值体系。

二、冯小刚的电影商业美学蜕变历程及启示

冯小刚是当代中国商业电影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导演之一。从1994年《永失我爱》首执导筒,到1997年《甲方乙方》初露峥嵘;从冯氏贺岁的“一枝独大”,到喜剧悲剧正剧、边缘主流的全面开花;无论称之为“冯小刚品牌”,还是“冯小刚效应”,19年来,冯小刚电影在与当代中国电影互为镜像的发展历程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冯小刚之路,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建构和中国特商业美学。冯小刚的作品,一直都被挂上了商业电影的称号,他自己也从未否认过影片的商业价值。冯小刚的成功离不开他对电影市场的敏感反映和他对影片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合理的平衡能力。但这不足以让“冯小刚品牌”在中国当代影坛长久屹立,尤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他区别与其他电影人重要标志是思变性。随着个人阅历的增加和岁月的沉淀,他认识到了作为一个电影艺术家的职责不仅仅是拍出一部让观众捧腹大笑或者是留下的只有华丽宏大场面的作品,而是要拍出将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美学价值融为一体的影片。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感官的震惊更是心灵的震撼和人性的反思的作品,做一个有良知的电影人。可以说冯小刚作品风格题材的变化,也是其电影商业美学形成的蜕变过程。

虽然《甲方乙方》不是冯小刚的第一部作品,但是冯小刚的名字却是在这部片子出现后被大家熟知。《甲方乙方》开创了中国电影的“贺岁片”概念。某种意义上说冯小刚的贺岁片开启了中国电影面向商业电影发展的第一步。以此为起点,到随后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冯小刚用贺岁片系列之作展开对市民通俗情感的本土化表达。但是喜剧贺岁的十年,冯小刚的电影价值却在高票房和无奖项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冯小刚的贺岁系列多以都市生活为题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美主体的局限性。

《天下无贼》也是作为贺岁片出现在观众的面前的,但是已经代表了冯小刚转型意图。《天下无贼》是中国第一次成功的借鉴了好莱坞情节剧的模式的盗匪类型片,其商业美学来自于好莱坞经验。剧中傻根的真与善,唤起了盗贼夫妇王丽和王薄内心潜在的良知,为了守候傻根“天下无贼”的信仰,王薄最终与黎叔决斗失去了生命,王丽失去了爱人,怀着自己的孩子坚强地生活。《天下无贼》区分与以往的贺岁片不是它的好莱坞的模式,影片不再仅仅是为了博观众一笑而是开始向着人性的真与善靠拢,开始了人文关怀。《天下无贼》的整个故事正是基于傻根对于“善”的坚守而存在。冯小刚的作品《夜宴》是中国式国际化大制作影片。《夜宴》的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并没有为冯小刚带来大的收益。至今,大家在评价《夜宴》时多数会认为,它是冯小刚执导生涯的败笔。一部影片最可怕的就是灵魂的丧失,《夜宴》的失败究其根本是《夜宴》中思想的丧失,美学价值被商业价值所淹没。

痛定思痛的冯小刚在2007年奋力地吹响了《集结号》,此前深陷分离困境的主旋律片元素、艺术片因素和商业片因素出现了新的交融,让公众受到中国大片的融合魅力。这部原本属于冯小刚导演的个人转型之作,在中国大陆当代电影史上产生深远的转型意义。《集结号》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业大片,它区分于那些以前的中国式大制作的根本是其美学价值的构建。《集结号》将电影具有的商业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三种属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过去的英雄主义是无限度的,《集结号》里的英雄主义是有限度的,更加可信,更真实,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期待,更符合公众对人性的认可角度。《集结号》拓展出一种让公众在愉快的观赏中获取情感激奋和精神感召的效果。这种效果无论是对于冯小刚个人还是对于中国大陆电影,在经过多年的徘徊或试探后,终于找到了一条把大众娱乐与大众感化交融起来的电影美学道路。

从《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的平民视角已悄然发生了质的改变。与之相映成趣的是,随着冯小刚电影社会价值实现的不同,关乎其电影本身的价值评价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如果说《集结号》是一次华丽转身,《唐山大地震》则是对冯小刚以往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范式和惯性的更大超越。在这次超越中,冯小刚直指人性深处,以23秒、32年沉淀的岁月情感,构建起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唐山大地震》聚焦于地震发生后在破碎家庭成员心中的“余震”。借助灾难大片的外壳阐述人心的故事。他背离了商业电影的常规,消解灾难等奇观元素,转而诉诸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切和情感价值的体认。《唐山大地震》,爱与被爱、救赎与感恩、破碎与弥合,一段历史的记忆,一场人性的挣扎。影片超越了灾难片的通常意义框架,升华为对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唐山大地震》为冯小刚赢得了不仅仅是票房、口碑,更是冯小刚人生价值的华丽转身,从博人一笑到慰藉心灵。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又一次结合升华。冯小刚通过自己的一部部影片循序渐进的构建,践行着自己的电影商业美学体系,人性作为整个体系的精髓慢慢地凸显出来了。

如果说《唐山大地震》还是在灾难片的躯体下来揭示人性的挣扎和升华的话,那么《一九四二》这部历史片是直指人性最原始的生存欲望。1942年,一场天灾人祸发生在中国,河南3000万人饱受旱灾之苦,1000万人流离失所,300万人被饿死。在当今这个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所追求的早已不是温饱问题。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人类膨化了的欲望,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人性一点点的流失。很多人从不知道在我们祖辈们的时代里,曾经有过如此残忍的事件发生,他们所追求的奢望的只是活着。影片中,在逃荒的过程中,老东家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大地主到最后变成了一个靠卖女儿换来粮食以孙子的生存为希望的而继续前行的逃荒者,最后孙子的离去彻底打垮了这个坚强的老头,只身往回家的路上走为得只是离家近点。花枝在逃荒的路上,失去了丈夫,放弃了很多以前不肯放弃的东西,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活着其实是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她嫁给栓筑为得就是让孩子有个爹,好把自己卖了换粮食让孩子们能够活着。栓柱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为寻找孩子付出了生命。孩子在这里的化身其实就是生存的期望,生命的延续。在逃荒的过程中,人们的所有欲望行为都回归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状态——生存。为了在那种极端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迫使人性在此暴露无遗。各种被大家所追寻的道德及规则都被丢失了,却不让你觉得肮脏,你也没有任何指责的权利。因为大家追求的是被整个人类不可泯灭的权利——生存,也是所有人性的根源。《一九四二》告诉我们的不光是要正视历史,了解历史,更是要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深究和对现有精神思想的反思认知。《一九四二》书写了一曲中华民族与灾难抗争的韧性的悲歌,把中国大片的美学再现力推向中国现代历史记忆的深处。《一九四二》再一次为冯小刚证明,他不再只是一个所谓的商业导演,更多的是一个有良知敢为社会承担起责任的教育家。在《一九四二》里,已经克服了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美学价值内在的悖论。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形成互动关系和规律,成功地将审美客体的思想与审美主体的需求形成了共鸣,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目的。《一九四二》中,冯小刚的电影商业美学的上层建筑精华——人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冯小刚的电影商业美学人性的回归及其借鉴意义

从冯小刚影片的风格、题材的变化中和他的转型突破中,我们发现题材并不是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它的决定因素。真正能定义一部影片的价值不是它的投资额和制作方式,而是影片内在的思想性和导演就其要表达的价值与观众之间能否产生共鸣。换句话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是否存在着互动。在冯小刚的电影商业美学构建过程中,我们发现冯小刚在践行着一样的艺术信仰——艺术必须传达人类对于理想的渴望,必须表达人类朝向理想的历程;艺术必须予人希望和信心。艺术凭借其超越历史、超越现实的普遍真实,诉诸的就不只是某一特定阶级的情感,而是超越特定阶级的普遍人性。其实就是电影商业美学的人性回归,冯小刚转型之所以能成功也在于此。

冯小刚电影商业美学构建的成功,对于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指引意义。电影的商业美学发展应该是适用于多元化题材。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不仅只是依靠所谓的中国式武侠,在影片的选题上电影人大可进行多样性的选择。因为观众的审美疲劳特征,观众更愿意接受不同题材的影片,重要的是影片将要传递给观众的思想,是否达到审美互动和审美教育意义。电影的商业美学发展应该是适用于多元化题材。电影技术的发展,可以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震撼,各种各样的炫技化表演只能满足观众的一时视听享受,却不能带给观众心灵上的共鸣,所以终将被遗忘。电影的文化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电影的美学价值也只能实现外在美部分。所以说影片的画面感和视听觉效果虽重要,但不能成为支撑影片的灵魂。在商业化的道路上昂首行进时,冯小刚其实从未放弃过对艺术性的追求,并在各种类型的影片中实践着他的电影美学理念。王一川说:“一部好片子应当达到三级台阶,即感目、会心和畅神。也就是说,一要感觉愉悦,二要心智共鸣,三要畅神动魄。”冯小刚现在的作品成功地把主流意识、商业诉求和艺术个性融合在一起,在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都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在冯小刚整个电影商业美学价值的构建过程中,人性的凸显构建了上层建筑的支柱。这些价值能否实现,在中国电影新的“黄金十年”来临时,仍旧是对每一个导演的巨大智力挑战。

对中国电影界来说,冯小刚能够为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形成建构起一种越来越成熟的商业美学。我们希望冯小刚的电影商业美学的成熟不仅是其个人的成就,更期望这种思想可以引导更多的中国电影能够伴随观众的成长、电影艺术的成熟和时代的变迁,达成电影的主流价值与娱乐价值、商业性与艺术性、本土性与全球性的动态平衡。商业与美学的结合,必然会成为电影的主流,甚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了新的电影经典,如《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这些典型的电影范例,实际上都在证明商业电影的成功是离不开美学价值的凸显的,也证明了电影商业美学人性回归的魅力。所以电影商业美学中人性的回归,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谭炳坤,赵伯飞,张如良.美的哲学[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

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范志忠.百年中国电影商业美学的主体变奏[J].当代电影,2007

4.尹鸿,唐建英.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J].当代电影,2006

5.张泉泉.从《唐山大地震》看冯小刚电影的价值构建[J].影视与传媒

6.翟守占.试论中西美学的差异[J].

7.王一川.从大众戏谑到大众感奋[J].文艺争鸣,2008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1)

(责编:若佳)

上一篇:加强外省区工程施工项目财务管理之管见 下一篇:制度建设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