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突破的瓶颈

时间:2022-09-04 01:23:49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突破的瓶颈

摘 要:上海是全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础最好的城市。尽管如此,上海要真正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至少需要重点突破人才政策、金融支持、协同创新、技术转化和宽容氛围五大瓶颈。

关键词:创新;科技创新中心;瓶颈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045-02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对上海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各方面条件环境来看,上海教育水准较高,人才资源丰富,社会文化先进,开放意识强烈,科技基础雄厚,城市管理完善,是我国最具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但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上海要实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仍然有许多困难。笔者认为,至少要突破以下五个方面的瓶颈。

一、人才政策瓶颈

人才政策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必须有一套具有区域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尽管上海最近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但是,人才政策仍然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最大瓶颈。一方面,这些政策规定如何实实在在落地、如何尽快落地还需要突破一些困难。另一方面,有一些人才政策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还需要对相关国际经验进行比较借鉴,以期取得更大的突破。比如,人才待遇就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由于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上海始终是我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其别突出的就是住房成本。尽管总体收入水平也是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收入与支出却是不对称的。这在很长一段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上海优秀拔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特别是海外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上海高校为例,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上海高校人才引进的待遇总体上要比邻近省市高校人才引进的待遇要低,而上海高校在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总体上也比一些邻近省市高校在校教师收入水平低。这在上海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上海只有努力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收入水平,才能真正成为科技人才聚集之地,才有可能成为科技创新中心。

突破人才政策瓶颈,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尽快出台上海市政府的各项人才政策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将现有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要破除人才认识上的误区,不拘一格识人才,创新人才有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层次,不是只有高尖精人才才是科技创新人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收入分配水平,让科技创新人员能够成为社会上的中高收入阶层,让上海对全球科技创新人才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上海成为全球科技人才向往和聚集的城市;四是要处理好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与待遇留人的关系,发挥上海科技创新的综合优势,全面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智慧。五是要进一步加快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上海成为全国教育高地。

二、金融支持瓶颈

金融支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必须有一套相对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近年来,上海在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探索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努力中,围绕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金融支持仍然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支持的面还不够广。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对国有科技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上,主要是对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创新项目、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应用前景的研发项目等的支持,对民营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相对较少,而民营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是我国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二是金融支持的体系还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应该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及时性和便利性,目前的金融支持体系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特质。三是金融支持的手段还相对单一。传统的金融支持手段仍然居主体地位,创新性的金融支持方式在现实中还相对比较少。

突破金融支持瓶颈,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借鉴海外科技创新建设中金融支持的经验,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二是要建立专门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各种形态的小微科技创新;三是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功能,支持和鼓励科技企业特别是小微科技企业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运作;四是要将金融支持与其他支持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五是要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的特殊作用,更好地运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等金融平台,为科技创新在投融资、借贷、汇兑、保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协同创新瓶颈

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必须探索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近年来,上海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正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但是,充分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内创新主体之间由于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系统,人员和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的建立和运行;二是体制内与体制外创新主体之间由于分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体制差异成为彼此建立协同创新关系的重要障碍;三是国内创新主体与海外创新主体之间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科技协同创新步履艰难。

突破协同创新瓶颈,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企业的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励上下游企业之间走科技协同创新之路,特别是要借央企改革大潮进一步推动上海地方国企改革的深化,推动上海地方国企走混合经济道路,实现多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二是要在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用之路,把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整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三是要用长远眼光和开放观念看待科技创新,走海内外合作的科技协同创新之路,通过海外购并、增资扩股等方式,有选择地收购合并海外知名企业的研发机构,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四是要瞄准科技创新的国际前沿领域,集中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重点突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难点,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科技成果。

四、技术转化瓶颈

技术转化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必须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破。近年来,上海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出台了许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科技人员实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仍然是影响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仍然是科技人员发表的论文,成果转化存在“硬约束”;二是许多经过申请获得批准的专利等可以转化的成果,又由于其转化的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有限而无法实现转化;三是新政策还处在消化期,许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而没有落到实处;四是传统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的影响犹在,应用性研究及其成果在科技人员职务晋升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

突破技术转化瓶颈,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确立科技为生产力服务的观念,鼓励和支持各类面向经济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性研究;二是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地评价科技创新人员的社会贡献,特别是要进一步重视应用型科技成果创造者的社会贡献,并与他们的职级晋升和收入分配挂钩;三是积极支持科技创新人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努力走产学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特别要鼓励从经济社会实践中提出科学问题并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四是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把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工作交给更加专业的团队去做,从而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保障。

五、宽容氛围瓶颈

宽容氛围同样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必须要努力营造宽容的创新氛围。在这方面,上海近几年也做了大量工作,不少宽容的条款都写进了政府相关文件,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的氛围正在形成。但是,宽容还没有在具体制度和操作性政策层面上真正确立和落到实处。在现实中,许多科技创新项目来源于政府财政或政府性基金支持,而任何财政经费支持的项目都需要进行中期绩效考核和结项验收,考核和验收结果又作为政府财政是否继续支持的重要依据。如果科技创新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或者是失败的,那么,该项目很可能就会被中期撤项或被判定结项验收不合格,项目组必须按规定原渠道退还剩余经费。作为惩罚,项目负责人则在未来几年中不得申请相关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有时也会被牵连。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工作者如果在创新实践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就没有退路了,他们唯有设法自保自救。于是,就出现了通过各种方式堆砌低水平重复的所谓成果,以数量代替质量,甚至侵占、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还会通过向评审专家打招呼等方式,努力争取通过项目的各类评审。这种现象在全国可能都是普遍存在的。试想,在这样不允许失败的科技创新氛围下,怎么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

突破宽容氛围瓶颈,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形成宽容科技创新失败的良好舆论氛围,不仅要让科技创新工作者更要让群众明白宽容失败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尽快将政府相关宽容科技创新失败的制度政策进一步细化,形成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让科技创新工作者真实地感受到宽容失败的政策保障;三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应该宽容的科技创新失败进行科学的认定,防止打着科技创新的幌子骗取政府财政经费的行为;四是要探索建立对科技创新失败后的“愈后”资助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工作者从失败中找到走向成功的路径,真正把宽容失败转变成激励成功。

上一篇:“读”具匠心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作文写作训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