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传授思想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9-03 09:33:46

传统传授思想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摘 要]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一直是一种强调“人”、强调“实践”的教育理念,它对当前我国直接嫁接西方设计教育的课堂模式提出了反思。传统传授方式中的“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要求我们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现有的专业划分框架,推广综合的、交叉的跨学科性研究;强调学生的设计实践与感性认识,打破课堂教学模式,推广课堂融入工作室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 传统文化 活用

多年来,我国设计教育嫁接西方设计教育理论,忽视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本土传授思想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供给。

一、打破现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划分框架,重视跨学科研究

中国式思维模式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人与世界万物的统一性以及相互关系,其文化追求是寻找人的生命、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共通的普遍性规律,因而我国文化领域的发展着重横向联系,即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二者是相互渗透的。用西方传统纵深发展的学科标准来看,我国传统科学实际上是一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哲学、艺术、文学、天文学、数学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我们知道,古代的很多设计大师,也是绘画大师、书法大师,许多学科之间本身就是个统一的体系,没有必要单独的划分。

然而,中国当代设计教育体系实际上采用的是一种基于学科划分的割裂式教学系统,这一系统源于西方设计教学理论。不能否认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其优势的一面,对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对课程进行科学划分、通过独立学科割裂的相对静止的教育模式,是与中国式思维相冲突的,也制约了当代设计教育的发展。现有框架下的素描就是单色黑白灰层次的理性分析,设计史只讲设计现象的发展历史,这种细致的、割裂的研究,对于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中国人来说,单一学科的学习是难以诠释世界万物之间相互影响、相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而且,这种严格的框架划分也很难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与融会贯通,往往只有当多个学科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样的教育模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为什么中国艺术设计学生总是感慨学校学的知识没有用?觉得学校学的东西与社会实践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这或许就是根源所在。

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式的思维模式应该是值得借鉴的。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综合训练与跨学科交叉教育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比专业细致科学划分教学更有利。借鉴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就是要将系统、整体、类比的思维方式强调到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即通过深入一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掌握系统的的学习思路,进而举一反三。具体到操作层面,在艺术设计学科的设置与划分中应适当整合现有专业。如构成课程可进行合并;设计行为心理学又是与民俗学、社会学等相互渗透;设计市场、设计管理等更需要综合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构建课堂融入艺术设计工作室模式,避免割裂式教育

我国先人一直强调“要学艺先学做人”,一直将“学做人”作为教育之本。古代设计教育一直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通过师傅的言传、心授、身教的方式方法来进行传承的,与现代西方设计教育中强调的课堂与工作室相结合的模式相比,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说是没有课堂形式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将课堂溶于手工作坊、艺术设计坊的教育模式。拿古代陶瓷制作的手工作坊来看,其强调的是实践与感性认识,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象体结合、主客相容,重体悟移情与时空观念的联系与变化。这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整个传授过程中,师傅虽传授技术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让设计创造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这样的教育思维与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相比,其“学”的成分要明显偏大,比如美术基础的训练,老师用透视理论、色彩理论、构成理论对物写生的方法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理性的写生,这样的模式最后只能是培养画匠,是很难培养出艺术家的。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理论中也认为,对客观事物写生、临摹训练,并未真实表达客观事物,其中缺少了最重要的“生活感悟”与“主观情感的表达”。可以说,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这种科学教育,加重了“教”的成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培养。再加上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与传统文化中的含蓄、保守观念的影响,最终使得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就不奇怪了。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中国当代设计一直处于亦步亦趋的模仿状态,难以塑造中国设计品牌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然,我国古代设计传承方式也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家族化传播造成了技术交流的封闭与保守。对于今天全球化的发展,加强文化交流对于艺术设计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应结合中外艺术设计教育理论,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即构建课堂溶于艺术设计工作室模式。该模式可以避免割裂式教育,其施教思想是顺应中国式思维方式的,该模式注重工作室教学,而不是先工作室后课堂或先课堂后工作室的割裂式教学模式。

三、强调因材施教与学生个性思维培养,发挥教育能动性

孔子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系统分析,创立了人的个性差异思想,并以此作为了其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一直影响至今。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肯定人的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寻找适合“个体”的教育手段与教学取向,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个性发展。

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在对美的感悟和审美能力上、在艺术表现能力上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人可能具有对某门艺术的特别天赋,而有的人却在这方面不太敏感。然而,在设计艺术的教学实践中,我国当代设计艺术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同一性”。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同一的教育标准以及统一的教学进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教条式的传授有骨无肉,是一种不公平也不公正的教育方式,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而自古以来任何重大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大胆设想,离不开勇于创新的执着追求,艺术设计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一门学科,创意、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育的能动性,在提高大多数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基础上,还应特别的关注个别学生的艺术设计才能,为他们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四、结语

传统技艺传授思想的渗透,是对不适应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旧体制的改造,其目的是试图建立一个适应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形势的新体制。尽管不论是运用西方思维,还是中国式思维进行教学,结果都能达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只是对于中国人而言,用西方的教育理论,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联系起来,学生才能融会贯通,并最终理解了教学的意义。但一旦未能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以前所学的东西很可能没有太大用处,教学的效果也就必定大打了折扣。而运用中国技艺传授思想,则可能学到多少就掌握了多少。这对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会产生较大帮助。所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还应基于中国文化的本土基因与思维模式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高建平.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M].北京大学出社,2009.

上一篇:摄影中的模糊美 下一篇:我演《李贞回乡》中的【族长】